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多媒體藝術創作所追求的不是傳統藝術所追崇的對藝術技法的表現,也不是單純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而是依托多媒體技術的新穎表達方式來實現藝術家的創意,去引發觀看者對生活對生命一點點新的思索,它會讓人們生活得更加智慧。
一、多媒體藝術作品的創新與啟示
生活中有許多常見之物象,人們幾乎每天都見卻處于熟視無睹的狀態下,而本應對一切事物持有無盡的好奇心的學生們也在日復一日的感官接觸后變得麻木與遲鈍,潛移默化地形成一種被動接受的思維懶惰,而這種不活躍的思維習慣也會對學生的其他功課的學習效率造成不利影響。當我們幾乎覺得身邊的一切日常事務是自然而然之事物的時候,那些再尋常不過的事物卻觸發了敏銳的藝術家的好奇與興趣。邁克爾的作品《沖出表面》《穿梭》《轉換空間》和《治愈墻》等都是對人們早已爛熟于心卻不曾發覺的居住環境的重新認識與發掘。作品《沖出表面》是藝術家邁克爾在英國的一個港口小鎮上的創作。他通過與當地居民聊天,發現當地人有一個特殊的行為習慣——喜歡在當地的超市進行購物之后將超市的手推車推回家,但是卸載完所購買的物品后并沒有將手推車及時歸還,而是放在小區門口就不管了。然后這些手推車就成了小區居民的孩子們非常喜愛的玩具,這些天真活潑的小朋友們當然沒有發揚高尚的、物歸原主式的雷鋒精神,而是喜歡把手推車推入小區附近的港口水域里,那片看似寧靜的水面下潛藏著許多“寶藏”。而大多數人們似乎就覺得只要把東西丟進水里,使那些人們不再需要的東西暫時離開人們的視線就可相安無事了。這引起了邁克爾的好奇,他自費請來專業潛水人員對水下進行打撈,打撈的結果非常令人吃驚——有101輛手推車、23輛自行車、一套高保真音響和無數小型生活垃圾。邁克爾面對此結果,幽默地說了一句“萬幸的是沒有打撈起尸體”。他把這一行為過程制成影像作品,并對打撈起來的物件進行清潔處理,通過技術手段置放于那片水域的水面上,并配合冷色的燈光與人們使用那些物件時的聲音做成一件不同尋常的裝置作品。來來往往的人們在看到這一作品時也不禁感到吃驚,他們從未想過他們熟悉的生活區間還有這樣一番景象,而且這公共區間的獨特景象是百分百人為形成的。作品《穿梭》是邁克爾對城市交通的新探尋。他用五種不同的方式“走”完倫敦。其中有一種是單純的走路,耗費了兩個月時間,穿破了五雙鞋子。是不是很驚奇?我們從未想過僅用腳步去丈量一遍我們生活的都市,我們會抱怨城市那么大,走起來多費事啊,為什么要去吃那個苦呢?的確,日趨發達而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讓我們的每次出行都更加輕松而且少走路,那么可不可以說我們被交通工具綁架了,過著幾點幾線的規律而單調乏味的生活。我們渴望外去很遠的地方旅游,卻無暇顧及身邊的美好。這會不會讓我們的學生對社會對生活產生越來越多的漠視與距離感?邁克爾的另一件作品《轉換空間》則更立體地表達了他對周圍生活環境的生動解讀。這件作品用克羅斯雙白投影布做成四面約3.5米長2.7米寬的長方形白布墻,圍成一個獨立的空間,在一面墻與另一面墻的棱角處開一道進出口,人們可以從那道進出口進入空間內部。白布墻上用影像投射的方式循環播放預先錄制好的數碼制作的有聲影像——專門為展出的地方量身定做的影像。例如在成都市展覽,那影像就會開始于寫實的成都風景,它會非常立體而瑰麗地呈現一個擁有成都市街道、天空、云朵和汽車且不斷流動的如夢似幻的真實空間。