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亞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文章發表在《旅游學刊》上,是中級職稱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幸福,德性,中道
公元前322年,亞里士多德因身染重病離開人世,終年六十三歲。去世的原因可能是一種多年積累的疾病所造成的。同時還存在他被毒死,或者由于無法解釋潮汐現象而跳海自殺致死的猜測。
無論是哲學領域還是倫理學領域,幸福是一個古老的重要課題。在人們日常生活的話語中,幸福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概念之一。亞里士多德作為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對幸福的問題不僅給予了經驗性的描述,而且還作出了規范性的界定。當下對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反思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亞里士多德幸福概念的內涵
幸福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同時也是古希臘倫理學的一個重要范疇。亞里士多德從三個方面界定幸福概念的內涵。
首先,幸福就是至善。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一卷開頭,亞里士多德就指出:“一切技術、一切規劃以及一切實踐和抉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因為人們都有個美好的想法,即宇宙萬物都是向善的。”作為生命自然目的的幸福是出于人的自然稟賦和本性的幸福,生命就是一個自然的本性的過程,而自然所產生的一切東西都是目的與能力自然融合的一個統一體,人的生命當然也包含其中。
其次,幸福是靈魂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把最高的善稱為幸福,看來是同義語的反復,還應該更著重地談談它到底是什么。”在進一步解釋幸福是什么的時候,亞里士多德得出的結論是:幸福是靈魂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他認為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德性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人的靈魂有邏各斯的部分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這里就蘊含了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兩重維度。
第一重維度是德性。德性是使得一個事物狀態好并使得其實現活動完成得好的品質。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幸福觀中特別強調德性。他認為德性是幸福的前提:“一旦沒有了德性,他就是極其邪惡和殘暴,就會無比放蕩和貪婪。”他把人的德性分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兩部分。道德德性通過習慣養成,理智德性通過教導生成。理智德性又可分為理論德性和實踐理性,其中理智德性是人們最高部分的德性,合乎這種德性的活動才是最完美的幸福。
第二重維度是活動。幸福必須通過德性的活動即實踐才能達到,也即是說,并不是擁有了德性就能實現幸福,因為純粹意義上的思辨而不通過活動是不能達到幸福的,所以必須通過實踐活動。幸福必須通過德性的活動才能達到,德性只是使一個事物狀態好而且其實現活動完成得好的前提基礎,有了這個前提才可能有幸福的實現。“正如在奧林匹亞大賽上,桂冠并不授予貌美的人和健壯的人,而是授予參加競技的人。”
二、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論證
亞里士多德在對幸福概念內涵界定的基礎上,又對幸福觀作了指向論證。
第一,目的指向論證。一切事物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存在,各事物的目的也就是各事物的善。自然界和人類世界都是這樣。所以,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某種目的,一切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善。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的目的指向論證包含了兩個方面。
目的指向的單一性。每種技藝、每種學科或者每個經過思考的行為和志趣都是以善為目的。因為行為、技藝和學科的種類繁多,所以其各自具體的目的是多樣的。活動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唯有在他的實現其目的的活動中才能展現其存在。雖然人們追求事物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但這只是具體的目的,最終所有的目的都會指向這個唯一的最高的目的,那就是至善,即幸福。
目的指向的終極性。在行為的領域,不是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其他目的而存在,否則,就會形成一個輪回。一個目的始終會以另一個目的為目的,以至無窮。如果這樣就會陷于無窮后退,一切欲求就都會變成無益的空忙。只有那種因自身被選擇而絕不為他物的目的才是絕對最后的。所以人的一切活動必須有這么一個終極的目的,那就是幸福。
第二,功能指向論證。要清楚幸福的真正性質是什么,必須首先明白人的功能是什么。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要功能,人的眼、耳、手、足及身體各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亞里士多德從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來看,其不同就在于是不是一種道德的生活。人的功能,如果就是心靈遵循或包含著一種理性原理的主動作用,那么人類的善就應該是心靈合于德性的活動。假如德性不止一種,那么人類的善就應該是合于最好的和最完善的德性的活動。因為至善就是幸福,所以,人的最根本的本質功能就是心靈合于德性的現實活動。
第三,實踐指向論證。人的實踐的生命活動在本質上有別于動植物的功能性活動,因其實踐的自身本性決定的,因而與所有低等生命物的活動區別開來。同時,人的實踐的生命活動也有別于職業的活動。實踐的生命活動確立著人的種屬的可能性的范圍。人是什么樣的人或將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取決于他的實踐活動,即他在實踐的生命活動中所能實現的東西。人的全部一生,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積極地從事這些屬于人的實踐的生命活動,在這之中才能實現人自身的價值。
三、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現實意義
亞里士多德幸福觀對于我們構建新時期下的幸福觀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強調德性的重要性。德性在幸福中是最重要的。現代社會,很多人片面追求個人的快樂、感官的快樂和物質的快樂。在這樣的理念下無可避免地會出現私欲膨脹、縱欲無度等不良社會現象。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德性,將會變成充滿淫欲和貪婪的動物。德性,在面對不合理侵害時表現為勇敢和公正;在面對矛盾和沖突時表現為自制和理性;在為人處世時表現為有愛和大度。所以我們應當用德性來指導現實的社會生活,追求一種德性的幸福生活。
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主張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幸福不是人先天所具有的,不是神賜予的,也不是通過繼承已有的家產而獲得的,而是通過學習,通過努力,通過自己創造性的活動去實現的。幸福不是僅僅擁有德性的品質,而是要實現這種德性;人的幸福并不在于坐享其成,而要通過人的積極主動的創造性活動才能真正獲得。我們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為公正的,進行節制才能成為節制的,表現勇敢才能成為勇敢的。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要積極參加實踐,把德性幸福觀運用于實踐生活中,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達到幸福。
哲學期刊論文投稿推薦:《旅游學刊》創刊于1986年,是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旅游科學研究和旅游業工作探討的專業性期刊,在我國多達數十種的旅游刊物中,《旅游學刊》是旅游學界公認的最具權威性的專業學術刊物,“旅游經濟類核心期刊”第一名,中國優秀旅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