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中的情感目標是幫助同學們正確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提高審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理性的審美態度。這就要求教學內容趨于多元化:選取歷史文化深厚、風格優美且審美感染力強的作品;教學手法多樣化:課件中加入色彩分明的插圖、配樂、影視作品,增強學生對作品直觀、感性認識,以達到學生的思想與藝術審美相統一,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
關鍵詞:大學語文,變革,創新,針對性,豐富性,審美性
“從一個象形人變成一個拼音人”這是2008年7月25日騰訊新聞網的標題,文中指出教育界對于英語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漢語,造成多數中國人“把漢語看作離婚的前妻”。在外來文化侵襲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從一個象形人變成一個拼音人”。多年來,社會現狀造成了大學語文內外堪憂的局勢,教育系統的不重視,學生的不以為然,作為非人文社科專業的醫學院校的學生而言《大學語文》顯然成為了“非主流”的學科。
一、《大學語文》現存于醫學院校的現狀
1.醫學院校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較低
醫學院校學科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專業性與普通院校存在巨大差異,學院對于專業課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必然缺乏對人文社科類學科的重視程度,從理論上為忽視大學語文的重要性給出了一個完滿的解釋。
《大學語文》現作為公共必修課的形式存在于醫學院校教學體系中,目前大多只針對大一新生開展一個學期,普遍僅有30個左右的課時、兩個學分。相較于同為必修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及英語課而言可謂是鳳毛麟角,原因在于語文課缺乏思政課的官方地位,也沒有英語等級考試那樣的市場推動力。
2.教師授課形式單一、學術性強、脫離醫學生的需求
五年的醫學修行重在理論和實踐操作相結合,潛移默化中固定了他們的學習方式,而大學語文教育在他們的求學生涯中已然被定位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基礎性學科,可有可無。[2]
目前,大多大學語文教師授課時往往延續求學時專業課的授課形式與方法,“你看我說、你聽我講、自行消化”,首先單一化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加之大學授課與中小學授課存在差異性,學生一時間難以招架快節奏、大信息量的植入,玩手機、聊天等顯現出現便不足為奇。
其次,授課內容學術性強,教師受到學時限制教學內容仍然沒能逃脫文選框架,側重于選擇中國古典文學名篇展開深入講解及研究,課堂上講讀一部名篇、詳盡梳理一下作品背后的社會背景文化脈絡,將各方對其的研究成果展示于眾,最后思考幾個文學問題,以中文專業特有的學習方式開展教學一味強調學術的專業性,忽略了現當代優秀文學作品和作者值得關注的文學現象,無法滿足學生追求時代性、創新性的心理需求,降低了其對大學語文的求知欲,造成了學生對非專業理論課有實際之用就上,無實際之用就逃的現狀.
[3]再者,授課內容脫離學生需求,醫學院校學生理科生居多,相對而言基本功不夠扎實,學生來到大學語文的課堂上迫切的希望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能夠馬上拿來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而非為了純粹學術性的學習,所以對于醫學生而言實踐性、可操作性才是他們最關注的,這同醫學院校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習模式是相輔相成的。
二、醫用《大學語文》的變革與創新
醫學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學目標應圍繞其專業性開展具有醫學特色的語文課,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必備的漢語言文學知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學生應用專業知識、準確表達自我見解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傳承和弘揚優秀的醫學文化,增強學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合。
1.提高醫學院校大學語文的教學針對性
首先,選取針對醫用的語文教材,醫用大學語文既然是專業背景下的語文,就不可避免而且應該積極主動與專業相結合,主動地貼近學生、貼近社會,更直接、更明確的為專業服務。[5]目前,醫學院校使用的大學語文多是適合除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外各類學生的通用讀本,盡管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特色,但是存在缺乏針對性、不能兼顧專業特點的問題。
其次,教學內容應緊密結合醫學教育特點,選取一定數量的中外醫學典章,加入一些醫學論文編寫知識,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以提高醫學生的醫學文化素養和醫用編寫能力。再次,開創特色課程,教學中選取古今中外精美名篇為載體,通過富有典范性的選文結合當下熱門話題例如:醫患溝通,準確把握經典性與時代性,讓學生領略文學作品中的說話藝術,培養學生人文醫學職業技能中的溝通交流能力。
2.提高醫學院校大學語文的教學豐富性
其一,課堂內容盡可能做到信息量大、涵蓋面廣、題材廣泛。中國跨入21世紀后,科技的迅猛發展,手機的公用性增多,文字性的知識對于學生的吸引力逐漸消退,基本的文學知識顯然不能滿足學生需求,這對新時代的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斷提升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多領域的涉獵,以此在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擴寬學生眼界。
其二,教學形式多樣化,突出培養學生運用能力。課程考核中加入30%實踐成績,設置相應的競賽機制,將各大班分列出人數相等的小組,以小組成績決定個人成績,開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講課比賽、征文、詩歌朗誦、即興演講等活動,著重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及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