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旅游營銷是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至關重要的一環,反映了旅游市場對旅游產品及相關服務的最終認同度,關系旅游競爭力的強弱。旅游營銷系統由旅游傳播體系和旅游服務體系共同構成。
創新是旅游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動力,發展山東旅游,提升競爭力,就必須沖破體制張強突破,充分發揮市場功能,發揮政府功能,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理順管理體制,景區、旅行社等發展明確責任主體,讓各個投資者看到山東旅游業發展的潛力,吸引各行投資。
文化-旅游統籌,“政府搭臺,企業唱戲”, 由文化部門、旅游部門制定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組織文化旅游企業充分利用傳統齊魯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旅游書籍、音像產品等文化旅游產品,開展專題旅游路線。《闖關東》、《紅高粱》的拍攝不僅讓人看到了樸實、熱情的山東人,更是帶動了相關景區的發展。城與城的合作不僅僅是在共同推出旅游線路,更應該共同建設基礎設施、開拓市場,發展大旅游。
政府部門、旅游企業、社會公眾是關鍵,政府的優勢在于可運用座談、推介會等方式,大力宣講齊魯文化,旅游品牌。而精美的、充滿吸引力的旅游產品、旅游路線則需要旅游企業之間的共同合作與開發。社會公眾無形中決定著一地區的旅游形象,其精神風貌、好客程度會影響游客的文化認同感。這又需要政府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公民素質,做實實在在的好客山東人。
山東旅游資源極其豐富:泉城濟南、明珠青島、仙境蓬萊閣……每一個城市都讓人向往;泰山岱廟、曲阜三孔、古齊都淄博,曲阜的祭祀習俗、沂蒙山區的古樸民風……又無一不在見證著 “禮儀之鄉”的繁榮與和諧。第二,區域服務功能完善,環境支持力較強。近幾年,山東省在各方面的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經濟持續增長,三產業比例日趨合理,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日益突出[1],同時也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環境支持。第三,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優勢明顯。山東自古就是樞紐之地,又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發展動力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山東旅游資源比較集中,但與蘇滬杭和京津冀旅游區相比,“大分散、小聚集”特點突出,資源品味度遠不如這兩個旅游區的價值。以濟南都市圈為例,各個城市之間的旅游經濟聯系不夠緊密,缺乏統一的旅游形象,需進一步挖掘整體旅游優勢。[2]第二,資源開發力度弱。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眾多的景區,是山東省旅游業發展的一大優勢。但目前利用較多,發展較好的仍是是濟南、青島、曲阜等部分地區,其它地區的旅游業發展仍處于初級狀態。民俗旅游、黃河旅游、齊文化旅游處于雛形期,需進一步挖掘。
京滬高鐵貫穿4省3市,京津冀、長三角、山東半島,全新“旅游三圈”在中國東部崛起,沿線城市互為客源地、旅游目的地。而且動車高鐵的運行縮小了游客的“旅游時間比”,提高了游客的旅游質量,激發大量遠距離游客的潛在需求,更能有效激活山東旅游市場。第二,“十二五”規劃引建設,政策支持活力大。2011到2015年,山東省進入“十二五”規劃時期。旅游業面臨著國民消費升級、擴大內需的國家政策、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等諸多帶動機遇,旅游建設迸發出無限生機與活力。
旅游業發展對環境的依賴度高,提升旅游競爭力更是一項綜合性項目,包括眾多要素,每一個要素都受到來自經濟、政治、自然等各種環境因素的約束,增加了項目建設風險。食、住、行、游、購、娛這六大旅游產業彼此更是環環相扣,其中一環節發生問題,都將威脅旅游業的存在與發展,提升旅游競爭力更無從談起。威脅的潛伏需要旅游建設主體提高警惕,密切關注外部信息,防微杜漸。
山東省自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面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17地市的交通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旅游硬件設施建設差距甚大。各城市之間可建立兄弟建設聯盟,在資金、資源等各方面取長補短,整合資源,相互學習借鑒,在硬件上卯足功夫,樹立良好形象,共同建設美麗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