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明顯的預測性、交往性和規范性,又為在潛伏期如何預防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提供參考依據。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可以通過預警教育法、溝通教育法和矛盾調解法等來預防和減少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發生。
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及沖突,社會各階層也比較容易產生諸如不滿、憤怒、焦慮等消極心理情緒。如果這些情緒得不到及時釋放,則很容易積累成有損于社會秩序的巨大能量“。為了有效解決自主性和社會性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各類人群之間,在人們相互之間進行情感、思想的疏通,進行工作和行為的配合,使之相互溝通和理解,加強聯系與合作。”①溝通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情境中,溝通主體之間以教育內容為中介,以語言、符號等為媒介所進行的雙向交流與思想互動”②。它對人們彼此分享情感和知識,消除誤會,增進了解,對解決思想問題、緩解心理沖突、化解社會矛盾,消除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誘因有獨到的作用。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發生雖然具有某種偶然性和突發性,但從其本質看,則大多經歷一個某些群眾對某些問題有不滿情緒和意見,但得不到及時正常的訴求和疏泄,得不到相關部門的關注和解決的矛盾積累過程。這一過程往往就是邊境群體性突發事件產生的初期,也就是矛盾開始出現的階段。此階段由于群眾不滿情緒剛產生,矛盾處于暫時穩定的狀態,只要及時發現矛盾,采用主動聯系群眾、積極溝通協調的方式,就能將分歧和矛盾控制在正常水平[1]。因此,要健全密切聯系群眾的相關制度,構建基于信息發布和與公眾溝通交流的新渠道,完善有效的民意表達機制與心理發泄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發泄不良情緒的渠道,通過對話、協商、傾聽、接納、聽證等溝通方法了解各種情況,利用恰當的溝通技巧組織有序交流溝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明之以法、導之以行,有效緩解心理焦慮和社會壓力,達到相互溝通、消除誤解、促進理解、建立信任、有效預防邊境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目的。
政工師論壇:《山東工會論壇》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山東工會論壇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山東工會論壇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山東工會論壇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現階段中國社會處于矛盾多發時期,各種類型、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在新形勢下呈現早發、多發、觸點多、燃點低的趨勢。邊境地區的社會矛盾糾紛出現了矛盾領域擴大化、矛盾糾紛復雜化、矛盾形式偏激化、矛盾調處難纏化的新勢頭。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是邊境地區社會矛盾的極端表現形式,是邊境地區社會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后爆發的產物。在群體性突發事件潛伏期,邊境地區表面上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其實社會矛盾已開始積聚,群體性突發事件正在醞釀,如果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和及時化解,群體性突發事件會迅速從隱性走向顯性,引發劇烈的矛盾沖突。這種特點就要求我們要具有敏感的觸角,善于及時發現鬧事苗頭,發現不安定因素,高度地關注不同群體性矛盾發展變化的狀況,提高未雨綢繆的能力,及時將邊境群體性突發事件解決在萌芽狀態。能否有效化解矛盾糾紛,是對平安中國建設的直接檢驗。可見,要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必須“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③因此,要強化源頭治理,全方位構建隱患排查治理的常態化機制,及時準確地收集民意、了解社情,“要關心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注意在改革和建設中可能引發的新矛盾,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解決在基層,解決在當地”①,力爭“家庭瑣事不出戶、鄰里糾紛不出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既“要深入細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②,又要“適應時代要求,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③,加強多種社會矛盾化解渠道的對接與整合,建立化解社會矛盾的綜合聯動機制,建立健全完善的沖突管理機制,增強信訪機制、調解機制和訴訟機制的矛盾化解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最大限度預防和化解可能引發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社會矛盾。
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爆發階段是邊境地區的矛盾沖突以公開對抗和群體激化的形式爆發出來的階段。在此階段參與的人數眾多,失去理性控制的群眾通過偏激言行、甚至暴力手段來宣泄自己的情緒,不確定性因素多,場面混亂且難以控制,社會風險不斷增加。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柔性”處置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穩定人心、維護秩序,化解不良情緒,糾正認知偏差,提振維穩士氣的功能,可與其他處置手段形成合力。因此,運用有效的應急教育方法早介入、早決策、早疏導、早平息,減少和緩解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導致的震蕩和破壞。
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人們對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所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是許多一般性社會矛盾演化為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重要推手。輿情的控制和引導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過程,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手段。因此,在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爆發期,認真研究輿情,運用輿情引導和控制的方法與手段,及時把握輿情的變化發展規律,對有針對性地開展應急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群體性突發事件意義重大。一要在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后,認真做好歸口管理,構建跨部門的輿情引導應急聯動制度體系,制定各項行之有效的對策預案,主動搶占輿論主陣地、把握輿情主動權,快速公布和宣傳輿情信息,讓公眾及時了解事件真相,積極回應涉邊處突維穩的重要輿情、熱點問題和敏感事件,積極引導社會輿論,說服群眾,教育群眾,穩定人心,嚴防別有用心的人趁機蠱惑人心。二要注重對不同的輿論參與對象采取不同的策略,積極利用自身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傳遞正能量,有效地阻止非理性動機和非理性輿論的惡性感染與相互助長,引導和推動非理性輿論向理性方向的轉化。三要主動設置新“議題”,通過各種有效的措施把公眾的注意力、情緒及內容轉移到黨和人民都關心的重大問題上來。四要加強對輿情的跟蹤力度,利用法律法規的力量處理惡意散布不實言論的當事人,關閉、清除網絡上的不實言論,控制和引導社會輿論,平定事態,穩定民心。