這件作品通過三維空間內的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震撼使觀者重新感嘆身邊的尋常美景。《治愈墻》則是邁克爾對英國全民醫療系統的再思考,作品曾經在法國多媒體當代藝術中心展出過。九個大小相似的、由霓虹燈管和集成電路板制作的、散發綠色螢光的十字所排列成的正方形構成。作品中的綠色十字代表了英國與法國的醫藥業的特殊標識符號,在那邊的大街小巷非常常見。有點類似我們國家所使用的紅色十字,唯一不同的是他們是全免費的。這些綠色十字在西方社會本該代表一種健康的安全的感覺,但作品所使用的閃爍刺眼和令人不適的霓虹燈卻迫使觀看者與作品保持較遠的距離。作品暗喻了西方民眾對醫藥過度依賴的社會情形下的一種亞健康的生活狀態。這件作品對于我們的基礎教育的啟示體現在作品勇于對看似完美的事物產生質疑,發現其背后的缺點。這一點啟示對于面對各種條條框框的理論,過分乖巧聽話的學生們來說彌足珍貴。我們生活在地球這個大的生態系統之內,經濟的發展伴隨的是環境的日益惡化。學生們對于生態這個“大環境”的擔憂也好,關注也好,只能更多地停留在書本報刊所告知的數據及圖表的淺薄層次。再冗長深刻且精準的科學文獻也幾乎沒有給學生更多深刻的直觀體悟與感受。在邁克爾的另兩件多媒體藝術作品《驟降》和《天鵝的復仇》對氣候變暖和珍稀動物的保護這兩個熱門話題進行了全新闡釋。每個人幾乎都知道地球氣候在變暖,也知道這是很危險的一件大事。但各種關于海平面變化的視圖并不能直觀地讓我們感受到這種威脅。作品《驟降》則是將藍色LED射燈光圈套在倫敦最中心的幾處極其重要的歷史紀念碑上,它們的高度正是全球變暖臨界危險海拔之度3111米,提醒人們全球變暖的危險。也是對公眾發出的一種提示“在我們還可以作出努力去改變時,請一定要抓住機會”。作品《天鵝的復仇》則源于藝術家發現在一條新修建的馬路上,過路的汽車時常壓死飛到這里的天鵝,久而久之天鵝感覺到了危險便再也不來這條路段了。而藝術家在另一個廢舊汽車處理場里看見巨大的吊車把有待處理的汽車瘋狂進行碾壓拆卸處理時,他突然發現吊車的形象非常類似于天鵝。藝術家便利用影像器材與計算機處理技術置換了天鵝與吊車的角色,讓天鵝在柴可夫斯基的名作《天鵝湖》的背景音樂的鼓舞下在處理廠內對汽車進行瘋狂的復仇行動,并以小屏幕播放的形式展現給觀者。這個作品的意義有點佛家因果循環的意思。老師給學生講述要熱愛生命,保護動物這些道理時這一作品是否比文字更加有力且生動形象。
二、多媒體藝術課程助力基礎教育
這方面的思索在哲學領域也存在,卻被深藏在繞口難懂的文字玄機當中。他們往往不會向當代藝術家做多媒體創作時那么直白地顯露自己的觀點與思維。例如就像黑格爾非常喜歡的一種穿珠子的游戲那樣,首先把收集來的各式原料打磨成形,繼而再鉆個窟窿,好比說把哲學加工成為“邏輯學”,把科學處理一下變成“自然哲學”,再把心理學換裝成“精神哲學”等等。也就是說在很多種類的教育范疇里,學者們為了彰顯其偉大而不可替代的知識是如此的重要與特殊,往往會轉幾個彎來進行表述。所以黑格爾也曾非常耿直地說過一句話——“偉大的頭腦具備充沛的經驗,這才能在五光十色的現象當中看出真正有意義的東西”。但問題是我們的基礎教育所面對的是智力與經驗都稍顯稚嫩的青少年群體,他們暫時可能還沒有具備足夠的“充沛的經驗”來消化那么多知識與真理。甚至連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與現象都是一知半解的。所以現在我們的基礎教育很需要普及一下多媒體藝術的課程,打開學生的視野與思維,創造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