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團體動力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啟示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技術時間:瀏覽: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涉及諸多人際互動與群體因素,運用團體動力學理論指導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有助于拓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團體動力學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可從成員結構、教學目標、課堂紀律、教師風格等方面作出改變,建立協作學習模式,從而改變課堂氣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吸引力和影響力,增強學生的獲得感。借助團體動力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提供有益的啟示和積極的幫助。

  [關鍵詞] 團體動力學;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互動;協作學習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會上提出“八個統一”,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根本遵循。近年來,各高校積極進行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提升顯著,但仍需在改進中加強。團體動力學是一個具有整體觀的理論體系,對于處理個體和團體的關系,團體中個人之間的關系有著深入的研究。大班授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涉及的互動關系更為復雜,團體動力開發不足,團體動力學可以幫助我們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提供相應的解決辦法,進而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意義重大。目前,我國各高校、研究者和教學工作者在黨的指導下積極改革、不斷創新。

  (一)不斷創新、積極改革

  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各高校著手進行改革。比如,在教學模式方面,清華大學探索了“導客為主”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及基于翻轉課堂的思考;北京理工大學實行了“全員互動式”智慧教學模式;大連理工大學率先嘗試,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和復旦大學全面推廣“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模式等。

  在教學方法方面,有主題探討式互動、問題式互動、案例式互動、情景式互動的體驗式教學、問題導入法、比較討論法、邏輯論證、歷史分析相結合法和小組討論法等。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存在感和獲得感。

  在教師隊伍方面,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建設,使教師的政治素質、理想信念,以及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話語能力等不斷提升,讓教師去引導學生,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不足

  近些年,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多依賴多媒體,利用多媒體營造歡快的課堂氛圍;或者為迎合學生的興趣,對理論進行簡單解讀或案例堆砌。這確實改變了以往死氣沉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提高了“抬頭率”,但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停留在簡單說教,教學內容簡約化、去理論化,使教學流于形式。高等教育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最大特點在于理論性,離開理論研究,單純追求課堂上的熱鬧,學生的獲得感也會大打折扣。在互動目的上,有些學生為了互動而互動,缺乏深層次的思想交流和碰撞,難以形成啟發性教學,屬于消極互動,教學效果并不顯著。真正的互動為表層的信息交流背后蘊含著理論的征服力、邏輯的說服力和情感的感染力[2]。

  二、團體動力學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啟示

  團體動力學的理論基礎是場域,把人的行為視為場的現象,是人與環境的函數,用公式表示為:B=f(PE)。其中,B是行為,P是行為主體,E是環境。團體動力學理論認為,團體中的氣氛、團體成員之間的關系、領導的風格都會對團體及團體中的個體產生重要影響,甚至決定社會成員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3]。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從成員結構、教學目標、課堂紀律、教師風格等方面作出改變,從而改變課堂氣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吸引力,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一)成員結構的組成

  “大班授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由多個班級組成一個臨時群體,班級內聚力差。團體結構塑造內部成員的行為,團體的類型、大小等都會對團體成員產生影響。在此意義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采取協作學習模式,將臨時群體劃分為多個小組。傳統的小組劃分為兩種方式:一是教師指定安排,把班級分成多個小組;二是學生自由組合,班級中的學生可按照興趣愛好等因素自由組合。由于授課的班級和人數過多,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夠充分,采用教師指定安排小組的方式難以激發小組的活力;自由組合的方式由于性格、愛好相仿或熟悉程度高而具備較強的凝聚力,在這樣積極互賴的小組氛圍里,相互鼓勵,共同進步,更易達成小組的目標。此外,教師需控制小組的規模,小組人數越少,責任感越強,互動越充分,活力越充沛。

  (二)教學目標的設定

  勒溫認為成員間的互賴使群體成為一個“動力整體”,而這種互賴通常是由共同的目標所創設。目標一致易于形成強大的內聚力,使成員努力達成團體目標,從而激發所隱藏的團體活力。團體目標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具體表現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設定必須遵循一致性、可操作性和系統性。一致性,即教師與學生一致認同,教師將教學目標與學生對團體的期望目標進行整合優化,形成一致認同的目標。這樣的團體目標有助于增強團體與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對團體效能的發揮具有重要作用。可操作性指目標要具體可行,有助于增強成員完成任務的自信心。系統性要求目標層次分明、統籌兼顧、有機銜接,有助于學生系統掌握知識,增強學生的政治、理論及情感認同。

  (三)課堂紀律的維護

  團體規范是領導者及其成員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具有導向功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順利開展依賴于課堂規范對紀律的維系。課堂規范規定了成員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制約著成員的行為。對好的正確的行為進行獎賞,錯誤的行為進行懲罰,有利于促進成員對課堂規范的遵守,保證團體的整體性。適宜的課堂規范,使學生目標一致,相互合作、建立融洽的情感,形成愉快和諧的團體氛圍,引發學生的成就動機與進取心,促進學生發展良好的課堂行為[4]。課堂規范由師生共同協商制定,在獎賞制度和監督制度的配合下,可保證規范的有效發揮和長期執行,使教學活動良性有序。