疏導教育方法是指在處置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過程中堅持用法制宣傳、政治思想、事實真理教育、疏通和引導群眾,使群眾的思想認識轉到正確的方向來,以妥善解決事件的教育方法。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針,又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對提高思想、統一認識、緩和沖突、化解矛盾、處突維穩治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毛澤東強調“:凡屬于思想性質的問題,凡屬于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用強制的、壓服的方法去解決。”④因此,要根據“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結、宜順不宜逆”的原則,因人、因事、因情施策疏導。要在做到事件狀況、動態變化、重點人員、主管部門、教育內容、處置對策方案清楚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與群眾的對話,了解意圖,緩解群眾情緒,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辦法爭取群眾的克制和對化解事件進展的理解,使其懂得訴求要合理合法,以控制局面;對錯誤的思想認識及時進行有理有據的疏導教育,緩和對立情緒,引導他們按照法律規定,通過合法程序和途徑解決問題;對過激行為要講究政策和策略,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必要的忍讓,以理性、合法、不超越底線為條件,利用有利的時機和條件通過談判穩定其過激情緒,推動各方向緩和矛盾和解決矛盾的積極方向發展,有效地防止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事態進一步惡化,爭取妥善解決問題的機會。
隔離教育法“是將與沖突有關的人員、消息,特別是沖突主體‘隔離’起來,然后慢慢做工作,用以逐步調解矛盾的方法”①。在邊境地區群體性事件爆發后,當卷入沖突的人數在增加、沖突主體情緒偏激、事態可能進一步惡化,疏導教育無效的情況下必須采取隔離教育法。鄧小平同志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教育疏導為主,但也不排除使用紀律、法律等某些專政手段來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疏導,也包括運用法律的手段。如果破壞社會秩序,觸犯了刑律,就必須堅決處理”②那些犯有嚴重錯誤而屢教不改的尋釁滋事分子,盡快平息事態,恢復正常秩序。因此,要強化現場控制,對圍觀層要層層剝離,說服教育,耐心勸導,使其盡快散去;對情緒激動、行為失控的參與者采取隔離處置,將參與群體分解或趕出特定區域,開展“一對一”的細致思想工作;對追隨人員要嚴密監控,及時揭露,快速封控,依法帶離現場;對組織、挑頭鬧事的骨干人員、幕后操縱指使者要秘密偵控,積極貼靠,適時擊破,以迅速控制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的發生和蔓延,使群眾的生產、生活和工作歸于正常狀態,最大限度減少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導致的影響和破壞。
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處置后,逐步由爆發時期發展到善后時期。在這一時期,為了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有必要進行總結、調整、充實、提高,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發揮自身優勢,對經受過危機的人群進行心理干預和教育轉化,有針對性地開展總結教育。
心理干預法是指通過調動處于心理危機狀態下的個體自身的潛能,或提供幫助和支持,使之重新建立和恢復心理平衡的辦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事后心理干預也是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危機管理的重要內容。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不僅會破壞邊境地區社會生活秩序,還會引發當事人的心理危機,使其產生一種悲觀、失望、痛苦的心理,會增加矛盾凸顯和激化的風險,甚至可能誘發此類事件再次發生。因此,要建立常態化社會心理救助疏導系統,構建重點人群動態評估系統,對事件中的特殊人群開展心理援助、心理危機干預、心理調適、心理自助等,促使當事人適當地釋放蓄積的情緒,正確對待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影響,通過心理干預防患于未然。要建立規范有效的、多層次的心理疏導機制,結合適當的社會支持和環境資源幫助當事人獲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緩解、穩定由危機引發的強烈的恐懼、震驚或悲傷情緒,恢復心理平衡狀態。要積極開展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進行維護性心理干預,幫助不同的人群認識事件的性質、了解事件對自己心理的影響、宣泄或轉移內心的心理壓力、掌握自我心理調適技術,培育自尊、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提高預防和化解心理危機的能力,促進邊境地區的和諧穩定。
教育轉化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幫助受教育者,講思想由錯誤轉化為正確,由消極轉化為積極,由后進轉化為先進的方式,是用于解決個別或者極少數人錯誤思想觀念的方法”③。由于種種原因,邊境地區群體性突發事件處置后,當事人的思想認識、言行舉止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有的甚至還會形成比較系統的錯誤觀點和言行。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根據當事人的不同情況、不同特點、不同心理特征“,分析當前的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講問題,進行教育和再教育”④,有效地提高教育轉化率。一要教育管理者總結教訓,克服麻痹心理,時刻提高警惕,及時鞏固穩定局面,防止邊境群體性突發事件死灰復燃。二要對事件中的受害人及家屬進行慰問安撫。“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2]教育者要及時解決他們的困難和滿足他們的要求,并深入細致地做好說服教育工作,做到用情感去融化教育對象,為其教育轉化消除障礙,打開教育轉化的通道。三要對參與的肇事者堅持團結、教育、挽救相結合的原則,查清產生錯誤思想觀點和不良行為的主要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正確的說服教育、批評教育,使他們真正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危害,促使其積極消除事件帶來的不良后果,提高教育轉化的效果。四要對違法犯罪分子進行反面懲戒教育。通過反面懲戒教育推動違法犯罪分子醒悟,遏制其錯誤思想的發展和錯誤行為的再次發生,提高其他群眾在錯誤思想和不良行為面前的抗干擾能力,從而增強教育轉化的力度,鞏固和擴大教育轉化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