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下面是兩篇經濟類論文投稿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消費行為對零售業態集中度影響,梳理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建立消費行為對零售業態集中度影響的假設模型。第二篇論文介紹了基于共享經濟的零售業眾包模式發展,通過對共享經濟模式進行介紹,引出共享經濟中能為零售企業所用的模式。
《消費行為對零售業態集中度影響》
內容摘要:當前,消費者需求逐漸趨于多元化、個性化、便捷化和體驗化,而消費行為中的購買偏好以及外部環境,均會影響消費者對零售業態的選擇,進而帶動零售業態集中度的提升。本文在梳理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建立消費行為對零售業態集中度影響的假設模型,并通過實證分析對研究假設進行了檢驗。
關鍵詞:消費行為 零售業態 集中度 消費升級 實證分析
國內外研究進展
國外對于消費行為對零售業態影響的研究開始較早,目前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學者們逐漸注重從消費者行為角度理解零售業態演進,強調消費者行為差異對零售業態演進的影響。如G Rushton(1969)首次從消費者行為視角出發,探析零售業態的空間結構,并構建與已知空間選擇排序統一的空間行為假設,通過對零售業態空間行為范式的排序,得出所有一級中心區域的消費者行為均具有多元化。Liu和Van Ryzin(2008)提出了零售業態結構隨著人口變動與顧客消費行為變換而適應與演進,現有的新零售業態是為追尋更大化規模經濟效益而形成。此后,Cachon 與 Swinney(2009)則從消費者知覺與消費行為切入,探究零售業態的區位布局問題,并指出信息場與利用場二者之間的差距。
我國學者方面,徐和清等(2009)提出消費者在電商這種新型零售業態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行為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并強調品質偏好和服務偏好對消費者的實際購買行為影響較強,進一步得出價格偏好、制度偏好與收入對消費者購買行為具有顯著影響。汪旭陣等(2010)將店鋪形象維度劃分成社會形象、便利化、產品、價格營銷、人員服務、店鋪環境與售后服務7大因子。發現在不同零售業態的企業中,店鋪形象相關維度、消費者滿意和消費者信任之間具有相互影響關系。王先慶等(2010)提出零售業態的聚客力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商戶組合因素、商品價值與性價比因素、購物環境、服務水平、停車設施等,并在此基礎上運用實證分析法,研究配套環境、品質偏好、服務偏好和便利偏好對大型購物中心的影響。趙瑋、李玉萍(2016)基于消費者行為視角,分析零售業態演進的影響因素及發展趨勢,從業態競爭、業態選擇及業態預測三個角度,運用Logistic模型,對消費者行為在我國零售業態演進中的重要性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并據此預測基于消費者行為的零售業態發展趨勢。
雖然國內外針對消費行為對零售業態影響的研究較多,但僅僅局限于整個零售業態的演進,缺乏對零售業態集中度的針對性研究,且未深入探析消費行為對零售業態集中度的具體影響路徑。由此,本文通過建立假設模型,從消費行為的外部環境因素、內在心理因素兩個維度出發,研究消費行為對零售業態集中度的影響路徑與效果,以期補充相關領域的研究基礎,并為零售業態的合理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條件假設與模型構建
在新的技術供給條件下,零售組織之間會積極開展有序競爭,均衡滿足消費者的升級需求,進而推進零售業態集中度的提升,而消費行為對零售業態集中度的影響,主要通過消費行為的外部環境因素和內在心理因素兩個維度來實現。外部環境主要包括制度環境、配套環境、金融服務水平,是消費者內在心理因素的前因變量。其中,制度環境會對消費者的品質偏好、服務偏好和便利偏好產生顯著影響,而配套環境和金融服務水平則分別影響消費者的服務偏好與便利偏好(王娟,2012)。
無論是消費行為的外部環境因素還是內在心理因素,均會影響消費者對零售業態的選擇,且影響程度有所不同。就外部環境因素而言,消費者維權、購物安全等制度環境對消費者的線上消費意愿產生正向影響(徐和清等,2009)。王先慶等學者則提出,配套環境顯著影響大型購物中心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和集聚力。基于上述學者的研究進展與相關理論分析,筆者提出以下假設條件:
