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本文論述新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徑的價值,從紅色文化育人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應用、紅色文化育人氛圍淡薄、紅色文化育人環節存在疏漏三方面具體分析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徑的問題,從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提升課程教學活力、打造多方協同的紅色文化教育體系三方面提出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徑的對策,以期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培養青年大學生成為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承者。
【關鍵詞】新時代 紅色文化 高校育人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長期積累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是高校開展育人工作需要的鮮活教材。因紅色文化育人功能突出、內涵豐富、體現方式多樣,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堂,能夠堅定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在紅色故事中跨越時空與革命先輩進行對話,體會先輩的家國情懷,從而自覺銘記百年黨史,不忘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為此,新時代高校應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積極主動將紅色文化貫穿育人全過程,引領大學生繼承與發揚紅色精神,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
一、新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過程的價值
(一)豐富高校課堂教學內容
紅色文化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都蘊含著豐富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作為高校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紅色文化在物質層面包括遺址遺跡、歷史博物館、人物故居等,這些豐富的物質文化資源為高校開展紅色文化育人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支持,如百色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部舊址、桂林的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桂林興安的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河池東蘭的紅色旅游區等。高校組織學生開展參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重走紅軍路線等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走進紅色文化,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同時有效開拓第二課堂。紅色文化在精神層面上主要指豐富的革命精神,如百折不撓的百色起義精神、不怕犧牲的長征精神等。高校教師在教學時有意識地融入這些革命精神,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近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的理解,加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艱苦奮斗優秀傳統的認識,進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
大學是理想信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呈現多元化與多樣化的特征,他們會對各種思想、學說、理論進行比較和選擇,吸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信念。當代青年大學生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是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因此他們信仰哪種主義、高舉何種旗幟,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艱苦斗爭中凝聚而成的優秀文化,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是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文化根源。“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井岡山精神、“前赴后繼、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百折不撓、實事求是”的百色起義精神等精神層面的紅色文化,可以成為推動學生向前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戰爭遺址、人物舊居、紀念碑、博物館等物質層面的紅色文化,其背后銘刻著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的奮斗史,折射著革命先輩矢志不渝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與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不屈意志。大學生通過學習紅色人物的英雄事跡、觀看紅色影片、參觀博物館和革命遺址、走訪老兵等活動,設身處地感受革命前輩的紅色精神,從心靈深處接受紅色教育洗禮,充分吸取紅色文化因子,進而更加堅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的理想信念。
(三)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歷經無數的風雨洗禮,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前赴后繼,用鮮血澆筑起中華民族的脊梁,用生命換取國家獨立與人民解放,他們不屈的精神意志影響著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高校作為傳承、創新文化的主體和推進以文化化人、以文化育人的主陣地,要把紅色文化作為育人的重要著力點,使青年大學生在紅色文化的熏陶下自覺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洗禮,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雖然只有簡簡單單的24個字,但它是紅色文化的高度凝練,“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革命先輩的美好夙愿,是他們追求的人生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革命先輩的價值目標,也是他們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革命先輩維護祖國統一、振興中華的強大意志,是他們恪守的道德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發展,是革命先輩崇高理想與無私奉獻的體現,紅色文化是孕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脈源泉,兩者具有內在統一性。由此,高校開展育人工作應該充分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加強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引領,鼓勵大學生繼承和發揚先烈的革命精神,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新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徑的問題
在新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體系面臨著許多問題,主要有紅色文化育人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應用、育人氛圍不夠濃郁、育人環節存在疏漏等,這嚴重影響了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體系的效果,阻礙了紅色文化鑄魂育人功能的發揮。
(一)紅色文化育人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應用
高校開設的課程主要有專業必修課程、公共選擇性必修課程等,除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思政課程涉及紅色文化的內容,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并沒有被充分地運用到其他課程中。當前,高校課堂開展紅色文化教育主要依賴教科書,思政教材中雖然有較為完整的黨史知識,但是出于編寫的需要,這些黨史知識是碎片化的,且其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現,學習起來相對枯燥,難以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此外,每名大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與需求,這種個體差異使統一的教科書難以實現因材施教的效果,難以增強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難以滿足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推薦閱讀:教育論文發表省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