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是實現區域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高適應性的必要行動,具備“共生特征”。以共生理論為基礎構建包含共生單元、共生關系、共生環境、共生界面在內的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分析框架,分析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存在共生單元協作不足、共生關系及理念不確定、共生環境建設薄弱、共生界面傳遞不暢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從提高共生單元內部協作能力、植入共生理念、建設共生環境、暢通共生界面等方面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走向共生。
關鍵詞 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教育資源整合;共生理論
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是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攻克的重要課題。2020年,教育部明確指出,職業教育發展中政府、企業與高職院校等應當同向發力。2021年4月,全國職業教育大會著重強調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增強適應性的現實要求,不斷傳遞出新發展時期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的高度重視,其中涉及的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多方合作、跨區域合作辦學等問題歸根結底是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問題。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之一是科學把握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有關主體的利益訴求,實現資源整合及優化配置,關注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穩步推進,有關主體的合作、交流不斷呈現出“共生互利”的特征,共生理論的運用可以較好地解釋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問題。鑒于此,本研究以共生理論為指導,通過梳理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關鍵要素,構建共生視角下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整合的分析框架,明確實然困境,厘清可選路徑,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走向共生。
一、應然表征:共生理論與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吻合性
(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內涵
有關教育資源的內涵闡釋,從廣義上討論,張萬朋、李夢琦將教育資源定義為教育活動產生以來所創造的一切人類社會資源[1]。胡英芹認為教育資源屬于經濟學領域移植到教育領域的概念,一般指教育發展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總合[2]。從狹義上討論,我國學者將教育資源劃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或動態資源和靜態資源,另有借助不同學科的劃分維度對教育資源進行解釋。結合上述研究,本研究認為,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是指全社會(政府、高職院校、企業等相關主體)投入其發展當中的所有人力、物力、財力的總合,具體包括教室、教學設備、教學場所等有形資源,以及學校理念、師資力量、學生生源、學校文化等無形資源。
“整合”是一個相對動態的概念,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整頓、協調并重新組合,不僅強調事物的系統發展,也強調事物各要素動態調整的特征[3]。資源整合是將某一個研究主體視為資源整合整體,對其運作所需的資源進行整頓、協調并重新組合,以避免各類資源各自運行所導致的整體割裂,達到資源整合的最大效果。顧名思義,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指的是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個整體,其發展過程中所涉及的各類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整頓、協調和重新組合。
(二)共生理論與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吻合性
一是共生理論已然從生態學廣泛運用到經濟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用于表達多個不同物種互利共生的過程。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必然趨勢,其合作辦學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教育資源的實力與互補程度。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現實難點在于統籌三地主體的需求,強調各主體主動互動并分享所具備的教育資源,實現合作共贏、互惠共生的目標。共生理論所倡導的共生單元間互利共生與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問題實質不謀而合,在理論分析邏輯上能較好地解釋這一問題。
二是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是由高職院校、政府部門、企業等多主體構成的跨界復合整體。從表層現象分析,其所存在的資源整合問題是各主體合作程度不深、缺乏資源共享意識而導致的;但從根本癥結上考量,是各共生單位缺乏共生互利的觀念、各共生主體產生利益矛盾、共生界面資源傳遞不暢等導致的。共生理論重點強調各共生主體在共生關系發展過程中,從單利共生的初級階段、到差異化共生的必然階段、繼而走向均衡互利發展的動態過程,其共生階段的演進緊密貼切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應然動態發展,表明了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共生主體協同發展過程。
無論從共生理論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理論指導上看,還是從共生理論所強調的動態性與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理想發展狀態的吻合度上看,共生理論都適用于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分析框架構建。
(三)共生理論視角下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分析框架
從一般的學術表達來看,“共生”本為生態學的研究范疇,指的是不同生物群體之間的緊密聯系并共同生存、互利共生,強調的核心為多主體單元所構建的共生關系[4]。本研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其關鍵要素包括共生單元、共生關系、共生界面及共生環境。
一是共生單元。共生單元是共生關系中的基本單位,是實現共生關系資源交換的組織單元,隨著共生關系的深入發展,共生單元具有的異質性特征逐步呈現。遷移至粵港澳大灣區高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研究中,其主要指向參與職業教育資源整合中的共生主體,包括政府部門、高等職業院校、企業等。政府部門主要通過推行職業教育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來保障各共生主體的權益,從頂層設計、財政撥款方面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如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規劃》,為打造高等職業教育試驗區提供規劃指引;高等職業院校在政府部門的引導下,共同發揮資源共享機制的作用、整合跨三地辦學所需資源;企業通過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與高職院校實現互惠互利,實現三地高職教育的共生愿景。
推薦閱讀:基于體系化特征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