H1a:制度環境正向影響零售業態集中度;
H1b:配套環境正向影響零售業態集中度;
H1c:金融服務水平正向影響零售業態集中度。
就內在心理因素而言,消費者的綜合滿意度即為消費者對商品價格、品質、服務水平、購物便利度與購物環境之和。消費者對這些因素的偏好程度不同,其對零售業態的選擇也不同,由此影響零售業態集中度。因此,提出以下假設:
H2a:品質偏好正向影響零售業態集中度;
H2b:價格偏好正向影響零售業態集中度;
H2c:服務偏好正向影響零售業態集中度;
H2d:便利偏好正向影響零售業態集中度。
基于上述假設條件,提出假設模型,如圖1所示。模型共設置七個自變量,包括制度環境、配套環境、金融服務水平、品質偏好、價格偏好、服務偏好、便利偏好,以及一個結果變量,即零售業態集中度。
實證研究
(一)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形式,隨機調研了不同年齡、文化程度與收入等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獲取一手數據。其中,主體問題題項的設計系統考察了國內學者關于消費者行為的實證研究,并結合我國消費者的行為特征,針對所涉及的7個變量共設置22個題項。在測量各變量時,各題項采用Likert5點評分法,根據調查對象對問題題項的同意程度,進行從“1”至“5”打分,依次表示同意程度由輕到重。
在2016年7-8月期間,本研究利用紙質與電子問卷相結合調查方式,對長沙、武漢、重慶、成都四座城市商業中心發放了紙質調查問卷,并在各種網絡群、論壇等發放電子問卷,同時觀察四座城市典型零售業態商業網點300-500米范圍的店鋪。總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實際回收了478份,其中有效問卷數量有427份,有效回收率89.3%。在所調查的消費者中,男性與女性調查對象的占比分別為35.3%和64.7%;年齡在35歲以下的消費者占72.1%,35歲以上者占27.9%;大專以下文化程度的消費者占31.4%,大專以上博士以下的消費者占64.7%,博士以上占比為3.9%;收入低于4000元的消費者占比22.6%,處于4000-8000之間的消費者占比57.3%,8000元以上的占比20.1%。總體看來,問卷發放和實地調查等環節的調研較為全面,符合研究的進一步要求。
(二)實證分析與檢驗
1.信度與效度檢驗。為了檢驗調查問卷獲得數據與信息的可靠性,需對假設模型中的各變量進行信度與效度分析。首先,采用Cronbach's α信度檢驗法對各變量進行可信度檢驗,得到各變量的α值。隨后,應用CFA方法,抽取各變量的平均方差,用以檢驗各變量的有效性,各變量的信度與效度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各變量的α值均大于一般門檻值0.6,且總變量的信度為0.94,表明數據與信息均較為可信,項目測量的可靠性良好。并且,各抽取量的AVE值均超過門檻值0.5,表明項目測量具有較好的收斂效度,可進行下一步分析。
2.擬合度檢驗。為了驗證研究變量與樣本數據的匹配狀況,運用因子分析法,使用Amos22.0軟件,對各研究變量與樣本數據進行擬合檢驗,得到擬合指數的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RMSEA為0.0453,SRMR為0.0629, RMR也為0.0629,三者均小于參考標準0.08;且除了GFI 外,NNFI、CFI和IFI的值分別為0.913、0.925和0.927,均大于參考標準值0.9。說明模型的擬合狀況良好,表明研究變量與樣本數據匹配良好,適合做進一步檢驗。
3.回歸分析。為了進一步驗證上文提出的假設條件與假設模型,運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法對各變量的關系進行檢驗。將零售業態集中度作為因變量,建立如下回歸模型:
其中,XYT代表零售業態集中度,αi為截距;ZDHJ、PTHJ和JRFW分別代表制度環境、配套環境和金融服務水平,PZPH、JGPH、FWPH和BLPH分別表示品質偏好、價格偏好、服務偏好和便利偏好;β1-β7代表各指標的標準化回歸系數,回歸模型的隨機誤差項用e表示。將樣板數據代入上式,可得到消費行為的外部環境因素與內在心理因素對零售業態影響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三)結果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ZDHJ→XYT、PTHJ→ XYT、JRFW→XYT、PZPH→XYT、FWPH→XYT和BLPH→XYT的標準化系數均為正,說明制度環境、配套環境、金融服務水平、品質偏好、服務偏好和便利偏好對零售業態集中度的影響均為正,表明H1a、H1b、H1c、H2a、H2c和H2d均成立;而JGPH→XYT的標準化系數為-0.145,表明價格偏好對零售業態的影響為負,因此H2b不成立。