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儒家經典《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我國“具身道德”理論的起源,暗含了身體與道德的內在聯系。當前,我國學校德育中“學校中心論”“專門德育論”與“即時效果論”等認識誤區,[1]就在于忽視了兒童之為“人”的根本。新興教育神經科學指出,教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知識的習得、行為的養成、心智的發展,更在于腦力的成長,[2]德育的最終目標即道德腦的培養。大腦中的各種激活模式,都是在身體這一整體的系統中發生的。[3]因此,道德腦的發展有賴于具身道德的培育。具身道德概念隱喻的發展,為德育提供了新的方向與指導框架。
《道德與文明》是由中國倫理學會與天津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倫理學專業理論期刊,創刊于1982年,是國內最早的倫理學專業期刊。
一、具身道德概念隱喻的緣起與依據
身體是意義之根、隱喻之源。[4]具身認知理論打破傳統的“身心二元論”,彰顯身體經驗的重要性。“道德”這一與身體行為密不可分的領域成為具身理論發展的肥沃土壤,結合概念隱喻理論,具身道德的概念隱喻應運而生。
(一)具身認知理論
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也稱“涉身”認知,該理論認為,身體的解剖結構、神經結構、活動方式、感知和運動體驗等浸染著個體對世界的認識,[5]即,個體大腦和身體中的感知——運動通道塑造著認知。[6]具身認知理論揭示了個體認知的具身基礎,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即具身道德。
基于具身認知理論,具身道德觀(Embodied Morality)認為身體的道德知覺經驗是道德心理和道德行為的重要基礎,影響著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7]當前,具身道德研究內容不斷深化,具體探討了“身體解剖結構如何影響道德”“身體與環境的嵌入如何影響道德”及“知覺經驗和道德心理及行為的聯結關系”等問題。[8]
(二)概念隱喻理論
身體經驗不僅影響個體心理活動,更塑造著個體的語言,成為隱喻的最初源泉。[9]“隱喻(Metaphor)”源于希臘詞“metaphora”,原意為“將一事物的某些方面轉移到另一事物上,并對這一事物進行加工”。[10]“隱喻”一詞最初用于語言學領域,在具身認知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其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大。隱喻的作用在于,它能用形象的、具體的話語喻示深層次的觀念基礎及方法工具,以形成新的觀點與范式。 [11]
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由拉科夫(Lakoff, G.)和約翰遜(Johnson, M.)提出。該理論認為,隱喻體現著人類認知的演化過程及思維的基本方式,能夠表征概念意義。[12]其本質是利用熟悉的、具體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概念(如動作、空間、溫度等)去映射和構建陌生的、抽象的目標域(Target domain)概念(如道德、時間、社會關系等),最終在大腦中對抽象概念進行理解與建構。[13]在這個過程中,人腦內可能會有大量突觸消失,進而建構起更精細的、距離更長的“新突觸集”,即信息進入后,選擇了與神經細胞“連接性更好”的突觸進行聯結而得以存活或重生。[14]
二、具身道德概念隱喻的四種類型
基于具身認知及概念隱喻理論,道德的抽象思維根植于身體體驗及具體概念之上。[15]由于道德中的某些抽象概念在具身狀態下依然難以理解,且學校的德育活動難以讓學生時刻處于具身狀態之下,因此,具身道德的概念隱喻便顯得更具價值。道德的概念隱喻可從空間、潔凈、明度與顏色等維度揭示道德的具身性。
(一)道德—空間隱喻
道德—空間隱喻由來已久,例如,在漢語中,用“高”或“上”來形容人具有高尚品德;用“低”或“下”來形容不道德。道德的空間隱喻,已在心理學研究中被證實。
道德行為與道德的空間隱喻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道德行為會被道德空間隱喻影響。有研究表明,與垂直空間的有關經驗和概念會影響個體的親社會行為,身體所處高度的提升既能促進道德行為,亦能抑止自利行為。[16]另一方面,道德的空間隱喻會受到個體行為習慣的影響。例如,左利手與右利手所激活的腦區皮層不同,右利手的個體會把身體的右側看成是更積極的一側,而左利手則相反。[17]對于孩子來說,其用手習慣會影響抽象概念的表達,年僅5歲的兒童會根據自己的用手習慣與空間位置進行價值判斷,并認為自己支配側的事物更具價值。[18]基于此,在培養道德時,可以通過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去影響其道德的概念隱喻,進而影響其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
(二)道德—潔凈隱喻
潔凈狀態是道德情緒與道德行為產生的重要原因,亦是個體排解不道德感的重要途徑。[19]身體的潔凈對不道德情緒體驗具有“清洗”作用。神經科學研究表明,生理上的不清潔感受與心理上的不道德認識有著較為一致的神經基礎:兩者會激活人腦中相同的腦區——前額葉和顳葉。[20]當自我潔凈狀態被啟動時,人們會產生更加嚴格的道德判斷標準,甚至產生麥克白效應(Macbeth effect):通過自我清潔(如洗手)來緩解自身的不道德感。[21]道德的潔凈隱喻具有多通道性,會通過嗅覺、視覺等多個通道來影響道德判斷,如清新的氣味或視覺上的潔凈會誘發心理上的潔凈圖式,從而增強個體的美德行為。[22]
(三)道德—明度隱喻
自古以來,人們常用“明”象征道德純潔、用“暗”象征道德敗壞,這便是道德的明度隱喻。道德的明度隱喻至少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環境條件的明暗程度會激發整體的、不同的、具體的加工方式及經驗,形成明度體驗與道德心理之間的聯系。[23]心理學實驗表明,光線的明暗程度會對個體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為產生影響,人在昏暗的環境會趨向于做出不道德的判斷與行為,而明亮的環境則能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產生,[24]這是由不斷增加的道德心理可及性(mental accessibilty of morality)所驅動的。[25]其二,個體的道德行為亦影響著其對環境的感覺與體驗,如,道德的行為會使人感覺環境更加明亮。可見,道德行為與其明度隱喻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