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從歐美國家發展的軌跡和目前的格局來看,形成“產品至上”的研發策略是競爭的必然趨勢。可喜的是,我國臺灣地區的制造業正從勞動密集型向附加值較高的產品設計方向發展,PLM也在近幾年發展的紅紅火火。這種國內外應用軟件的差別,臺灣信息化的發展軌跡是值得深思的。
一位CIO所說“有了PLM系統,ERP、CRM和SCM系統才終于有了它們一直需要的東西——一個可靠的、可以普遍訪問到的、最新、最準確、最完整的產品信息源。”
1、PLM的價值
毋庸置疑,歐美、韓國等國家的GDP和產品利潤率遠高于大中國地區。讓我們觀察一下雙方的盈利形態,就會發現,臺灣這幾十年的發展大部分依賴于貼牌生產,雖然臺灣號稱生產世界上哪個品牌的筆記本電腦、為世界級廠商制造晶片,但利潤僅是歐美等廠商的幾十分到幾分之一。而和臺灣當初幾乎處在同一起跑線、后來幾乎面臨國家破產的韓國經過短短十幾年發展,其現在所生產的韓劇、制造的汽車充斥東南亞社會的各個角落時,臺灣人驚呼“其實我們很失敗!”。懂得宏觀經濟的人都知道: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差距,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歐美等國家使用“產品至上、設計第一”的產品策略,而把低附加值、高環境污染、高資源消耗的生產等環節轉移到落后國家。
另外根據國內知名專家介紹和統計,國外制造業信息化是以產品研發為核心,再結合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等形成整合的信息支撐系統;而國內企業信息化大多以ERP為核心,臺灣地區十幾年前也是以ERP為核心。這種格局和歐美、韓國、臺灣、中國的盈利模式完全適應的,但這決不是中國、臺灣等想要的格局。
回過頭來看一下PDM的發展。PDM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誕生到現在經歷了一個CAD數據管理、產品配置管理以及對所有產品相關數據管理的過程,在1997年左右PDM的理論和應用比較成熟了,大多數PDM系統可以管理企業研發部門的數據和流程,實現了在研發部門在正確的時間,把正確的信息,傳遞給正確的人。與此同時PDM在提供產品數據管理的完整解決方案能力上已經顯得力不從心,無論從理念還是實際項目中,PDM系統并沒有消除企業的信息孤島,也沒有提供給企業一個全生命周期的解決方案。
正如ERP的發展經歷了MRP、MRPII兩個階段一樣,PLM系統在經歷了EDM、PDM兩個階段后終于出現在企業家和軟件廠商的視野中來。和PDM不同,PLM第一次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第一次從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研究軟件的實現,第一次從全面解決方案的角度考慮產品的生命周期優化管理。以往的PDM產品,雖然或多或少有集成或有效性管理的功能來支持和ERP、生產數據準確性,但從來沒有一個PDM軟件可以有效的跟蹤和管理產品的制造數據、質量數據、售后服務數據;在更改管理和產品改型設計的支持上,也僅僅實現了設計數據發放和配置管理,并沒有把產品問題反饋、客戶建議等更有價值的需求納入到系統管理和解決方案中,從這種意義上來說,PDM僅僅實現了開環的設計更改流程,這和當年的MRP只能進行開環的生產作業計劃何其相似。
目前,真正的PLM產品大多數以柔性的面向對象的體系來搭建產品數據框架,以流程管理協同Internet環境和企業的合作者和ERP、CRM等系統,以業務對象的生命周期控制產品演化策略和協同。只有這樣,PLM系統才能完全支持在整個生命周期種價值鏈中構思、評估、開發、管理和支持企業業務。正如一位CIO所說“有了PLM系統,ERP、CRM和SCM系統才終于有了它們一直需要的東西——一個可靠的、可以普遍訪問到的、最新、最準確、最完整的產品信息源。”
2、如何實現生命周期的協同
從以往的PDM企業應用來看,管理產品信息的更改以及保持對設計和制造過程的控制,通常被認為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對于如何管理具體產品數據和客戶反饋更是一個盲點。要成功地實行“產品至上”的盈利策略,必須提供一個適用的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和相互協作的基礎架構,來高效匯集和管理不同的產品信息并支持完整而有效的運作過程。
依據PLM業界經典的諾門架構(Norman’s Structure)(圖1),研發活動是所有活動的源頭,而PLM系統是協同企業關鍵業務的核心架構。整個企業在前端由CRM系統與客戶聯系,在后端電子化采購系統(eProcurment)或供應鏈管理系統(SCM)與供貨商溝通;研發活動的產出—新產品的資料會傳到下端MRP系統進入生產程序;企業銷貨收入、成本、獲利的貢獻,會經由ERP系統的財務數字反應給管理階層得知。國外企業正是借這種架構并通過PLM系統為主的整合系統實現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協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