第二,ZDHJ→XYT和FWPH→XYT的Sig.值分別為0.024和0.029,表明制度環境和服務偏好對零售業態集中度的影響均在0.05水平下顯著;PTHJ→XYT的Sig.值為0.009,表明配套環境對零售業態集中度的影響在0.01水平下顯著;PZPH→XYT和BLPH→XYT的Sig.值均為0.000,表明便利偏好和品質偏好對零售業態集中度的影響均在0.001水平下顯著。由此可知,在對零售業態集中度影響的全部消費行為因素中,消費者便利偏好和品質偏好的影響效果最為顯著,其次是配套環境,金融服務水平對零售業態集中度的影響最不顯著。第三,總體而言,消費行為的外部環境影響因素對零售業態集中度的影響程度,小于消費者內在心理因素。
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實證分析與檢驗可以得出,在消費行為的內在心理因素中,品質偏好、服務偏好和便利偏好對零售業態集中度具有正向影響作用,共同推動零售業態競爭,實現零售業態集中度的提升;而價格偏好則負向影響零售業態集中度,消費者價格偏好越強,零售業態越難以集中。相較而言,消費者行為的外部環境因素對零售業態集中度雖具有一定正向影響作用,但影響效果較弱。
對此,進一步提出加快零售業態轉型升級、提升集中度的具體建議。面對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零售企業與政府機構應積極采取不同措施,提高零售業態集中度,實現創新發展。首先,零售業企業應積極進行專業分工,為消費者提供更多便利。以社區超市、社區便民店、社區藥店等為主要建設對象,推進社區專業化商業網點建設,全面實行24小時營業模式,滿足消費者對消費便捷性的要求。其次,零售企業應調整經營方式,有效運用網絡技術,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開創零售企業發展新局面。并且,零售企業應注重感情營銷策略的應用,銷售人員應對消費者親切友好,獲得消費者好感;真誠地解答消費者的疑問,贏得消費者信任;挖掘消費者深層次需求,并為其推薦合適的產品,進而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最后,零售企業應積極組建售后服務部門,雇傭售后服務人員,完善零售企業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以及消費者滿意度。此外,我國政府也應大力支持信貸平臺的發展,研發更多的信貸產品,并根據消費者特征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滿足消費者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制定支持零售業態發展的優惠政策,加大配套設施建設力度,為零售業態吸引力的增強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和配套環境。
參考文獻:
1.張典.我國零售業市場集中度及主要影響因素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2
2.王娟.基于消費者行為的零售業態演進研究[D].中南大學,2012
3.趙瑋,李玉萍.消費者行為視角下零售業態演進的影響因素及發展趨勢[J].商業經濟研究2016(12)
4.趙馨.消費者行為視角下我國零售業態發展現狀及展望[J].商業經濟研究,2015(18)
5.周嶸.基于消費者行為分析的百貨零售業市場策略探析[J].經濟視野,2015(1)
6.吳昊,李健偉,程楠.零售業態演進——基于消費成本視角的解釋[J].消費經濟,2015(3)
《基于共享經濟的零售業眾包模式發展》
內容摘要:當前,我國共享經濟已經深入金融、交通、購物等各大領域,處于繁榮發展的時期,其中,我國零售業中共享經濟模式的發展尤為迅速。本文通過對共享經濟模式進行介紹,引出共享經濟中能為零售企業所用的模式——眾包模式,進而分析亞馬遜實行眾包模式的案例,最后根據亞馬遜案例的成功經驗提出如何通過眾包模式讓零售企業借助共享經濟得到創新發展。期望從共享經濟的角度出發,為我國零售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可行的思路。
關鍵詞:共享經濟 眾包商業 零售企業
