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適時地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問題非常必要。精神文明建設相對于物質文明建設而言,文化建設相對于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而言,它們性質樣,但角度不同。一個是二分法,一個是三分法。
關鍵詞:江澤民;四有新人;培養目標;豐富和發展
培養“四有”新人是鄧小平在新時期提出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它實際上也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模式。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江澤民不斷總結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用新的內容和新的概括進一步充實、豐富和發展了“四有”新人的目標模式。
一、對“四有"新人目標的進一步重申和闡述
1.重申“四有”新人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
“四有”新人的目標是鄧小平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角度提出來的。江澤民在新形勢下再次重申和強調了精神文明建設的這一根本目標。1994年1月,他明確提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標。”在1997年2月江澤民再次明確指出:“我們一定要按照鄧小平同志的教導,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為目標,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繼承優良傳統而又體現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值得注意的是,江澤民對“四有”新人目標的重申并非簡單重復,而是有時在提法上略有變動。這反映出他在細節上的進一步思考。比如,他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把“四有”的順序略微做了改動。他說:“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包括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核心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人才。”這段話中,他把有紀律與有文化的前后順序做了變動,把“有文化”放在了最后。該講話發表于1993年12月27日的《人民日報》。盡管后來江澤民在論述“四有”新人時再也沒有使用過這種“四有”順序,但我認為這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口誤或筆誤,而是反映了江澤民當時的一種思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論信息:在“四有”的表述順序中,理想、道德、紀律都是思想道德素質,它應該集中在一起,并排在“四有”的前面,而有文化屬于科學文化素質,它應該單獨放在后面,而不應穿插到前面去。在毛澤東的“兩有”(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中,也是把“有文化”放在后面的。既然鄧小平的“四有”是從“兩有”發展而來,既然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相當于“有社會主義覺悟”,那么,順序也似乎應該是這樣。當然,這一細微的順序變動畢竟不是什么重大的理論變化,而且鄧小平在多次講話中以及黨的有關文獻中也都明確確定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順序,我國思想理論界和廣大干部群眾已經接受并熟悉了這一順序,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沒必要再做這種改變。也許正是由于這些原因,江澤民后來并沒有再次使用這一提法,而且他的講話在收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時改為通用的提法了。
2.提出培養“四有”新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標
江澤民還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角度提出了“四有”新人的目標。他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是我國文化建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這樣,他就從兩個相近而又有所不同的角度提出和闡述了“四有”新人目標的問題。
把社會主義建設分為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雖然鄧小平和黨的有關文獻已從理論上做了闡述,理論界也做了相當的研究,對于兩個文明的內涵及其關系已有了比較成熟的認識,但在實際理解上仍存在一些疑問。比如,關于精神文明建設是否涵蓋了民主法制建設的問題,關于在兩個文明之外是否還應該加上第三個文明即“政治文明”的問題,都有不同的看法。這樣的問題在三分法中得到了合理而明白的解決。三分法是把社會分為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領域,同時也是把我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分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當然,三分法的提出并沒有取代二分法,而是兩種分法并存。在不同的語境中,有時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時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都是恰當的。
3.提出培養“四有”新人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目標
教育事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重要領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母體。考察這一領域的目標對于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十分重要的。江澤民對教育的培養目標有多種不同的表述,其中最突出和最基本的,還是培養“四有”新人。1990年11月,江澤民指出:“學校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四有新人”。1994年6月他再次提出:“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獻身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還提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1996年3月他又提出:“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所有這些表述都是把“四有”新人放在核心的位置。
4.明確提出培養“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培養“四有”新人其實質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因為“四有”畢竟主要是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素質,它的培養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滲透于這些領域之中的,并且是這些領域中思想政治方面工作的主要內容。
從字面上首次明確地把培養“四有”新人稱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江澤民1993年提出來的。1993年3月,他說:“這是我們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要鍥而不舍地長期堅持的一項重要工作,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同年11月他再次提出:“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1994年6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又一次提出:“要抓緊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二、對“四有"新人目標的豐富和發展
1.樹立正確的“三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涵的新概括
“四有”是四個基本方面的素質,江澤民主要從兩個基本角度對四個基本素質作了概括:一是從這些素質的思想理論形態上加以概括,提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是從這些素質的精神內涵和精神境界上加以概括,提出了“六十四字創業精神”和新時期的“五種精神”。這些都是對“四有”新人目標的豐富和發展。
江澤民提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一個過程。在1993年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以及1993年3月黨的十四屆二中全會上,他的提法是: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他明確提出“三觀”,最早是在1994年1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他指出:“要重視引導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1994年6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江澤民明確提出樹立正確的“三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他指出:“加強理論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和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科學理論的基礎,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治方向。”
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對“四有”新人作進一步的展開,是從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境界上來揭示“四有”的深刻內涵。因此,江澤民有時把“三觀”與“四有”聯系在一起,把它們共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1997年6月,江澤民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他們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2.發揚新時期創業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新內涵
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都非常重視倡導和發揚革命精神,毛澤東明確提出,人是應該有點精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從這里出來的。他倡導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提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還提出要保持革命戰爭年代那種革命精神。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提出要發揚在革命戰爭中形成的“五種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是不會過時的,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不同的歷史任務,可以有不同的體現和概括。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革命精神體現為建設精神,而在建設精神中又進一步體現為創業精神,因為我們是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創業時期。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一直強調要保持和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江澤民繼承鄧小平這一思想,并對新時期的創業精神做了科學的概括,這一概括被稱為“六十四字創業精神”。
在剛剛進入2l世紀的時候,江澤民對“六十四字創業精神”作了進一步概括,使之升華為“五種崇高精神”。他指出:“面對新世紀、新形勢、新任務,特別需要在全黨和全社會大力宣傳和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于創新的精神,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艱苦奮斗、務求實效的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可以說,這“五種崇高精神”是鄧小平提出的“五種革命精神”的新發展,是對“四有”新人目標模式的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