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土地整理對項目區可能帶來正面或負面的社會環境影響。通過土地整理社會環境影響評價,對正面影響評價其影響程度的大小,尋求可提升的空間,使土地整理帶來更大的社會效應;對于負面社會環境影響,則及時修改項目方案或采取減緩措施。本文選自:《中國土地科學》是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土地學會和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共同主辦的中國土地科學領域惟一全國性學術期刊,也是中國土地學會會刊。《中國土地科學》語 言:中文,創刊時間:1987年,出版周期:月刊,國內刊號:CN11-2640/F ,國際刊號:ISSN1001-8158。主要設有學科建設、土地管理、土地規劃、土地利用、土地整理、土地經濟、土地信息、土地法學、不動產價格、土地評價、綜述、參考借鑒等欄目。
1內涵和特點
土地整理預測性社會環境影響評價發生在土地整理實施之前,是結合土地整理規劃方案的可行性進行的,可以從源頭避免、消除或降低土地整理項目對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土地整理監控性社會環境影響評價是土地整理實施階段對社會環境影響進行監測與評價,保證土地整理實施不偏離社會環境約束目標,對突發的不可避免的社會環境影響提出減緩和補救措施;土地整理回顧性社會環境影響評價發生在土地整理實施之后,是檢驗和改進預測性、監控性社會環境影響評價理論與方法的重要依據,分析實施后評價結果與預期目標的差異,總結項目實施的經驗與教訓,可為今后土地整理項目決策提供依據,是土地整理事業可持續性的必要保障。
2評價的程序和內容
2.1評價的程序
2.1.1前期準備。首先應明確土地整理項目區的范圍并獲取規劃資料,然后通過項目工程分析進行社會環境影響因素識別,建立土地整理項目社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
2.1.2調研獲取資料。根據建立的評價體系,制定調研方案,對項目區實地調研獲取數據資料。土地整理社會環境影響的主體是人,在調研中應廣泛聽取公眾的意見。
2.1.3調研資料分析與綜合評價。運用調研數據和項目規劃資料,利用合適的評價方法,對已有的數據進行處理,對土地整理規劃社會環境影響進行評價。
2.1.4評價結論。根據評價結果做出調整,評價結果顯示規劃方案可行則接受規劃并如期開展;評價結果表示規劃對社會環境有負面影響或有潛在的社會風險,則應及時對方案進行修訂或提出預防措施。
2.1.5監測與跟蹤評價。對土地整理實施進行監測和跟蹤評價,開展土地整理監控性和回顧性社會環境影響評價。
2.2評價的內容
2.2.1生產環境近些年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日益加快,城市發展占用大量的土地,導致耕地不斷減少,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的主要途徑。農用地的平整,使耕作機械能夠直接進入農田作業;修建或改造農田水利設施,方便農業生產;新建田間路、生產路為農民勞作帶來便利。土地整理能夠大大改善農民的生產環境,而若規劃不合理或施工單位的偷工減料都可能使這一變化大打折扣。
2.2.2生活環境土地整理過程中對村莊內部公共設施用地進行完善,有助于改善本地區的教育狀況、醫療衛生狀況等[9],使得農村面貌有明顯的改善。然而居民點的整理也可能使得農民難以適應新的居住環境,尤其是對于住進小區的農民,沒有了自家的院落,對生活習慣上的改變很難適應。
2.2.3社會穩定土地整理通過明晰權屬界限,減少了土地利用過程中引發的各種糾紛;扶持貧困人口,改變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然而土地整理也使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得不到解決則會對社會治安與穩定帶來不利的影響。
2.2.4社會可接受度了解農民對土地整理的接受度是土地整理是否可行的前提。農民接受則可使土地整理如期按時開展,農民不接受則會阻礙項目的進行,產生不利的社會環境影響。
3結束語
評價結果可為項目決策提供依據,促使土地整理項目的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效應協調統一,使得土地整理向促進社會和諧的方向發展。開展土地整理社會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項相當復雜有難度的工作,我國對這方面的研究剛剛起步,文章只是拋磚引玉,尤其對于評價內容和指標仍需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