前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用戶正在經歷從“數字移民”到“數字原生代”的改變,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如網民從最初的網絡資源使用者逐步轉變成為網絡資源提供者。網民通過利用網絡分享自己的知識,甚至分享自己的閑置物品、閑置資源,從而推動了共享經濟的出現(姜友林,2014)。當前共享經濟已經成為互聯網發展的一大趨勢,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其中零售業在改革轉型的過程中開始嘗試發展共享經濟模式,尤其是零售業共享經濟模式中的“眾包”模式,在近幾年零售企業在互聯網發展大背景下的轉型中有效增強了企業競爭力、價值聚合能力和服務效率。
共享經濟模式
(一)共享經濟內涵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或分享經濟,有時候也被稱為合作經濟(Collaborative Economy)或者合作性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其是在最近幾年開始流行的。最早是1978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JoeL Spaeth)和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提出共享經濟的概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共享經濟被賦予新的定義,即人與人之間將閑置資源,能夠便利地借用或租用他人使用。共享經濟認為閑置的資源即為浪費,分享資源產生價值,同時它明確說明的是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占有權。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共享發展”的理念,從而為共享經濟在我國的發展推波助瀾。
(二)共享經濟類型
如表1所示, 當前隨著共享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共享經濟領域不斷被細化,出現了交通出行、服務眾包、空間共享、二手交易、網絡眾籌、交運物流、新興市場等類型,不同的領域里都有一些代表性的企業。例如交通出行類型的共享經濟以Uber、滴滴快車為代表,其中滴滴快車是由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合并而來,該企業的主要運營模式是注冊司機可以使用閑置的汽車資源來為平臺用戶提供交通出行服務。目前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一站式多元化出行平臺,在我國400多個城市為接近3億用戶提供交通出行服務。
而另一類具有代表性的共享經濟類型是二手交易,當前具有代表性的有淘寶閑魚、瓜子二手車、轉轉等以買賣二手閑置資源為主的交易平臺,其中淘寶閑魚是當前二手交易行業的領先者,從阿里巴巴公布的數據來看:閑魚自2014年正式開始運營到現在,社區共擁有1億用戶、12萬個魚塘(魚塘是基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主題的閑置品交易社群),共計交易物品達1.7億件,其中包括1505萬件玩具、1573萬部手機、518萬件皮包、128萬件家具、660萬件電器、2562萬件衣服。
當前不同類型的共享經濟領域都分別出現了優秀的企業或APP,而這些企業或APP都旨在通過共享閑置資源來實現線上交易,不難發現共享經濟已經逐步深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中。
眾包商業模式在共享經濟中的運用
(一)眾包商業模式的概念與發展
1.眾包商業模式概念。眾包商業模式最早由美國記者jeff howe在2006年提出,他認為眾包商業模式是某個商業機構或者團體將工作任務分配給非特定的大眾網絡的做法。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眾包商業模式開始加強與互聯網的融合,基于互聯網的逐步發展,眾包商業模式得到進一步的深化發展,成為一種基于互聯網絡的工作任務分配模式。即企業能夠利用網絡將任務分包給接包方,接包方通過提供勞動、創意、解決方案等方式來完成任務,從而獲得報酬。因此不難發現在互聯網背景下,眾包商業模式中主要參與主體包括:發包方、網絡平臺、接包方。
