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城市記憶承載著人們對一座城市的情感、認知及價值認同,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傳統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近年來,全國多地相繼啟動了“城市記憶工程”,關于城市記憶的研究也不斷增多。本文通過分析“城市記憶工程”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高校圖書館在“城市記憶工程”建設中的優勢。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城市記憶;建設;優勢
一、“城市記憶工程”建設現狀
“城市記憶”是城市形成,變化以及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歷史記錄。它是將這些歷史記錄以信息的方式進行編碼、存儲和提取的過程的總稱。
“城市記憶工程”的主要作用在于:記錄并保存城市歷史發展的完整記憶,客觀、準確、真實地反映城市的歷史變遷;收集整理城市信息資源,為城市發展和政府決策提供參考;通過滿足群眾對城市歷史和文化認知的需求,發揮文化服務功能。
2002年,青島市檔案館在國內率先啟動“城市記憶工程”。隨后,武漢、廣州、上海、長沙、大連、濟南等地也相繼開始建設“城市記憶工程”,其開展形式多為:拍攝城市面貌,向民間廣泛征集多種類型和載體的檔案資料、建立資料庫、搭建網站、舉辦主題展覽等。根據相關統計及新聞報道,目前全國有超過100個地級以上城市或區縣已經正式提出或建設“城市記憶工程”。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以及沈陽、大連、濟南、青島、武漢、南京、杭州、廣州、深圳、成都、西安11個副省級城市。此外,還有許多縣級市或城區也在實施“城市記憶工程”。
二、“城市記憶”系統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理論準備,內容不夠充實。前期理論準備相對不足,展現形式差異較大,建設質量參差不齊。例如,盡管各地的“城市記憶工程”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但是對于究竟什么是“城市記憶”,“城市記憶”通過什么形式、哪些內容來展現,“城市記憶”應該如何構建和留存等基礎性問題仍然缺乏較為清晰的理解。這些問題也導致了記錄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不足,對城市建筑外貌的記錄較多,民俗文化,風土人情的關注相對較少。
(二)機構類型單一,缺乏合作機制。推動“城市記憶”系統建設的機構類型比較單一,大部分城市主要是由檔案部門負責。檔案部門平臺低、權力小、資金有限;建設視角單一,無法涵蓋城市記憶的方方面面;單方面的力量不足以完成整個建設工程。各個參與機構的管理運行受到限制,缺乏合作機制。圖書館、檔案館和其他部門屬于多頭系統,并處于相對封閉狀態。各部門之間幾乎沒有交流合作平臺,導致缺乏相互理解和溝通,很難擁有機會和渠道。大多數“城市記憶”建設方案的提出,偏重搜集、展示資料的方式以及檔案信息資源系統的建設等技術性問題。缺乏對政策法規,相關部門之間協調合作等關鍵問題的關注。
(三)宣傳力度較弱,缺少后期維護。宣傳薄弱,公眾缺乏對“城市記憶”的理解,因而參與度不高。例如,在收集城市的舊貌、古建筑和住宅建筑影像資料的過程中,大多數公眾不能夠有意識地、主動地向檔案部門提供他們保存的城市舊照片和錄像;在拍攝和記錄城市街道,舊址和人文景觀的過程中,檔案部門面臨著單位和個人不理解或不支持的情況。此外,后期資源共享平臺沒有得到很好的建設和維護,不能及時有效地向公眾提供服務,部分門戶網站甚至存在打不開、部分專欄空白、音視頻無法打開、提供的資料無法下載等情況。
三、高校圖書館在“城市記憶工程”建設中的優勢
(一)館藏資源豐富,機構合作便利。高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可以豐富和拓展“城市記憶工程”的資源庫。同時,圖書館資源建設的經驗有助于城市記憶資源的集中整合和有效利用。高校圖書館、檔案館等機構同屬本系統管理,各部門之間溝通協作相對便利,有良好的交流合作平臺。
(二)理論儲備充足,視角多元化。“城市記憶”研究涉及眾多學科,綜合性高校擁有各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資源。在良好的專業平臺的基礎上,建設目標一致,理論儲備充足,視角更多元化,建設效率和質量得到提高。此外,對于高校而言,“城市記憶工程”的建設實踐也是非常寶貴的學習研究機會,可以為廣大師生今后的學術研究提供很好的經驗和素材。
(三)文化環境開放,助力后期宣傳。高校開放的文化環境能夠密切與社會的聯系,高校文化走進地方文化,可以發揮高校的人文優勢,影響帶動公眾對城市記憶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專家學者們可以利用自身影響力呼吁建言,而高校學生作為年輕一代,不僅具有保護傳承文化的使命感和感召力,對現今社會的信息傳播模式和有效途徑更為了解,這都可以很好地助力宣傳“城市記憶”。
四、結語
文字是承載地方城市記憶最主要的載體,因此館藏資源豐富的圖書館是城市記憶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但在“城市記憶工程”中,地方公共圖書館存在人力資源不足、缺乏多學科研究背景等限制因素,因而高校圖書館在“城市記憶工程”建設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參考文獻】
[1]鄭直,王晴月.整合檔案資源 保存城市記憶[J].檔案與建設,2015(10):79-80.
[2]霍艷芳,陳可彥.基于博弈論的"城市記憶工程"多方參與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6(02):47-48
[3]徐擁軍,王露露,洪澤文.我國城鄉記憶工程建設研究[J].山西檔案,2017(04):18-26.
[4]殷元松,薛曉軍,雍俊.加強城市記憶保護和利用的思考[J].檔案與建設,2017(01):83.
推薦閱讀:圖書館專業方面的課題該怎么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