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科技創業扶貧是利用獨特領先的科技人才和技術手段使偏遠落后地區的貧困戶通過創業,提高其收入、擺脫貧困,走向致富路。首先分析了湖北科技創業扶貧的背景,接著對湖北民族地區貧困問題進行檢視及其成因剖析,并結合湖北民族地區(如恩施州)的自身特點,提出湖北民族地區科技創業扶貧模式及其適應性分析,最后提出構建科技創業扶貧長效機制的對策建議,以期對其他貧困地區的科技創業扶貧以及脫貧路徑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科技創業扶貧;貧困問題;扶貧模式;長效機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近五年來,創新推進民族宗教工作,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和提高。經過多年努力,加之措施得當,湖北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較顯著的成績。從全省來看,湖北省貧困人口的數量不斷減少,數據顯示,2015、2016年共脫貧226萬人。2017年該省實現約91.7萬人脫貧、1 013個貧困村出列、3個貧困縣“摘帽”,35萬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1]。然而,根據《2015年度全省脫貧攻堅發展報告》所設立的目標,到2019年實現全省590萬貧困人口脫貧、4 821個貧困村出列、37個貧困縣“摘帽”,扶貧任務依然艱巨。如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的戰略目標,已是擺在大家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湖北省共有53個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占全省人口的4.4%,主要分布在恩施、宜昌、武漢、荊州、荊門和十堰等,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少數民族地區長期處于貧困落后狀況,經濟社會發展一直處于低位運行階段,湖北民族貧困地區主要表現在貧困面積大、程度深,貧困多元化現象普遍,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和諧。湖北民族地區農產品資源豐富,如藥材、蔬菜、瓜果、藥草等,但是由于處于偏遠山區,交通基礎設施落后,農民文化素質等制約,農業科技在當地推廣緩慢,農產品產出效益低,沒有形成品牌效應以及一系列深加工等產業鏈??萍嫉膹V泛應用是改變傳統刀耕火種的農業種植方式以及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
所謂的科技創業扶貧是利用獨特領先的科技人才和技術手段使偏遠落后地區的貧困戶通過創業,提高其收入、擺脫貧困,走向致富路[2]。其中,科技扶貧的宗旨是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推廣到落后貧困的農村地區,通過對農民進行有關農產品種植、養殖方面的科技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高農產品的產出價值,帶領農民脫貧奔小康[3]。而創業扶貧是為了鼓勵農民以及返鄉大學生進行創業,給予政策、資金和技術等幫助,是實現造血式扶貧的重要途徑。民族地區實施科技創業扶貧的目的就是吸引更多創新創業項目和人才,從創新的角度尋求新動力,用科技創新、創業創新的方式,最終實現精準扶貧,助力湖北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因此,實施民族地區科技創業扶貧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湖北民族地區貧困問題檢視及其成因剖析
1.1 湖北民族地區貧困問題檢視
湖北少數民族多分布于山區和高寒區,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相對惡劣,加之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貧困發生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任務相對其他地區要艱巨得多。湖北恩施州屬武陵山國家級連片特困區,是湖北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能否打好打贏這場攻堅戰事關恩施州長遠發展,更關系到恩施州幾十萬人的生活質量。湖北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問題特征如下。
1)貧困人口多。在2013年底,恩施貧困人口是108萬,通過2014、2015年的努力,恩施州減貧了42萬人,2016年還有65.7萬貧困人口。根據《湖北省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中的數據顯示:2015年初貧困人口為108.6萬人,占鄉村人口總數的32.9%;貧困村為729個,占整個行政村總數的28.8%,貧困發生率和返貧率分別為24.96%、2.7%。總體上看,湖北民族地區的貧困狀況得到很大改善,由于恩施州貧困人口數量和區域面積都占到湖北民族山區的90%左右,所以,湖北民族地區的貧困狀況反映出恩施州的貧困狀況[4]。
2)貧困群眾貧困程度比較深。容易脫貧的現在都實現脫貧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一些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基礎設施落后等地區;一些殘疾人或患有慢性疾病、重大疾病,導致因病致貧、返貧。一系列因素導致這些地區經濟滯后,人窮村也窮,貧困程度深。
3)貧困面比較廣。湖北省共有國家級貧困縣25個,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堰、黃岡、宜昌、孝感、黃石。其中恩施州是武陵山區特困地區的一個重要板塊,是湖北省攻堅的主戰場,恩施州8個縣(市)都是重點貧困縣,貧困面比較廣,盡管恩施州現在已經脫貧42萬多人,但脫貧的基礎還不牢,遇到因病因災等極容易返貧。
