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中國擁有非常悠久的家教傳統,形成了許多優良的家風,傳承有序的家教、家風對中華民族的整體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當代中國社會環境、社會觀念和家庭結構、家庭規模、家庭關系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對人生成長、人心維系具有重大作用。如何弘揚悠久的家風傳統,塑造與個人、社會、國家良性互動的當代家庭,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一、中國傳統的家庭與家風
(一)家庭對中國社會的意義
重視家庭是中國重要的文化傳統。《周易·序卦》中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作為個體的男女必須以家庭為單位結合起來,而由家庭關系體現出來的夫婦、父子關系會進一步成為社會的基礎。《大學》在講人生修養時,也建立起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序列,把治理家庭當作一切社會治理的起點。
在中國古代,家庭不僅承擔生產生活功能,也承擔教育功能、倫理功能、社交功能、情感功能,是整個社會構建的基礎。“修齊治平”的基本修養路徑和家國同構的社會構造模式使得家庭被賦予重要的價值。“齊家”是人生修養施之于外界,形成教化的第一步;家庭是儒家教化的起步點和試驗田,中國古代重視家庭教育就是在這個前提基礎上展開的。
(二)中國的家教傳統
中國古代有官學、私學,也有家學。家教既包含著家學的內容,又比家學更加廣泛。通常來說,家學指家傳的學問。比如西漢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家傳史學,這樣的家學以學問為基礎,知識的指向性強,因此只能存在于知識家庭。而家教則不然,家教可以包括學問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倫理教育和生活教育。因此不僅僅是知識家庭可以施教,不識字的家庭也可以施教。比如我們熟悉的孟母斷機、陶母截發等,這些都不包含知識教育的內容,而是廣義的人生教育。中國社會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家教也展現出不同的特色。但總體來說,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國古代家教的最核心內容。
(三)父母在古代家風建設中的作用
1.父母在傳統家庭中的定位
中國古代家庭有著比較嚴格的性別分工。總體來說,唐朝以前,人們更傾向于認可父親的家教責任,而唐朝及以后,人們更多地承認甚至強化母親的家教責任。宋以后小家庭興起,家庭成員的單純化使得父母雙方都必須竭盡全力,在這種情況下,主內的母親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此外,唐宋以后,科舉制的發展使得家庭教育變得更加重要,在這種情況下,母親的督導職責變得繁重。那么,在傳統的中國社會,父母雙方在家教家風的建設中,各自承擔怎樣的功能呢?
2.父訓
父親進行家教,其中第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家訓。這些訓導流傳下來,形成中國一以貫之的家教傳統。借助歷朝歷代不絕如縷的家訓,我們得以窺知中國古代倫理思想和行為準則是怎樣在家族內部傳承下去的。第二種方式是知識教化與風范傳承。例如東漢時期,北海甄宇以講授《嚴氏春秋》著稱,后來,甄宇傳其業給兒子普,甄普又傳其業給他的兒子承。此后的宋代三蘇父子、元代的趙孟頫祖孫三代,都體現了父子之間知識與風范的傳承。因為父親在傳統家庭中的強勢存在,父親的家教體現出濃厚的權威感,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父親用一種相對慈愛的方式教育孩子,仍然能對孩子形成很大的震懾。
3.母教
母教雖然長久存在,也有非常多的動人事例,但在比較漫長的時間里,母教的價值一直被低估。不過隨著小家庭地位的上升,母親在教育實踐中發揮的作用逐漸增強,整個社會出現了對賢母的追求:孟母擇鄰、陶母退魚、歐母畫荻、岳母刺字成為古代母教的典范,四大賢母的形象也基本在南宋定型。同父訓相比,來自母親的家教具有如下特點:從身邊事下功夫,注重習慣的培養;強調以身作則,以情動人。
明代《內訓》云:“導之以德義,養之以廉遜,率之以勤儉,臨之以嚴恪,以立其身,以成其德”。這里強調了母教的四大功能:訓導、教養、表率和監督。這四種教導是全方位的,又是細致入微的。母教和父訓特點不同,但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的家教傳統。
在中國古代,父訓母教并重一直是值得珍視的傳統。父親的家教偏重于人生引導,母親的家教偏重于規矩的養成。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小家庭地位的上升,母親在教育實踐中發揮的作用逐漸增強。而且,賢母的教育都不局限于小家庭的得失,而是體現出清晰的家國情懷,這與習近平同志關于重視發揮婦女在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中的獨特作用這一要求完全吻合。因此,中國優秀的家風家教傳統包括對家庭的高度重視,以及以德為先的家教理念和父訓母教相互配合的家教實踐。這些傳統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值得深入思考并發揚光大。
二、中國當代家庭與家庭教育
(一)中國當代家庭的新變化
重視家庭是中國的傳統,但是,在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遷、經濟結構發生根本改變后,當代家庭的構成形態、成員關系、社會定位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1.小家庭的普遍化與兒童成為家庭核心
新中國建立后,有三大因素對中國家庭的影響至關重要:家族解體、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確立、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鎮化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在這三個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三口之家”式的小家庭逐漸成為家庭結構的主體,這對中國的家庭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傳統的祖孫三代構成的“五口之家”中,年長的祖父母擁有崇高的威望,孝道成為家庭價值的核心,祖父母的耳提面命是對父訓母教的有力補充。而且,因為子女數量相對較多,孩子在兄弟姐妹的陪伴下成長,形成另一個重要的家庭價值——“悌道”,孝悌之道在家庭之內自然形成。但是,在父子兩代構成的“三口之家”中,祖父母不再出現,兄弟姐妹缺失,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自然成為家庭關注的核心。這在中國家庭史上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化。
2.性別分工模糊化與平等家庭關系的構建
中國傳統社會奉行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積極推進男女平等,婦女與男子擁有平等的勞動就業、同工同酬的權利。廣大婦女紛紛走出家門,女性就業人數和共和國的建設步伐共進。據美國勞工部網站發布的一項統計數據,2010年,中國女性的勞動參與率高達68%,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列第一。這樣龐大的婦女就業規模和較高的勞動參與率使得傳統的性別分工逐漸模糊。雖然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婦女從事家務勞動的時間仍然遠遠高于男性(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中國公民每天投入家務勞動的時間,女性為126分鐘,男性為45分鐘,女性比男性多81分鐘)。但是,男女雙方都同時參與社會生活與家庭生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推薦閱讀:家庭教育的課題研究容易申請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