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對我國家庭道德教育發展脈絡的梳理從家庭道德教育一般問題與促進家庭德育路徑探索兩個研究角度進行。我國家庭德育一般問題研究包括家庭德育內涵、功能、與其他德育關系、問題與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促進家庭德育發展的路徑包括配備家庭教育導師提高家長教育水平,家校社合作提升家庭德育質量,提高隔代教育質量等。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家庭德育研究的中外比較和國內東西部地區差異比較研究、隔代教育的正向作用研究以及家庭德育合力研究等。
關鍵詞:家庭教育;家庭德育;道德教育;《家庭教育促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從國家法律層面賦予了家庭道德教育功能的合法意義,使得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為了“國事”,也更加強調了良好的家庭德育能夠促進未成年人道德水平的發展,對未成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質、思想政治素養及道德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形成具有奠基和啟蒙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家庭文明建設。總書記圍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一書在全國發行,直接推動了家庭德育理論與實踐工作的進展。家庭是未成年子女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場所。當下,家庭教育中“重智輕德”的問題比較突出,重視道德教育已成為家庭教育的當務之急。家庭德育發揮著德育啟蒙的重要作用,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子女在沒有進入學校與社會時,家長通過言傳身教,將良好的道德品質、價值觀念等傳遞給子女;當他們進入學校或者社會以后,家庭德育不會中斷,甚至形成“德育反哺”現象。家庭德育具有時間上的延續性、情感上的感染性、方式上的多樣性、功能上的權威性和奠基性等特征。本文基于文獻數據,從家庭道德教育一般問題與促進家庭德育路徑探索兩個研究角度,梳理我國家庭道德教育研究的脈絡和現狀。
一、家庭德育的一般問題研究
(一)家庭德育的內涵研究
在我國古代,最初有德育之實,而無德育之名。先秦時期提出的“六藝”中的“禮”,就有道德教育的痕跡,我國古代所提倡和尊崇的孔孟之道,皆是道德教育。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近現代,學者們對德育的定義主要有兩種:廣義的德育,即“大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教育和家庭教育等諸多方面,導致德育概念的“泛化”[2]2;狹義的德育,即“小德育”,專指道德教育,即向青少年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其中包括道德意志、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為等方面的教育。對此,有學者指出應該對“德育”概念持“守一而望多”的原則,即嚴格意義上的德育基本內涵僅指道德教育,也要進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2]5。
家庭道德教育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形成,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中有著不同的目的和要求[3]188。諸如古代孔子儒家思想、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司馬光的《家范》等,近代以來的《傅雷家書》《曾國藩家書》等,都為后世家庭德育的實踐與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古代中國,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都注重家庭道德教育,強調傳承優良家風[4]193。家庭德育作為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家庭為基本教育場所,家庭成員之間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相互施加道德影響,從而培養和提高道德品質的教育。家庭德育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存在著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親情關系[3]188。家庭德育主要是家長對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實質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5]。我國學者洪明認為,家庭德育是家長為孩子提供適合孩子品德成長的家庭環境,促進孩子在道德認知、情感和實踐能力等方面不斷構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動,是促進子女道德自主構建的價值引導活動[6]。對于家庭德育的類型,學者駱風將家庭德育分為顯性家庭德育和隱性家庭德育。顯性德育內容的選擇、目標的設定、方法的實施,以及家長的教育觀、教育能力等都直接影響到家庭德育的實效;在隱性德育中,家庭環境、人際關系以及家長的自身素質等,間接影響到家庭德育的效果[7]。
(二)家庭德育的功能研究
家庭德育的功能發揮即以家庭為基本形式,家庭成員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德育內容的選擇、目標的設定、方法的實施,以及教育觀、教育能力等方面相互施加道德影響,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未成年人道德品質的目的[8]。家庭德育的功能是指家庭德育在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也可視為一種轉換,即子女在接受了家庭道德教育后,將所獲得的思想品德轉換為實際行動,從而促進各方面的發展。整體來講,家庭德育的功能表現在個體與社會兩方面。
家庭德育能夠促進個體道德水平的發展。家庭德育對子女的道德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形成具有奠基和啟蒙作用。在家庭中,家長將社會所要求的行為規范、道德準則、法治觀念等傳遞給子女,促進其道德水平的提升,使其成長為符合社會道德發展要求的合格公民。在古代,家庭德育的核心是培養“孝子”,具體內容涵蓋為人處事的各個方面[4]193。家庭德育能夠提升子女的道德品質以及精神狀態,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激發他們勞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子女的全面發展,從而促進家庭和諧幸福。家長在對子女進行道德教育中具有顯著的優越性,能夠及時準確地抓住問題的根源與本質,并選擇適當的教育內容、方式方法等,做到防微杜漸。
家庭德育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家庭德育能夠通過傳遞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政治思想、道德規范以及價值觀念來維護良好的社會風氣。《禮記·大學》有云:“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風氣好,社會風氣才能正。“家風”對于家庭德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家風,即一個家庭在數代人的繁衍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較好的穩定的生活作風、生活方式、傳統習慣、家庭道德規范,以及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之道等,其中主要指的是家庭的思想意識方面的傳統。家庭德育能夠促進社會穩定,是推動物質文明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3]7。
推薦閱讀:幼兒教育中如何培養幼兒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