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前 言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要求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合作重點,因此,科技協同與合作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突破點,其為整個區域發展提供創新驅動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發揮空間溢出效應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天津面臨很多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京津兩地是我國科技資源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加強京津科技合作,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對發揮科技帶動天津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課題組基于近幾年圍繞科技創新政策研究的基礎,特別是遇到的困惑開展調研,比如京津兩地科技創新存在哪些差異?雙方科技合作在基層還存在哪些問題或障礙?能否通過協同發展實現1+1>2的效果?合作重點應主要集中在哪些行業或哪些方向?等等。
一、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京津科技合作發展是提高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落實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重要舉措。科技協同發展順應了國內外產業發展和科技發展規律,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課題擬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研究。
第一,京津城市群科技協同創新的基礎能力分析。一方面,通過對兩地科技人力資源配置、財力資源投入配置進行調查研究,對兩地科技創新載體的配置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分析;另一方面,對兩地近年來的企業創新投入及產出情況進行總結分析。
第二,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京津科技合作現狀及問題。通過之前的調研積累以及分析研究,兩地技術創新平臺及成果轉化平臺的建立情況較好,但兩地科技體制機制仍有待完善;兩地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共享初見成效,但科技資源共享范圍和合作廣度仍有待提高;兩地科技人才共享制度建立取得了進展,但激勵科技人員的跨區域流動政策有待加強;兩地創新主體間的科研協同不斷推進,但促進創新資源整合的一體化要素市場還未建立。
第三,公共協同政策視角下的京津科技協同存在問題。從公共政策的視角下來分析兩地在科技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問題:一是財政投入不平衡造成的科技協同基礎的差異化;二是財政實力不均等造成科技協同的要素差異化;三是稅收政策的激勵效應發揮的差異化;四是轉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
第四,推進京津科技合作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提出促進京津科技合作創新發展對策建議,通過建立京津跨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的組織機制促進要素一體化的財稅政策,整合兩地財稅、金融等手段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第一,為完善京津科技協同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的理論研究包含區域科技協同創新戰略研究、區域科技協同創新體制機制研究、區域科技協同創新政策研究等,本課題擬對以上理論進行梳理完善。
第二,評價當前京津科技協同創新的公共政策績效評價。區域科技協同創新中財稅政策的績效評價是協同創新研究的主要內容。為了衡量京津兩地科技協同創新績效水平,本課題將理清當前兩地科技協同發展中科技公共政策問題,為進行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研究提供一定基礎。
第三,提供典型區域科技合作案例。區域科技案例研究將有助于更加全面透徹了解兩地科技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對京津地區的區域合作案例進行探析,并參考借鑒全國典型的科技合作案例,為完善京津科技合作提供參考。
第四,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需要。本課題通過發展現狀以及績效評價得出京津冀地區科技協同創新發展水平及差距,發現了區域科技協同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依據影響的關鍵要素給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以方便相關部門作為參考依據,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加快兩地科技協同創新建設的步伐。
第1章 導論
1.1 選題背景、目的及意義
1.1.1 選題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相關部門就已經圍繞京津冀三地合作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許多探索與研究,也在發展政策上給予了一些指導,但京津冀三地由于不同的政治地位、經濟實力、地理環境、思想觀念、歷史沿革等多方面原因,使得京津冀三地區的發展主要是依靠北京的首都地位,形成以北京為中心、津冀兩地處于被動和從屬地位的發展模式,同時,京津冀三地各自專注于自身行政區的發展,致使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和分工,特別是經濟協同發展方面存在不協調的現象。2004年,國家把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作為一個關注的重點,初步形成的“廊坊共識”使得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邁向了一個新臺階,此后京津冀三地政府也開始加強引導區域間在資源、環境、設施配套、行業等各個層面的溝通協作,以政策引領京津冀三地實現經濟共贏,提高京津冀區域的整體綜合競爭力。
自2010年起,國家發展戰略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相關事宜又做了新的調整和布局。習近平同志高度關注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工作,并在協同發展層面給出指導性意見。2014年2月,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會議上,習近平同志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基礎設施建設等九方面的布局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工作思路和重難點任務。自此,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2016年2月,《“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正式印發,這是全國第一個跨省市、區域性的規劃,明確了三地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謀劃了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重大基礎設施等九方面的重大布局。這一戰略的頒布實施對于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從制度層面保障了三地協同發展。2019年1月,習近平同志視察三地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對三地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要緊緊抓住“牛鼻子”形成發展合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了必須將“創新”作為區域發展和改革的核心位置,而一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完善的核心要素是要提高科技發展水平。京津冀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的經濟地位與戰略地位,是國內經濟發展的前沿。三地的經濟發展產出了大量的技術創新成果,高科技人才等創新資源充沛,整體經濟發展資源雄厚。從創新投入和產出的角度看,2016年京津冀科技創新投入占全國總量的21.8%,其技術交易成交量占全國總量43.36%,專利授權則占到9.56%,并且北京市與其他省市的技術交易成交量從2012年至2016年由43.36%增加到56.68%;從人力資源層面來說,京津冀地區擁有接近三成的國內名校,聚集了半數以上的兩院院士。
由此可見,京津冀地區的科技創新對國家綜合科技的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已經成為國家關鍵的科技創新發展核心和經濟發展源。所以,應以京津冀經濟發展整體化為著力點,大力推動國家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戰略在京津冀的全面落實,使其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因此,如何實現科技資源共享、發揮科技能力優勢、提高科技協同程度已成為京津冀區域現階段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推薦閱讀:《理論與現代化》(雙月刊)1989年創刊,注重反映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科研和調研學術成員,反映國內外學術動態,熱誠歡迎國內的專家、學者和廣大社會科學工作者及實際工作者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