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目的/意義】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是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文章通過對涪陵區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價與分析,以解決其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方法/過程】 以涪陵區2005—2018年的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相關數據為基礎,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從經濟、社會、生態環境3個維度12項指標,構建涪陵區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結果/結論】 結果顯示,涪陵區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水平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涪陵區在城鎮化進程中仍然存在政策設計和落實有所欠缺,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諸多困難,需要從強化城市產業支撐、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推動新型城市建設、加強和創新城市社會治理等方面,著力提升涪陵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
關鍵詞:涪陵區;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主成分分析;提升路徑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 Urbaniz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and the key to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bility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Fuling District was evaluat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ethods/Procedures】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Fuling District from 2005 to 2018,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Fuling District was constructed from 12 indexes in three dimensions of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mean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us to evaluate the capacity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Fuling District, and then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Results/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in Fuling District was on the rise as a whole. However, it was undeniable that there were still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Fuling District, such as the lack of policy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the level of urban management should be improved, etc. Therefore, it wa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Fuling City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support of urban industry, optimizing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patter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urban basic public services, promoting the new urban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and innovating the urban social governance, etc.
Key words: Fuling District; capacity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romotion path
實現城鎮化可持續發展是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在城市發展進程中,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為城市未來發展提供動力,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提供途徑的一種能力[1]。加快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對涪陵區貫徹落實重慶市委、市政府的科學決策,聚力推進“三大攻堅戰”八項行動計劃及“三篇大文章”等各項重點任務,開啟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美麗涪陵,幸福涪陵”建設新征程,推動全區經濟和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前人的相關研究為基礎[2-1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涪陵區的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價。主成分分析法旨在通過降維將原先的評價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性的指標,進而反映更多的變量信息。由于涪陵區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是個綜合指標,包括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3個維度,因此適用該分析方法。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洪業應:關于涪陵區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與提升路徑分析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數據的可得性原則,從經濟發展維度、社會發展維度和生態環境發展維度3個維度共12項指標構建了涪陵區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表1)。該指標體系既考慮了城市當前的發展概況,也考慮了城市未來的發展趨勢,相對全面地反映了涪陵區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狀況。
2 結果與分析
以表2數據為基礎,根據方差最大正交5次旋轉后(表3),方差累計貢獻率達80%以上的原則,提取了3個公共因子,以反映涪陵區當前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總體情況(表4)。由表4結果分析表明:公因子F1在工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生活垃圾處理量等因子的載荷值較大,因而F1為反映生態環境發展可持續能力的公因子;公因子F2在人口自然增長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等因子的載荷值較大,因而F2為反映社會發展可持續能力的公因子;公因子F3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GDP增長率等因子的載荷值較大,因而F3為反映經濟發展可持續能力的公因子。
因此,我們運用公式(5)計算各維度的因子得分,根據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結合因子得分矩陣,我們運用因子方差累計貢獻率占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加權,即F=[0.69*F1+0.18*F2+0.12*F3],測算獲得涪陵區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水平的總體得分(圖1)。
由圖1可知,涪陵區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得分從2005年的-0.8169增加到2018年的1.1844。結果表明,涪陵區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水平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尤其是在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公因子上,表明了近年來涪陵區在開展“綠色家園”、涪陵區加快構筑長江上游綠色生態屏障等生態文明城區建設上成績顯著。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總體來看,涪陵區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水平在逐步提高,總體效果較好。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更有成效。涪陵區政府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改善庫區周邊生態脆弱狀況、增強生態穩定性,構筑三峽水庫最近、最直接的水資源涵養庫。同時,生態空間格局更加優化,構建了以長江、烏江兩大水域和武陵山、黃草山等四大山脈以及聚云山、雨臺山和鐵柜山三大山脈為骨架,以國家及市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域和環境敏感區域為支撐的生態空間格局。研究結果也肯定了重慶作為國家統籌城鄉改革發展實驗區所取得的成績。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涪陵區在城市化進程中仍然存在政策設計和落實存在欠缺、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諸多困難,這就要求著力提升涪陵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
3.2 建議
基于前文分析,提升涪陵區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相關政策建議如下:
3.2.1 著力強化城市產業就業支撐 (1)優化城市產業結構:提升城市功能,大力優化和培育城市產業體系。這就要求:①加快城市服務功能建設。提升中心城區核心商圈輻射力,繁榮商貿流通,激活消費需求,加快建設業態豐富、保障有力的高端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質量,加大商貿業態、樓宇經濟、優質教育及醫療衛生等招引力度,加快形成興旺繁榮的城市氛圍,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②構建支撐有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李渡新城區重點發展和優化工業結構,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有步驟地承接產業轉移、人口轉移和功能疏解,統籌“四化”協同發展,促進產城融合。重點加快醫藥食品、化工化纖及鐵合金材料等傳統支柱產業新興化發展,加快以汽車整體制造為主的先進裝備、以頁巖氣開發利用為主的新能源以及電子信息通訊三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加強信息化建設,把信息技術應用滲透到工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及市場營銷各個環節,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推動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的改造,促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③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圍繞服務城市、發展城郊農業和特色效益農業的發展原則,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發揮南沱、金科、龍潭和綠楊溪這4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示范引領作用,加快建設一批科技含量高、規模效益突出、帶動能力強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大力推進城郊、沿江、坪上、后山四大特色農業功能區建設,完善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穩定糧食生產,重點發展榨菜、畜牧、蔬菜和桑果四大特色產業,突出發展農產品加工和休閑觀光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及品牌化發展。
(2)增強城市創新能力:發揮城市創新載體作用,大力推進城市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這就要求:①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依托區域內的研究機構,著力打造“產學研用聯合體”,尤其發揮大型國有企業的創新示范作用,逐步激發區域內中小型企業的發展創新活力。②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即實現創新成果的市場化和資本化,做好城市集聚人才等創新基地、創新平臺和服務體系的建設。③加大創新人才的培養。這就要求,要構建專業化、多層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體系,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3)營造良好就業創業環境:通過工業化和城鎮化實現雙輪驅動,為就業和創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就要求:①通過工業強勁引領帶動城鎮規模拓展,全區工業深度融入全市主體功能區產業布局,注重產業集群化、規模化發展。工業化快速發展為城鎮化提供了堅強支撐,帶動了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區規模拓展,促進了園區城市形態化,加速了人口和產業集聚。充分發揮了城市創業平臺作用,激發了全社會創業活力。建立健全創業新機制,逐步完善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如通過稅費減免、財政補貼等方式,為區域內中小企業(尤其是創新企業)營造良好環境,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目標。②城鎮化助推工業產業實現大發展。園區道路、綠化、通訊、水電氣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完善,拉近了城區與園區的空間距離,醫療、教育、現代服務業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加快建設,吸納居住和就業人口能力在逐年提升。大力提升農村居民的技能和文化水平,逐步推動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多舉措推動大學畢業生創新、創業活動,并按照一定政策給予補貼等優惠政策。
推薦閱讀:開展可持續發展綠色物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