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我國增值稅轉型問題考慮探討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機電一體化時間:瀏覽:

  1994年稅制改革后,國家財政狀況逐年好轉,“兩個比重”不斷提高,財政收入占CDP的比重由1995年的10.7%上升至1999年的14.0%,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1994年已達55.7%,并穩定在50%左右。2001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加快,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改善。

  稅收收入在連續幾年較高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01年全年完成稅收收入首次突破1.5萬億元,達到15172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增收2511億元。此外,2001年中國每個月的稅收收入均超過1000億元,國稅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財政狀況的改善為增值稅的轉型提供了可能。

  生產型增值稅,由于對固定資產所含稅金不允許抵扣,使得產品成本中包含了這部分稅金,沒有解決重復征稅的問題,從而降低投資的預期收益率,對投資起到直接而強烈的限制作用,進而阻礙經濟的增長或防止經濟過熱。特別是對于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高科技產業和基礎產業,這種作用更加突出。

  收入型增值稅,允許對固定資產所含稅金分期扣除,但從技術上說,計算復雜、征管難度大,因此采用收入型增值稅將付出額外的社會成本,即納稅成本和征稅成本的提高,從社會效率的角度看是低效率的,只有極少數國家采用。

  消費型增值稅,允許一次全部扣除固定資產所含稅金,相當于僅對全部消費品征稅,從而將產生刺激投資的作用,資本的形成將刺激經濟的增長。

  3.不同類型的增值稅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不同,現代國家在對外貿易中,都希望擴大出口,限制進口。因此,對本國產品的出口,為避免重復征稅,要實行出口退稅:在進口時,為保護本國生產商的利益,要征收進口增值稅。

  二、增值稅轉型的必要性研究

  (一)從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來分析:特定的經濟政策必須與特定的經濟運行狀況相適應,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經濟政策也應隨之進行調整。在這個背景下,1994年的稅制改革中選擇生產型增值稅是毫無疑問的。實踐證明,生產型增值稅發揮了預期的作用,在抑制非理性投資,治理經濟過熱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二)從加入WTO與對外貿易方面來分析:加入WTO使我國關稅壁壘嚴重弱化,加上非關稅壁壘的嚴格限制,使得這些傳統措施對外貿的保護作用日益減弱。面對加入WTO的經濟挑戰,國內增值稅政策必須進行改革,消除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對進出口貿易的不利影響,充分發揮消費型增值稅對進出口貿易的保護作用。

  1.在出口環節:我國自1994年實行生產型增值稅以來,對出口退稅率進行了多次調整,現今,只有除機電產品等少數產品能享受全額退稅外,其余均不能得到完全退稅,這使得出口產品不能完全以不含稅價格參與國際競爭,削弱了我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如果轉而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則可以對出口商品實現全額退稅,有利于出口商品不含稅出口,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增值稅轉型對外貿有強烈的促進作用,由此擴大外需將大大降低對擴大內需政策的壓力,配合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這將對我國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

  2.在進口環節:我國實行生產型增值稅,而眾多發達國家均實行消費型增值稅,造成國內產品的稅負高于進口產品,從而使國內企業失去競爭力。

  而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可以在保持原稅負的基礎上,擴大扣除范圍,提高稅率。對于國內產品而言,增值稅轉型不會增加稅負:而對于進口產品來說,無論實行生產型增值稅還是消費型增值稅,其計稅依據都是進口總值,實行消費型增值稅,計稅依據不變,稅率提高,稅負會增加。這就大大緩解因大幅度降低關稅稅率對國內產品的壓力。并且,這種改革完全屬于一國國內稅制的變動,是一種公平稅負的稅制改革,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又是多數征收增值稅國家通行的做法,完全可以被國際社會接受。

  (三)從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產業發展和推動企業技術進步方面來分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發展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基礎產業是支撐一國經濟運行的基礎部門,它決定著直接生產活動的發展水平。

  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不允許抵扣固定資產所含稅金,從而使資本有機構成高的行業承受較高的稅負。從實際情況看,高科技產業和基礎產業因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產品成本中固定資產投入的比重較大,按目前的生產型增值稅征稅,由于可抵扣的進項稅額少,使得這些企業所承受的稅負要高于一般企業。這樣的稅負結構不利于高科技行業及基礎產業的發展,不利于加速企業的設備更新和技術進步,其結果將會加劇我國產業結構失衡。

  三、增值稅轉型的可能性研究

  任何改革舉措的出臺,既要分析其必要性,又要分析其可能性,即這項措施實施的條件在現實中是否具備。增值稅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這項改革是否能夠順利實施,主要取決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增值稅轉型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否可以接受?或者說增值稅轉型會不會對財政收入造成較大的沖擊?

  1994年我國推行了生產型增值稅,這是與當時我國的財政狀況相適應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收入占CDP比重不斷下降,從1979年的31%下降到1993年的13%,同期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也不斷下滑,1993年僅為33.7%。中央財力有限,導致了中央宏觀調控能力的減弱,為此,1994年稅制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兩個比重”,增強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而生產型增值稅與其他兩種類型的增值稅相比,具有抵扣額小,稅基寬的特點,能夠取得更多的財政收入,正是滿足該目標的手段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 松阳县| 荆门市| 呼图壁县| 牙克石市| 湟中县| 黄冈市| 凌云县| 四子王旗| 余干县| 新蔡县| 玉环县| 浮梁县| 抚顺县| 泗阳县| 小金县| 崇仁县| 渝北区| 化隆| 会昌县| 水富县| 裕民县| 瑞昌市| 龙南县| 绥宁县| 大渡口区| 平罗县| 大新县| 武义县| 汉川市| 伽师县| 赤峰市| 平利县| 德昌县| 栖霞市| 安乡县| 台江县| 拜城县| 肇东市| 安阳县| 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