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信息意識雖然需要學生的自覺涵養,但它不是學生自發形成的,更需要教師在信息技術課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培育。為此,我們要正確區分信息、信息意識以及信息素養,并尋找信息意識培育的著力點。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 信息技術課程 信息意識
自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以來,“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的一個熱詞。隨后公布的《普通高中各學科核心素養》提出了信息技術學科要培育“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大核心素養。而信息意識雖然需要學生的自覺涵養,但它不是學生自發形成的,更需要教師在信息技術課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培育。可見,信息意識的培育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至關重要。
一、信息、信息意識以及信息素養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是與九年義務教育中的信息技術教育和勞動與技術教育相銜接,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為主旨,以設計學習、操作學習為主要特征的基礎教育課程”。其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提升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臺”,“關照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強調問題解決,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對學生信息意識等素養的培育與提高,既具有勢在必行的歷史使命,又具有切實可行的獨特優勢。
信息的本義是指音訊、消息。在現代社會,“信息是主體感知的事物運動的狀態和變化方式”。在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第一堂課上,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信息”這一抽象的概念,是令許多教師十分頭痛的問題。其實,信息是有意義的數據,教師必須重視信息技術課所傳播的知識的教學意義。只有蘊含新知識的數據才是有意義的,才屬于真正的信息。那種上課“炒現飯”的無用數據的傳輸,是沒有任何教學意義的。這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信息傳播的起碼要求。其實,從學科課程教學的角度來講,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不是“為學科而教”,更不是“為技術而教”,而是要“為素養而教”。也就是說,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不是僅僅使學生獲得信息學科知識、技能與能力(即教學的表層的顯性意義),而是要同時指向學生的情感世界與精神領域,要引導學生的情感陶冶、價值觀生成以及思維與行為方式的養成(即教學的深層的隱性意義)。
對信息意識,目前并未形成統一的定義。有人從哲學的角度,借鑒社會意識形態的定義,認為“信息意識是指信息主體對客觀存在的信息現象的能動反映,即人作為信息主體對信息交流活動在社會中的地位、價值、功能和作用的認識”。《普通高中各學科核心素養》對信息意識的界定是:“信息意識是指個體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這是通過描述信息意識的外部特征與表現形式來界定信息意識概念,并沒有揭示信息意識的內涵或結構體系。
信息意識既然屬于意識的范疇,其外顯形態應當是“思想”“認識”“觀念”“理念”,而信息技能、信息能力及信息情感雖然與信息意識的形成密切相關,但它們都不屬于信息意識的范圍之列,而是信息意識支配下的內在素養和外顯表現。信息意識與一般意識一樣具有主觀能動性,首先需要信息主體的自覺、主動、積極的自我涵養;同時,學生的信息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它需要教師做有心人,啟發引導、耐心培育,將學習信息技術的新愿景帶給學生。
那么,何謂信息素養?信息素養與信息意識又是何種關系呢?一般認為,信息素養是個體能意識到信息需要,并有效獲取、評價、傳播和應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及道德規范的總和,主要包含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識是信息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信息素養的重要動力,而不能與信息素養劃等號。信息意識是信息技術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而不是其全部,我們不可以偏概全,陷入形而上學的片面性的泥淖。
二、信息意識培育的著力點
信息意識的培育是“務虛”,也許為一些身處教學第一線的技術派們所小視、忽視乃至無視。然而,我們不僅要“務虛”,更要“求實”。眾所周知,信息活動主要有信息獲取、信息評價(判斷與分析)、信息傳播(交流與共享)、信息應用等。學生的信息意識不僅寓于這些活動之中,而且必須通過這些活動來表現。這也是我們致力于建構活動型課程與教學,以培育學生的信息意識的基礎與前提。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培育學生信息意識的著力點包括以下幾點。
1.激發興趣,培育信息需求意識
所謂信息需求意識,就是學生具有獲取信息的期盼與需求,具有尋求信息的興趣與愿望,以及傳播、處理與利用信息的自覺與主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需求就是最大的市場,就是最好的創新方向,就是最大的發展空間。”因此,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引導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主動地獲取、傳播、處理與應用信息。例如,高一學生學習FLASH制作技術時,一位教師一改以往教師演示和講解理論知識、學生被動聽講和機械模仿的教學方式,采取了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明確要求學生運用FLASH技術制作一個宣傳垃圾分類的環保動畫。這項任務一提出,學生興趣盎然,個個摩拳擦掌。有的學生登錄校園網下載了學校環保社的活動照片做主題圖,有的學生拍攝了校園內的垃圾分類箱做場景圖。在制作過程中,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PS制作片頭、片尾的標題文字,并使用了遮罩技術來展現文字;設計制作不同的分場景動畫,既有宣傳“垃圾分類好處多”的宣傳標語(即節約資源、減少污染、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又有演示垃圾分類的補間動畫(物體的曲線運動)演示。這樣,在一個個形象生動的FLASH動畫作品誕生之后,再引導學生交流、分享,使他們在成功的喜悅中增強了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感受信息文化、內化信息倫理、涵養生態文明意識。
推薦閱讀:信息技術人員發表論文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