2.共享經濟背景下眾包商業模式的發展。眾包模式的發展離不開共享經濟的推動。一方面,共享經濟的出現推動行業創新變革,為眾包模式提供了市場切入點。共享經濟作為新型的商業模式出現在市場中,成為市場經濟創新發展趨勢之一,促進了我國各領域的創新轉型。以共享經濟最早進入的領域之一——交通出行為例,傳統的出行領域中只有出租車、公交車等日常交通工具,但共享經濟的出現顛覆了傳統出行領域,讓擁有閑置資源的個人能夠以付費服務的形式將閑置資源投入使用,并獲得一定的報酬,實際上出行領域這一模式的創新就是共享經濟模式中的一種,即眾包模式。在這一模式中,網絡平臺作為中間平臺即發包方,將任務分配給接包方即司機,接包方接到任務后將消費者送達目的地,最終接包方獲得一定的分配收益。可見,眾包模式之所以能夠被市場經濟所接受并運用,離不開共享經濟對于市場經濟的革新。另一方面,共享經濟的發展和普及進一步推動了眾包模式的普及。根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預期顯示,預計到2020年共享經濟將會占我國GDP的比重達到10%以上。共享經濟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傳統行業,發展潛力巨大。可見以當前共享經濟發展速度來看,不久的將來必定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更多的領域當中,而眾包模式借助共享經濟的影響力也會進一步深入各個領域,下文即將介紹的亞馬遜案例,就是眾包模式深入電子商務領域的最好詮釋。
(二)共享經濟中眾包模式競爭力優勢
作為共享經濟模式中的一種,眾包模式除了擁有共享經濟優化資源配置的優勢之外,還擁有其他競爭優勢。
1.有助于提升企業競爭力。在傳統商業模式下,價值創造由企業自身主導,而在眾包模式下,開放性的外包方式讓更多主體參與到價值創造的過程中,提升了企業競爭力。首先,企業成本下降。往往眾包任務的接受者所提出的報酬要低于市場價,而通過眾包模式將生產環節或是經營中的某一環節進行外包,能夠大規模地降低企業成本。其次,眾包任務生產或創造出的產品或服務更加接近消費者需求,由于眾包模式本身提倡公眾參與,參與人或團體之中必然有潛在的消費市場,通過公眾參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搜集市場信息,為完善企業運營的方方面面提供有利的、及時的信息。最后,通過眾包模式能夠打破企業傳統的閉門造車的情況,借助外包任務有助于企業搜索更多的優秀人才,并利用群體智慧解決生產、經營等方面中遇到的難題。因此總體來看,眾包模式能夠在成本、消費者需求、人力資源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從而提升企業競爭力。
2.有助于提升企業價值聚合能力。傳統零售企業的客戶資源量多數為比較固定的、并且較為封閉,而對于零售眾包開放的共享經濟的零售業企業來說,客戶的資源量是共享的。眾包下的零售企業之間相互了解、溝通、合作,分享自己傳統運營模式下的封閉客戶資源,進而吸引更多、更有價值的資源。例如步步高升集團的共享會員數據以及異業合作,該集團在經營餐飲服務、超市、便利店、百貨商場等多種零售業態中,創造了每年3億筆的成交量,客流量約有10億人次、注冊會員將近3000萬,數量非常龐大。因此,眾包模式下的零售企業,不但可以塑造自身的競爭優勢,同時還可以提升平臺價值聚合能力,進而實現企業間的共贏。
3.有助于提升客戶服務效率。以物流行業為例,隨著眾包物流模式被廣泛應用于物流配送最后三公里,極大提升了配送效率。在眾包模式下,物流公司通過與其他配送公司合作實現訂單眾包,利用物流公司閑置的資源進行訂單的配送。例如,2012年美國共享經濟物流配送Instacart公司成立,主要是為顧客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的采購以及配送。兩年后,美國全食超市與該公司合作,為該公司提供1小時的配送服務,進而發現顧客的平均采購量比之前提升了2.5倍,全食超市的銷售額也大大增加,同時,專業的物流公司配送也極大提升了全食超市的配送服務水平。
零售企業共享經濟模式發展前瞻——以亞馬遜為例
(一)亞馬遜簡介
亞馬遜公司(Amazon),總部設在美國西雅圖,是一家規模龐大的互聯網電商企業,其應該說是美國最先在互聯網上開展電商活動并取得較大成就的企業之一,自1995年成立開始,亞馬遜公司最早僅是進行一些互聯網上的圖書營銷活動,而現在的產品范圍相當廣,例如書籍資料、影視作品、游戲軟件、音樂軟件、保健品、洗護用品、運動用品、車輛及生產用品等。亞馬遜旗下擁有多個子公司,例如AlexaInternet、互聯網電影數據庫以及A9等。2016年10月,全球100大最有價值品牌中亞馬遜排名第8。2017年2月亞馬遜在全球500強品牌中排名第三。
(二)亞馬遜眾包模式概述和競爭優勢分析
1.亞馬遜眾包模式概述。2014年亞馬遜在物流配送上的各費用之和達到87億美元,與2013年相比,成本增加了31%,共提高了20.7億美元,而這時,其相應的營業額增幅較小,約為19.5%。因此,在巨大的成本監控壓力下,眾包模式應運而生。
