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教育技術論文發表了學校和家庭的結合保證孩子的成長教育,教育是我國很重要的一個話題,教育對象多樣化是家庭、學校教育結合的必要性。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各自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著各自的優勢,有時是一致的,有時是互補的。強調任何某一方面或忽視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關鍵詞:教育技術論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這個話題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我們或多或少都在物質上富足了,但我們的精神上卻貧乏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這樣的局面呢?是家庭、學校、社會呢?還是個人、家長、老師呢?這些疑問總是在困擾著我們,他們有來自家長的困惑,也有來自學校的困惑,還有來自社會的困惑。中國的教育是以家族為主要的傳統教育,講究集體。而西方的教育以個人為主要的唯我獨尊的個體教育。也就是說中國以家族和群體為主,講究和而不同,西方以個人的奮斗和獨居為主,講究同而不和。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觀念和體制上和跟西方不同,我們要針對的國情,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來開展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都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取長補短,不能孤立而存在。人是社會的人,總要離開家去闖蕩江湖,慢慢融入社會集體,教育更要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鄧小平同志曾說過:“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三個面向方針,為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要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這兩種教育同時發生作用,關鍵在于學生在家要接受良好的傳統美德教育,在學校要接受良好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教育。教育應從娃娃抓起,重在家庭的良好氛圍,學校的良好教育條件,
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養教失調的問題。一些家長認為,只要滿足了孩子的一切物質需求,就算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在這種觀念支配下,他們要么只注意對孩子物質生活,而忽視孩子的學業品德,把教育的任務全部推給學校;對孩子的學習不督不促,更談不上幫助。只有在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才沒頭沒腦地加以訓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雖是兩種特點完全不同的教育,但教育是個延續性的過程,這兩種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同等重要,無法割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家長的思想言行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如果在孩子入學后,家長就放棄了家庭教育,孩子就很難形成一個完整健全的人格。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著各自的優勢,是一致的,也是互補的。
好多事實證明,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他便學會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他便會憂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便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里,他便學會鐘愛別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之中,他便會覺得生活在一個多么美好的世界!
由此可見,要想讓孩子們健康成長,固然離不開老師的工作,但更離不開家長的配合。
強調任何某一方面或忽視某一方面都會造成教育的不完整,都會造成教育的失誤。
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可以感受到群體教育的氛圍,但學校教育是一種針對許多孩子的共同點的“共性教育”,這種教育的最大特點是“標準化”,即在教學過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學生在某一階段都達到某一個標準。問題即在于此,我們知道,孩子的主要特點是具有獨特性,每個孩子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不僅表現在外貌有不同,同時也表現在內在的心理、素質、能力、性格等各方面的差異。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目的應該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自立于社會,而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來進行“個性教育”,特點是“個性化”。讓學生在家庭中,接受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在此過程中,他充分享受著親情,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教育,更有利于個性發展。由于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明確,對孩子的各種情況更加了解,教育方法靈活,因材施教,再加上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教育效果將會更加理想。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具有引導社會風尚的作用。目前,好多社會現象,都跟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密切相關,有的鼓勵學生去當志愿者,一方面家長也希望孩子能到社會實踐中去體驗生活,更學會關心他人,成就夢想;另一方面學校也希望學生走出封閉的校園,投入到社會的懷抱中,融入社會,見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促進文明,培養奉獻精神。志愿者是沒有報酬的,為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犧牲個人短暫的利益也是值得的,人生要有所得,更要有所失。當一個志愿者,做一個奉獻的人,比得到更榮光,角色互換。例如當一個站在路口協助交警維持交通秩序的志愿者,能體驗到交警每天為了交通順暢做出的巨大艱辛工作,來來回回不知做了多少個交通手勢,勸導過多少違章的車輛和行人。有些交通參與者理解,有些交通參與者不理解,在管理與被管理者之間,或多或少難免有些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產生的矛盾和摩擦,又需要耐心解釋和道法有關規定。通過對每次違章行為的勸導和處罰教育交通參與者,也是為了使他們學習更多的交通知識和法規,換位思考一下,那也是交警的職責,更是交通參與者的義務。
目的只有一個確保交通秩序井然,做一個交通安全的參與者,守護者。志愿者擔當這一職責,在做志愿者工作的過程中,也知道那些警察的默默無聞工作,確保了這個都市的交通安全和秩序井然,他們是可敬的,同時志愿者更愿意為他們分擔一些憂愁,協助維護秩序,這是一個無尚光榮的事情。做一回志愿者,引領人們良好習慣的改變,讓交通不在堵,讓出行的人們更順更暢,讓上班的路充滿綠燈,讓遠行的人兒早點到達目的地,讓遵守交通,參與交通成為一種時尚,大家都來做遵守紀章守紀的模范,為文明城市增光添彩,家庭、學校的教育非常重要,讓更多的志愿者去服務社會,奉獻社會。這既是家庭教育的功勞,也是學校教育的功勞,更是全社會的功勞。有些志愿者大學畢業去偏遠的山區鄉村支教,是帶著一份愛一份責任去遠方,把他們在學校和家庭所學到的知識,傳授給更多的渴望獲得知識的學生,渴望讀書的學生。那不僅是大山的希望,更是孩子們的夢想,支教的老師放棄大城市的優越生活,毅然選擇艱苦地方去傳道、授業、解惑。這是對師道的傳承和發展,更是傳遞一種愛的力量,愛的正能量。
教育這個永恒的話題,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中國人就是靠不斷地教化,教育,把我們的傳統美德傳承下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擔任了重要角色,中華文化通過這一載體,文明得以沿續,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唯一保存的文明,就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歷盡劫難又輝煌,我們靠的就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通過代代相傳,讓文明之花開遍華夏大地,將文明的種子撒滿中國大地,我們必將收獲新的中華文明,教育復興會有時,民族復興會有時,實現偉大中國夢,傳遞教育正能量。
推薦閱讀:《時代教育》2000年榮獲北大核心期刊、本刊是由成都日報報業集團主管主辦,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國內公開出版發行的專業教育類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