  (四)教師風格的塑造

  團體動力學理論認為,團體中的領導風格會對團體及團體中的個人產生重要影響。勒溫、利皮特和懷特設計了專制、民主和放任三種領導方式,來考查領導風格對團體效能和團體成員的影響。結果表明,民主式的領導方式營造民主氛圍,人們的集體意識和工作效率更高,效果明顯優于專制和放任的領導方式。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看作一個獨立的環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就是這個團體中的領導者。民主的領導風格要充分實現以下兩點:一是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教學觀念;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統一,從單向傳授向多元互動轉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重拾”學習的權利。二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親和力和吸引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

  三、團體動力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課堂互動效果如何也是考量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因素之一,其中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團體動力學注意到團體的力量,借助其理論和方法,構建協作學習模式,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互動。

  (一)啟動階段:充分準備,奠定基礎

  啟動階段是基礎。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好充分準備,為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1.整合團體目標。要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展,科學的教學目標和具體的實施策略必不可少。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要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首先,教師需統籌兼顧、層次分明、化整為零,將教學目標化為無數小目標。在課堂上,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整體框架要進行概述,建立課程的骨架。其次,讓組內成員主動學習、自行討論,對每個小目標進行血肉填充。在教師給學生分解的學生目標中,學生小組內部也要分解為生生目標。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再次,由于所有被拆解出來的小任務都有內在的關聯性。小組內的成員彼此交流,優勢互補,成為信息共享的共同體。當與全班學生進行交流時,其他小組進行補充,又形成一個更大的信息共享共同體,這樣會使學生在知識廣度和深度上都會有所拓展。最后,要充分肯定學生的表現,促進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和教學效果的提升。

  2.合理制定團體規范。團體規范是團體正常運作和完成目標任務的保障。團體規范的制定要遵循以下三點:一是在團體形成初期著手制定團體規范。團體規范制定的步驟為教師制定基本規范—小組討論、對規范進行補充、修改—投票表決—團體規范形成—評估規范、定期刪補,以保證規范的適用性。二是團體規范的內容主要涉及人際溝通規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如平等發言機會、按時完成任務、服從組長安排、少數服從多數、不得進行人身攻擊、不得討論無關內容等。三是制定有效的獎懲機制和監督制度。利用評價機制對嚴格執行團體規范的個體給予獎勵、違反團體規范的行為給予懲罰。此外,教師和團體成員要互相監督,嚴格執行獎懲制度,以保證規范的長久執行。

  (二)進行階段:激發團體活力,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是激發團體動力的關鍵環節。合作和良性競爭可提高團體的學習效率,團體壓力的適當應用可提高團體的學習動力,角色的準確定位有利于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營造民主氛圍,從而增強團體凝聚力,提高教學效果。

  1.鼓勵合作與良性競爭,提高學習效率。在協作學習模式中,分工明確,個體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彼此互補。為實現小組目標,組內成員各盡其能、建言獻策、取長補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小組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況。對積極參與的學生給予夸獎,對相對內向的學生給予鼓勵,從而使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小組活動,形成群體智慧。合作和競爭構成了團體的動力,為完成組內任務,小組成員相互信任、彼此配合。良好的合作是完成任務的保證。在合作中,小組成員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團體中的另一種動力是競爭,競爭是指組內成員之間、組與組之間為獲得獎賞而進行的“爭奪”。組內、組間都存在競爭,適宜的競爭會刺激學生的內在動力,讓個人和小組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積極的互動,高效地完成小組任務。

  2.調控團體壓力,提高學習動力。團體壓力直接引導團體成員的一致行為,合理利用團體壓力可以最大化地促進學習動力。首先,團體有基本的團體規范,小組也有各自的顯性規范或隱性規范,團體成員必須遵守,否則會受到相應的“懲罰”。這會驅使團體成員回到團體規范的軌道,約束不規范行為。其次,小組活動中,個體會受到其他成員的影響,且各個成員為達成目標所呈現的緊張內在狀態能激勵團體達成目標。當大部分成員積極參與時,小部分成員就會感到壓力,從而趨向于團體一致的做法。得當的群體壓力會對個體起到積極作用,并使團體行為標準化。最后,在小組學習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責任分散、惰性見長、“搭便車”等行為,教師和成員要相互監督,充分利用團體動力的積極作用,及時糾正負面行為。

  3.找準角色定位,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小組協作學習要求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新思想、新知識的創造者。在這個團體中,教師既是設計者、把關者,又是組織者、引導者。教師如果過多干涉學習行為,將會削弱學生對課堂的關注程度和學習主動性,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地提高;如果將課堂主陣地完全交給學生而不加引導,容易使課堂脫離原有軌道,學生獲得感同樣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要提前對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組織、引導,確保學生全身心投入小組活動中。團體中每個成員的思維方式、性格特點、認知能力都有所不同,因此,組內也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小組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承擔相應的任務,如組長、信息收集者、記錄者、發言者等。此外,還可進行角色互換,在角色扮演中學習技能、增長知識。

  推薦閱讀:思想政治課教學發表快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水县| 临沂市| 清原| 霍邱县| 溧阳市| 锡林浩特市| 太原市| 宿松县| 巴里| 宣城市| 高台县| 安国市| 南通市| 南汇区| 石景山区| 涟源市| 漳州市| 武隆县| 安图县| 保靖县| 东平县| 温宿县| 阿拉善盟| 鲁山县| 新津县| 北辰区| 德阳市| 涟源市| 夹江县| 镇平县| 莎车县| 汉中市| 台东县| 加查县| 巴中市| 那曲县| 河北区| 北安市| 文化| 晋城| 隆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