2016年亞馬遜采用“按照需求模式”來開展眾包配送業務,以這樣的模式解決普通包裹的配送問題,并誠邀外包司機來進行配送,使得普通包裹配送得以最快進行,減少了物流費用。亞馬遜的眾包配送服務思路是根據需求制定的租車消費Uber:司機在這個應用軟件上進行注冊并說明在哪個時間段能夠值班,由司機在大城市市區周邊的存貨地點將郵件領回,并負責把郵件快速安全送到顧客手上。現在,這個模式已在全球14個大型城區啟動,拉斯維加斯、西雅圖、達拉斯以及菲尼克斯都在該項目之列。亞馬遜的眾包配送服務的關鍵點在于它并不是嘗試替代運輸公司,而是設法提升自身在繁忙時期的包裹配送能力。
2.亞馬遜眾包模式競爭優勢。采用眾包物流配送模式將有助于提升亞馬遜的服務水平。首先,能夠匯集所在地區的閑置司機資源,為司機提供相應報酬,從而能夠實現閑置司機資源共享。其次,通過自有的外包司機網絡提供更多的配送,可強化亞馬遜對供應鏈的控制力,也可幫助亞馬遜削減成本,該方面在偏僻地區會尤其具有成本效益。最后,更重要的是,隨著購物者對配送速度期望的提高,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已經越來越重要。
(三)啟示
1.建立眾包購物模式。當前亞馬遜已經在物流配送方面開啟了眾包模式的新思路,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認為眾包模式可以從物流配送方面逐步應用到購物選擇方式上。眾包購物能夠超越生產商、銷售商與顧客三方固有的界限,使得顧客可以很方便地對商品理念、最新產品、打折消息和訂閱方式等給出直接建議,品牌創造商與銷售商能夠采用眾包形式將消費者的建議集合在一起,由顧客來評價,乃至由顧客自己來預訂。進而,按照顧客的反饋和定制的數量,采用“規模化預定”、“個別化經營”乃至“一對一的針對性經營”,最大限度地減小商品的經營風險以及庫存。
2.利用眾包優化物流。從亞馬遜的案例中不難發現,眾包物流模式為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此前零售企業若是利用自建平臺,實現線上發展只能考慮與第三方物流合作甚至是花重金建立物流體系,然而眾包物流的出現無疑為零售企業線上發展的物流問題提供了第三種解決模式。因此,零售企業利用眾包優化物流可以考慮以下方式:一是招募兼職人員成為眾包配送員,如吸納社區周邊的未就業人員、時間空余人員等實現社區終端配送;二是聯合交通出行共享經濟領域的企業,與私家車主分享閑置資源,利用大數據整合包裹配送路線將包裹分送給車主進行配送。
結論
從亞馬遜運用眾包模式來參與共享經濟的案例中可以發現,眾包模式能夠適用于零售企業,是零售企業實現變革的新途徑。雖然目前我國真正實施共享經濟的零售企業不多,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企業對共享經濟在資源調配能力方面的不斷完善,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企業利用共享經濟模式來推動企業轉型。
參考文獻:
1.姜友林.地區性零售物流與供應鏈創新整合研究[J].商業時代,2014(6)
2.殷成龍.淺談民營企業集團財務共享中心的建設[J].現代商業,2013(33)
3.張文亮.《經濟學人》:崛起中的共享經濟[J].經濟導刊,2013(Z1)
4.陳勁,金鑫,張奇.企業分布式創新知識共享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2(6)
5.蔡繼明.合理調整分配關系共享經濟發展成果[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2(2)
6.趙霏.零售企業庫存管理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12(3)
7.王玉海,劉學敏,谷瀟磊.資源共享與區域經濟集聚——基于資源視角的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6)
8.程華.論互聯網對商業模式的影響[J].商業研究,2002(3)
9.李堅,趙奇釗.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信息資源共享創新模式研究[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0(5)
推薦閱讀:沿海經貿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經濟工作指導類月刊,1998年被中國經濟期刊聯合會授予“首屆全國優秀經濟期刊”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