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紅色文化旅游”熱潮的興起,中國近代戰場遺址作為革命舊址的一部分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這過程中,戰場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工作面臨著諸多問題。通過文化景觀遺產認定的理論對戰場遺址進行再認識,通過對文化景觀要素構成的識別,從物質和價值合一的保護理念出發對戰場遺址的保護利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文化景觀 戰場遺址 保護利用
1.目前我國戰場遺址保護利用概況
近現代的中國經歷了眾多場戰爭并遺留下大量的戰場遺址和文物。我國戰場遺址保護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由國家文物部門進行管理。由于文物保護的局限性,保護主要為相對孤立的不可移動文物本體。[1]
從目前總共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來看,保護最多的屬于近現代戰場遺址。保護對象集中在軍事建筑和軍事工程上,少量對戰場整體進行保護。保護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遺址物質遺存較少、戰場背景信息不全、現場調查方法缺失、遺產價值認識不足、缺乏多專業技術支撐。近些年來,隨著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提升,戰場遺址的完整性受到更多的關注。
2.文化景觀視角下的戰場遺址保護的再認識
文化景觀,緣起于16世紀歐洲風景畫,20世紀初期作為專業術語引入地理學界。文化景觀遺產,是區別于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特殊遺產類型,兼顧“有形”與“無形”的特征,重點在于協調人地關系、整合自然與文化、關聯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2]
2.1 基本概念的再認識
從文化景觀角度來看,戰場遺址是戰爭中交戰雙方為達到戰爭目的,通過利用和改造原生自然環境而形成的景觀,反映戰爭時期戰場的自然和人文關系,兼具文化性和景觀性雙重內涵。
2.2 要素構成的再認識
文化景觀的構成要素可以分為“有形”和“無形”兩大類型[3]。
1)有形物質遺存
有形物質遺存具體分為四種:自然特征、人文特征、軍事地形特征、考古學特征。自然特征主要通過地形來影響戰斗的進行方式,也是戰場上最不易改變的特征。人文特征是戰場遺址文化景觀中的人造元素,其反映了在自然特征影響下的生活方式。軍事地形特征是包括防御工事、壕溝、戰壕等為戰爭準備的軍事工程。其蘊含的軍事信息對戰斗具體細節研究有重要作用。考古學特征是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子彈、彈殼、道路、建筑、防御工事、人類遺骸、墳墓等遺存,既可以驗證史料的真實性也可彌補史料的缺失。
2)無形文化內涵
無形文化內涵是戰場遺址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包括交戰爭歷史、歷史人物、軍事思想、軍隊編制、戰爭文學、藝術、風俗、禮儀、節慶等非物質文化。比如:戰場遺址傳達的革命精神、防御工事中涉及的工程技術、軍事戰術、描繪戰爭歷史的歌曲、繪畫、口頭傳說等。這些無形的文化內涵就是戰場遺址的靈魂,強化了戰場紀念氣氛和教育意義,豐富戰場遺址的體驗感受。
2.3 價值內涵的再認識
戰場遺址文化景觀是物質和精神共融的有機整體,其物質系統價值系統二者緊密相連,主要價值分為歷史、科學、社會、藝術、文化價值五個方面:
1)歷史價值
戰場遺址記錄了戰爭發生的那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遷,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同時也見證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及相關聯歷史人物的社會活動。
2)科學價值
主要以軍事為主的相關學科中,戰場遺址中蘊含的軍事信息幫助我們了解當時社會的科技水平,尤其是戰場遺存、戰場環境、軍事城防相關設施及其軍事活動方式,對于軍事學研究有較大參考價值。
3)社會價值
戰場遺址的社會價值分為紀念價值、教育價值、經濟價值三個方面。紀念價值方面,戰場遺址是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情懷的精神載體。教育價值方面,戰場遺址描繪了軍事沖突的場景,通過文化景觀的方式將集體記憶傳達出來,使其成為社會記憶中的重要部分。經濟價值方面,遺產旅游業成為遺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4)藝術價值
戰場遺址的藝術價值可分為物質遺存和非物質遺存兩個方面。物質遺存方面主要體現在遺存本體經過精心設計后所呈現的藝術價值或在戰后經過修復和時間推移產生的藝術價值。非物質遺存方面主要體現在戰爭時期產生的相關文藝作品,例如:戰爭歌曲、戰爭文學、戰爭繪畫、革命口號等。
5)文化價值
戰場遺址是戰爭中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產生的物質遺存,反映了戰爭中軍事決策者對環境的認知,也與當地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文化行為等有密切聯系。比如,戰場中的鄉村、城鎮等聚落空間是地方特色的體現。
3.文化景觀角度下戰場遺址利用的再認識
3.1 利用的目的和原則
傳承戰場遺址的遺產價值是利用的主要目標,通過發展旅游業是展示戰場遺址價值的最常規手段。戰爭遺產旅游不僅提高公眾對戰爭的認識和理解實現價值的傳承,而且通過旅游收入補充戰場保護資金,促進戰場保護的可持續。
利用原則方面,在保持戰場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前提下,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展示利用,保證遺址穩定的保存狀態。旅游活動應避免與戰場無關的休閑娛樂活動,保證戰場的紀念氛圍。
3.2 利用的方法和措施
在我國遺址展示方法分為原址展示和遷移展示。展示形式也分為露天展示、覆蓋展示、示意展示等多種形式。對于戰場遺址而言,大量的戰爭物質遺存和環境背景信息決定了展示方法必須為原址展示,同時需要盡可能的還原戰場的歷史狀態,增強紀念氛圍。
有形物質遺存的展示分為四種,分別為原貌展示、修復展示、聯想展示、陳列展示。無形文化內涵的展示往往和有形的物質遺存相聯系。展示的方法有貫穿戰場的歷史解說系統,包括標識標牌、媒體和手機應用、文學作品、電影、音樂等。除此之外,戰場主題的節慶活動和禮儀同樣能起到展示作用。除了有形和無形的戰場要素展示,幾乎有條件的戰場遺址都會設立專門的紀念場所,往往以紀念建筑為主。
4.結語
文化景觀作為一種文化實踐行為,通過文化背后的歷史、宗教、審美、倫理等特征體現在景觀上。戰場遺址作為文化景觀的一個類型,也充分體現了文化景觀的內涵。從文化景觀的角度來看,通過尋找突出普遍的價值作為突破口,擺脫低效的資源統計式的保護模式,實施因地制宜的規劃與管理,為我國戰場遺址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提供了新標準。
參考文獻
[1] 李曉黎,韓鋒.文化景觀之理論與價值轉向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風景
園林,2015,08:44-49.
[2] 雷頤.戰爭遺產與價值共識[J].金融博覽,2015,09:18-20.
[3] 吳奕霖.我國近現代戰爭文化遺產認定研究[D].導師:郭璇;魏青.重慶大學,2017.
推薦閱讀:景觀互動性在城市口袋公園中的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