1.2 湖北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問題成因剖析
造成湖北民族地區貧困的因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兩類。
1)客觀因素。湖北民族地區位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區,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鐵路、公路、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落后,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薄弱,工程措施解決難度大,建設和運行成本高。這些因素導致對外交流信息閉塞,農民文化素質低,有關農產品的科技知識和技能匱乏,進行著傳統的農業生產和銷售,農業產出效益低下,農產品科技含量低。
2)主觀因素。一些少數民族受宗教、習俗等影響,不愿意外出工作,生育率偏高,也是造成貧困的重要原因。此外,貧困戶主動脫貧意識差,致富意識不強;對結對幫扶意識存在偏差,社會參與度不高。還有一些人思想觀念陳舊,如輕商意識、缺乏奮斗勇氣、封閉保守、怕失敗、依賴家庭、怕吃苦、礙于面子不好意思向脫貧者請教、依賴政府。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貧困農民的商業意識比較淡薄,思想觀念還比較保守,依靠政府的“等、靠、要”思想[5]。由于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等的制約,造成農業科技在當地的推廣與應用相對滯后。
2 湖北民族地區科技創業扶貧模式探索及其適應性分析
恩施州有著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和優質農產品資源,如特色蔬菜、林果、煙葉、茶葉、藥材、畜牧等,但是農業經濟產出效益低,品牌效益偏低,難以形成規?;洜I和深加工產業鏈。農民缺乏發展特色種養業的生產技術,害怕承擔風險,從事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不高。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缺乏資金技術實力雄厚的大型投資集團和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單家獨戶的生產經營方式已不適合現代農業發展趨勢[6]。經過多年的探索,湖北省在少數民族地區扶貧工作上進行了大膽嘗試,在科技創業扶貧的模式上已經積累了如下一些經驗。
1)科技特派員扶貧。從高校、科研院所選派科技特派員,深入湖北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區縣,以富民為本,扶農、助農、興農為宗旨,以提高農村科技水平和農民素質為目標,以調整農業結構和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為抓手,實施農業科技項目,開展農業科技專題培訓和現場培訓,形成了“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產業扶貧模式。如湖北英山縣通過科技特派員,助力發展茶葉、藥材、桑蠶絲加工等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科技創業扶貧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成果突出[7]。
2)“一幫一”創業扶貧。公開征集湖北少數民族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技術需求,湖北省科技廳牽頭建立科技特派員管理系統,不斷征集和完善那些愿意到民族地區基層開展創業扶貧的科技特派員數據庫,建立“科技特派員+返鄉農民工”創業的“一幫一”創業扶貧新模式[8]。
3)“一對一”技術幫扶。根據民族地區貧困區縣特色產業發展需要,由需求單位提出科技需求;選派高等院校中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稱以上的科技人員。形成1名高校科技人才和1家需求單位對接,著力培養民族地區貧困區縣本地科技人才和農村科技創業人才,輻射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
4)“1+1”進村幫扶。從民族地區貧困區縣對口幫扶高校派得力科技干部1名,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再向每個貧困村選派1名市級科技特派員,形成第一書記和特派員的“1+1”進村幫扶新模式。圍繞民族地區貧困村產業發展科技需求,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以科技特派員為依托,幫助貧困農民進行科技培訓、農民產業技能培訓,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村實用技術推廣,大力促進扶貧產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最終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5)集團式扶貧。恩施州屬武陵山國家級連片特困區,是湖北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湖北省科技廳要充分發揮扶貧集團牽頭單位作用,集聚各成員單位的科技資源和要素,重點幫扶恩施州8個國家級貧困縣。重點實施了一批工業轉型升級科技支撐示范項目,有力助推萬州工業產業創新發展;瞄準貧困鎮村科技需求,推動高??萍既藛T進村幫扶行動;定點實施了一批科技惠民計劃項目,大力開展相應領域先進、適宜技術成果推廣應用。
推薦閱讀:《山西氣象》是由山西省氣象局、山西省氣象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