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20世紀中葉以來,生態危機日益嚴峻,本文正是基于此,對生態危機的成因進行分析,從而提出解決路徑,以期對當下的生態危機起到推動作用。
關鍵詞:生態危機,成因,解決路徑
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日趨緊張,尤其是近年來,全球自然災害的頻發,生態危機的嚴重加劇,使得人類的生活受到了巨大影響,人類對自我生存產生強烈的憂患,因此,分析和解決生態危機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生態危機的語義分析
所謂生態危機是指科學技術在當代的飛速發展為人類開辟了新的活動范圍,大大增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為人類創造了更加豐富的物質財富。但是,這種強大力量在運用不當和失去控制的情況下又會造成不良后果,引起一系列人和人的未來的極其復雜的問題,產生由高生產、高消費所引起的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的生態危機。[1]主要表現為壞境污染現象的屢禁不止、全球氣候變暖、公害事件層出不窮、臭氧層損耗日益嚴重、物種急劇消失、能源危機咄咄逼人、人類生活質量普遍下降等。
20世紀中葉以后,生態危機已不再是自然原因主導的,由于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頻繁,生態危機呈現出新的特征:首先,它具有整體性和全面性的特征。從地域空間看,生態危機不再是局部的生態問題,而具有全球性特征;從生態系統內部的構成要素來看,物種的多樣性受到來自危機的侵害取向于滅絕的地步。例如,在20世紀有近30種物種滅絕,有近9000種處于滅絕的危險。其次,它具有不可逆性的特征。生態系統是具有自我組織性的功能以及具有生態自凈能力。但是在當今的生態系統的破壞已遠遠超過了生態系統的承受界限,生態系統失衡就很難恢復到平衡狀態,因而這些消失的物種將再也不會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人類所能解決僅僅是局部問題,面對這些難以恢復的破壞人類無能為力。最后,它具有持續性和快捷性的特征。目前的生態危機已造成了物種世世代代的生態遺傳隱患,對物種的進化產生了重大的負面影響。由于多年來的生態危機沒有的得到有效的治理,當前的生態系統已經異常脆弱,在生產活動中稍有不慎將會引發生態災難一次性清算的危險。近幾年的雪災、地震、海嘯就是生態危機對于災難的提示。
二、生態危機的成因
全球生態危機問題主要包括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資源和能源問題、人口問題,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制度、科學技術、消費行為異化、國家觀念的出現上,但是我們都忽略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因素的主導又是誰?難道是憑空產生的嗎?
資本主義私有制制度是追求利益為目標,資本主義私有制是追求短期利益,置長遠利益而不顧,并且短暫性的經濟效益將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掩蓋了,資本家只會關注他的產品的賣出以及所得的利潤,至于賣出后的產品,利用過的環境會變成什么樣則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革命促使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直到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激光通訊、海洋開發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術的發展,對生態壞境已經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人類物質財富法增加,出于人的本性必不可少要追求享受、追求快樂,大量的奢侈品和大量產品被生產,而人們的消費觀念就是大量購物大量廢棄,大量浪費資源和能源。在加之,國家之間各自為政,發達國家轉嫁本國污染源給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犧牲壞境以求片面發展,生態在這樣的情況必將處于難以恢復的狀態,我們經過這樣的分析將會明白,以上這些的物質的主導者是人類,而為什么原始社會生態系統都沒有遭到這樣的極度破壞呢?正如盧梭所說的“土地的被分割變成生了一種新的權利——私有權,這種權利與根據自然法產生權利完全不同。”[2]產生生態危機的根源就是私有制的出現,因為私有制的出現,使人類出現不平等,人類只會關注于自身的利益,因為“財富是與人的幸福直接攸關的,最容易使人感受到的,是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的。”[3]因而產生了所謂人類中心論,這種極端的將人和自然對立的理論,將人置于人與自然的絕對主宰,忽視了人的存在和發展以自然為前提,導致了人類更加對于自然的漠視,認為人類自己是萬能的。當地球出現生態危機時,正如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地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4]因而人類開始反思自己和自然的關系,我們要慎重處理自然和人的關系。
三、生態危機的解決路徑
在重新我們與自然的關系之后,解決好生態危機是關乎人類的命運,更關乎人類能否能夠在地球中永久生存,本文將從以下方面提出解決生態危機的路徑。
從個人角度上,我們要杜絕無效、負效和非理性的消費,要理性消費、文明消費、節約型消費,消費對象要科學,綠色消費。杜絕異化消費中奢侈消費,我國現在已經是奢侈消費的主要群體,為此每年就有許多物種消失,因而我們提倡在中國杜絕該類消費,也能減少過多垃圾的產生,減少空氣和土壤污染。尤其是要認清我們只是一群生存在地球上的一種生物,自然是我們生存的前提和保障,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因為恩格斯說:“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絕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5]
從國家的角度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合作共同來治理生態危機,保護壞境,地球是我們全人類的,發達國家可以自己發達的技術區解決生態危機,而發展中國要吸取發達國家的教訓,不能先污染后治理。政府之間要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控制生態危機的市場向度和資本邏輯向度,化解公害,制定出危機長效機制與國家可持續發展相統一的全球戰略。同時可以發揮聯合國的作用,對于破壞生態危機的國家予以處理,將公平、正義、和諧的價值取向在全球樹立起來。國家也要重視對國民環保意識的培養,從小抓起,進行環保教育,只有自小樹立地球與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環境才能慢慢變好。而這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極為重要的,因為中國目前生態面臨著極大的問題,甚至是生存威脅,因而我們更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
希望在不久將來能夠做到胡錦濤主席所說“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6]
參考文獻:
1、付立荃:《“生態危機”的憂與患》,載《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2年第12卷第1期。
2、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商務印刷館2007版,第96頁。
3、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商務印刷館2007版,第116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5版。
5、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71版。
6、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載《人民日報》,2004年4月5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