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鐵道信號也稱為鐵路信號,鐵道信號的作用是保證列車運行安全,有效提高鐵路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大大改善行車人員的勞動條件;因此鐵路信號裝備是組織指揮列車運行,保證行車安全,提高運輸效率,傳遞行車信息,改善行車人員勞動條件的關鍵設備。
《國外鐵道機車與動車》主辦: 鐵道部大連內燃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周期: 雙月,出版地:遼寧省大連市,語種: 中文;,開本: 大16開,國際刊號:ISSN1003-1839,國內刊號:CN21-1592/U,郵發代號: 8-57,創刊時間:1964
關鍵詞:鐵道信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國外鐵道機車與動車
一、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意義
1.促進教學改革
企業參與到工學結合中,客觀上促進了教學改革。將教育和生產實踐相結合,滿足學生社會實踐需求。在生產和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了實踐積累,提高了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另外,學校通過與實習單位的合作,能夠了解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并加以預測。促進高校院校有針對性地調整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適應市場的需求,促進了教學改革的深入。
2.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教育在人才培養上,更加注重應用性和職業針對性。通過專業對口企業提供的實習崗位,學生有機會參與到一線工作當中,了解真實的工作場景,讓學生們盡早的進入職業角色,盡快積累工作經驗。在對我校部分學生實習成果的抽樣調查中,大部分學生表示,通過實習,過去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形象了、立體了,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培養了良好的職業素養。
3.利于提高就業質量
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決定著高校院校辦學水平。學生通過工學結合,職業技能有所提高,經驗積累有所完善。這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競爭力,保證了畢業生的就業率;另外,通過工學結合,學生能夠走出課堂,接觸到生產一線崗位;同時,用人單位也可以將實習期作為試用期,考核實習生是否具備從事該項工作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畢業生與實習單位簽訂就業合同。
4.推動我國鐵路信號事業發展
工學結合的開展,使校企合作加深。高校院校憑借行業企業辦學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支撐企業職工培訓和技能鑒定,為鐵路信號行業源源不斷地輸出技術創新人才。由此可見,堅持工學結合,校企道路,大規模地向我國鐵路信號行業輸出高素質、高技能的創新型人才,有助于提高我國鐵路信號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二、工學結合的典型培養模式
1.訂單培養模式
根據用人協議,和用人單位的需求標準,高校院校有計劃的進行人才培養。優點:對于企業而言,滿足了用人需求。對于校方而言,提高了畢業生就業率。缺點:并非所有專業均適用;校方需要不斷地尋找訂單,并根據訂單調整培養方案,以保證訂單的持續、穩定,在實際操作上難度較大。
2.項目驅動模式
校企雙方在基于某項合作項目達成合作意向的項目合作過程中,調整相關專業的課程培養,完成教學培養工作。校企雙方明確分工,一方負責理論講授和素質培養,一方負責提供項目和實習場所,互惠互利,實現共贏。優點:人才培養針對性強,適合鐵路信號線路維護、電子商務等專業。缺點:難以找到合適的項目,適用范圍有限。
3.學工交替模式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理論課程與實習操作,以學期或學年為單位,交替進行,同時開展。學生在實習期間,以企業員工標準進項考核,適當享受津貼待遇。優點:適合技術含量不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缺點:不適合牽涉到企業機密的崗位,如財務部。
三、解決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存在問題的策略
1.政府的宏觀調控
優化工學結合模式,要立足于我國國情。政府的主導和宏觀調控,起決定性作用。政府的調控政策,可以調動企業積極性,通過對企業的引導,鼓勵企業投資職業教育。作為政府,在進行經濟發展規劃時,要將職業教育納入其中,通過財政扶植等手段,支持高校院校教學設施更新。可以通過立法,明確企業的責任,提供優惠政策。另外,對于實習基地建設,政府應給予重視,將其視作院校建設的一部分。支持實習基地建設,解決人才培養的困難,為工學結合提供保障。
2.企業的支持配合
工學結合模式的實施,離不開企業的支持。使企業成為工學結合的主體是問題的關鍵。因此,企業應著眼全局,充分認識人才對于企業的意義,從長遠發展的角度正確對待合作辦學。在校企合作辦學中,企業應變被動為主動,促進工學結合的長遠發展。同時,校企雙方應緊密合作,完善專業共建、課程開發、實訓基地共享等。企業可以選派技術人員到高校院校授課,在教學改革方面也可以提出建議。企業在工學結合中,共享人才資源和設備資源,能夠有效提高行業競爭力。
3.實施高校教育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應遵循的原則
高校院校在對人才的培養上,要考慮到教育市場的需求,堅持人才的多元化培養,通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形式,開展工學結合模式的探索。對于專業設置,摒棄傳統教條,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是否適應社會發展,是否順應地方經濟需要,作為評價標準。通過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在實踐中探索校企結合新模式。建立健全工學結合的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
四、結語
總之,在新形勢下,我國技工教育應以政府、企業、學校等三方合作為基礎,以符合社會需求為起點,以培養專業技能為重點,以輸送技能人才為根本,將人才培養和人才輸送完美結合,最終實現我國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余平.高校“工學結合 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人力資源管理,2010(2).
[2]張惠.淺談當前高校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J].經濟師,2009(5).
[3]郭占苗.高職院校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4]王紅.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的研究[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