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 從政治生態角度看,公民文化環境是現代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公民文化是一種區別于封建專制社會的封閉意識、愚民意識的現代政治文化,其在意識形態上體現為多元意識、理性意識。
論文關鍵詞 政治生態 公民政治參與 有序發展
公民政治參與是衡量政治民主化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實踐證明,有序的政治參與可以維護社會的政治穩定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作為一種旨在影響政治決策的政治參與,它的運行不是孤立的,而是寓于一定的政治生態環境的行為。本文通過分析經濟、社會、文化環境與政治參與之間的互動關系,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提高公民政治參水平。
近年來,隨著公民的民主參與意識不斷增強,我國開始大量出現了合法的制度化的參與行為,如投票選舉、投訴、訴訟和信訪,也出現了非制度化政治參與行為,如抗議和暴力對抗、越級上訪、圍攻基層政府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以政治生態學的視角對當前公民政治參與的政治生態環境進行科學的理論分析,有助于逐步促進公民政治參與有序化,以更好地實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
一、政治生態學與公民政治參與的互動關系
政治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的觀點探討社會政治現象及其環境關系的一種理論和方法。它運用生態學的方法,從政治和周圍環境的關系中研究政治現象的產生和發展。政治參與是社會成員通過一定的方式和途徑直接或間接影響政治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的行為。從生態學的角度看,公民政治參與作為一種政治實踐行為,具有生態系統屬性,它與周圍的政治系統和國家社會大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把政治體系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借用生態學的方法來研究它,考察它與政治參與的關系,那么,它也不例外,一方面,公民政治參與受政治生態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組織化程度、文化觀念等要素,這些要素會影響和制約公民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公民也會應用政治參與影響政治系統發展,如通過如上訪、投票、選舉等活動使政府的決策體現自己的意志,促進決策的科學和民主化。
二、公民政治參與的政治生態分析
政治生態理論側重于研究環境因素制約分析方法,這對于社會轉型期的公民政治參與提供了新的視角。針對當前我國出現的非制度化、無序化公民參與等問題,從政治生態學三個要素——經濟要素、社會要素、文化要素來分析政治參與,對規范和推進政治參與的發展具有較大意義。
(一)政治參的經濟要素分析
影響公民政治參與的首要生態要素是社會經濟機制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亨廷頓認為:“民主的前景取決于經濟發展的前景。”“一個國家的政治參與水平與其經濟發展程度是息息相關的。一般而言,經濟發展和政治參與呈正的相關關系”。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政治參與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這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公民參與的層次和水平從整體上大大提高。這與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極大關系。生活水平提高使得人們不用整天為溫飽和生計而操勞,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公民的政治責任感,國家公共生活等較高層次的精神境界上。二是公民的政治溝通水平和公民的政治資訊能力大大增強。經濟發展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科技的發展又改善了參與渠道、方法等,比如網絡微博、博客。
經濟收入和經濟地位的差別也對政治參與產生重大影響。它使利益沖突和利益協調成為中國政治參與的重要內容。我國社會經濟收入差距的拉大,使社會利益分化日益嚴重,利益沖突不斷加劇。在利益協調的過程中,不同利益群體的公民越來越從本群體的利益要求出發,在政治參與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和立場。為維護其自身合法的經濟地位和社會認同,加強與政府的聯系,社會各個階層越來越傾向于向政治系統表達各自的特殊利益和政治訴求。目前我國缺乏可遵循的利益表達、利益競爭的制度化規范約束,這導致某些個人和階層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稀缺政治資源謀取利益。在謀取利益的過程中,部分個人和階層對于參與行為、后果以及應負責任缺乏理性的認識,在政治參與的方式、程序、過程表現出盲目性和隨大流等特征,往往采取靜坐、圍攻政府等非理性化的政治參與方式。這在很大程序上干擾了社會政治系統的正常運作,嚴重危害我國的社會穩定和政治發展。
(二)政治參與的社會生態要素分析
按照政治生態學理論,我們應該把政治體系、政治生活放在更為廣闊的社會、自然的背景和環境之下,給予全方位考察。社會體系是政治體系賴以存在的基礎,政治決策、政治行為,應當與社會和自然相調適。完整的社會體系是由不同類別和不同層次的社會組織要素組成。要使社會體系成為一個完整、嚴密、有機的整體,必須合理、順暢地把社會各要素組合起來,建立相應的整合機制。它就是現代組織形式,如階級,階層,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是當代社會各種利益和要求的匯聚點和表達者,其優勢作用體現在兩方面:其一,社會組織具有較強凝聚力,能把所有成員團結起來,形成高質量的利益綜合,從而在政治參與中發揮較大作用。其二,社會組織通過發動團體成員,參與策劃戰略,進行利益綜合和利益表達,從而對政治系統的決策活動施加影響。在現實生活中,雖絕大部分公民是以組織或團體名義參與政治生活。但是,他們在政治見解和要求方面卻可能完全相反,公民的政治行為,基本沒有經過組織協調。同時,由于一般組織自立性差,在利益表達和利益綜合方面功能不強,使得無法對組織成員的政治要求作出積極回應。因此,雖然大多數公民都是一定政治組織的成員,然而參與政治活動時公民很少以組織名義出現,參與行為較少體現組織性特征。相當部分公民在向政治體系施加影響和提出要求的過程中,干脆直接直接以個體的名義。于是,中國政治參與陷入這樣一種矛盾狀況,即表面上的有組織和整齊劃一,而實際上的混亂分散和無組織。
三、創新政治生態環境,促進公民政治參與良好有序發展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公民的政治參與問題。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面對當前我國公民政治參與存在的新情況,我們必須改善和創新政治生態環境,從制度上保證公民政治參與朝自主化、理性化、合法化和有序化的方向良性發展。
(一)拓寬政治參與渠道,促進公民參與的理性化發展
推進公民政治參與的理性發展必須健全公民政治參與機制,拓寬公民政治參與渠道。首先必須完善我國各項基本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使利益主體正當的利益要求和政治訴求均能以法律形式得以保護。其次,暢通參與渠道,搭建參與平臺,引導政治參與有序進行。健全民意表達機制、社會聽證制度、社會輿論監督機制、民主評議制度等。拓寬參與渠道,可以預防公眾行為的失控,保證公眾參與在法律框架內有序。第三,充分利用大眾媒體的作用,確保政府信息資源的開放,加強政府與公眾的互動,廣泛利用各種渠道,如博客、電子信箱、接待日等,讓不同的群體有正常渠道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廣泛而暢通的渠道對于滿足公眾參與的愿望,保持社會安定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