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可視為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主要內容。以中小學生為調查對象,以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情況為主要調查內容,基于10所中小學、960份有效問卷數據,分析得到影響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因素主要有城鄉、父母教育方式、親子關系、是否為獨生子女、父母學歷和區域,其社會責任感水平在這6個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基于分析結果,本研究認為應該從學校、父母、個人三個層面出發,平衡學校、父母、自我教育對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影響因素;策略
作者簡介
張峰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汪邦鈴,湖南大學外國語與國際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1]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應該成為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核心目標,也是提升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如何科學有效地評價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水平,直接關系到學校相關活動的組織開展,更關系到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故依據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目標,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水平的四個維度,其中“愛國”包含愛國意識及愛國活動參與度、“敬業”包含學習行為及社交實踐、“誠信”包含消費行為及考試作弊行為、“友善”包含網絡友善行為及生活友善行為。
一、研究工具與實施
(一)問卷設計
本研究基于相關文獻整理,設計了《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問卷》,該問卷共包含人口學變量9題、社會責任感變量32題,共計41題。
(二)問卷信效度檢測
本研究采用隨機取樣原則,通過多種渠道,要求被試填寫網絡版《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問卷》,共收集到有效問卷232份,用于信效度檢測。首先用SPSS19.0統計軟件工具計算每個項目與問卷總分的相關系數,并將數值結果與0.4數值相比較(0.3為參照的最低標準),刪除項目中與問卷總分的相關系數小于0.4的6個題項,以保證此問卷的結構效度。利用SPSS19.0統計軟件工具針對剩余的26道題進行了KMO和Bartlett球形度及信度系數檢驗。由于問卷發放時是將4個維度的所有題項打亂順序,在對剩下的26題再進行因子分析時,發現部分維度提取成多個公因子,因此將不屬于原維度的8個題項刪去。結果顯示,該問卷各因子間KMO值為0.949,Bartlett值為0.000,公共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59.109%、每道題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4,問卷的總信度大于0.9,各個維度信度大于0.7,說明問卷中各個項目之間一致性較良好,問卷信效度較高,可以作為研究的測評工具。
二、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影響因素探究與分析
將最終版《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問卷》采用隨機取樣原則,對中小學生施測,共收集到問卷1,015份,剔除缺失數據、異常數據等無效問卷55份,共計960份有效問卷,其中男性527人,女性433人。
(一)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相關性分析
為了探究哪些因素影響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問卷中設置了性別、民族、城鄉、區域、家庭人均收入、父母學歷、父母教育方式、是否為獨生子女及親子關系9個人口學變量。利用SPSS19.0對9個變量與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4個維度進行相關性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
結果表明,在“愛國”方面,城鄉、父母教育方式、親子關系與其呈顯著正相關;在“敬業”方面,城鄉、父母學歷、父母教育方式、是否為獨生子女、親子關系與其呈顯著正相關;在“誠信”方面,城鄉、父母學歷、父母教育方式、是否為獨生子女、親子關系與其呈顯著正相關;在“友善”方面,城鄉、區域、父母學歷、父母教育方式、是否為獨生子女、親子關系與其呈顯著正相關。
通過上述分析結果可以了解到,影響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因素主要有:城鄉、父母教育方式、親子關系;區域、父母學歷、是否為獨生子女3個因素部分影響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性別、民族、家庭人均年收入3個因素不影響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
(二)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差異性分析
通過相關性分析發現,城鄉、區域、父母學歷、父母教育方式、是否為獨生子女、親子關系6個因素與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呈顯著正相關,即這6個因素可能會對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產生影響。為驗證這6個因素對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性,本研究對6個因素與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4個維度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或ANOVA方差分析,具體結果見表2—表7。
1.城鄉差異
表2數據結果表明,在城鄉方面,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4個維度在城市和農村均存在顯著性差異,農村中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水平在4個維度上均低于城市中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水平,即農村中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面臨著更大的困難與挑戰。
城鄉因素之所以會對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產生尤為突出的影響,一方面,農村資源配置要普遍差于城市資源配置,城市中小學生可采取多樣有效的方式接受豐富的、針對性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教育,而農村學生則面臨著社會責任感教育內容的單一性、教育方式的枯燥性、教育目標的異化等困境;另一方面,農村經濟條件整體上與城市經濟條件存在差距,農村家庭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給予孩子教育引導的機會相對較少,城市家庭父母則可能有更多的機會和精力親自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長。
推薦閱讀:如何在中小學教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