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循環經濟模式作為全新的經濟發展形態,關系到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F階段在生態農業建設領域當中,廣泛地運用循環經濟模式能拓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從循環經濟模式概述入手,探究了生態農業建設中的循環經濟模式構建路徑,并提出了完善社會化服務和農業保障體系、強化農業高新技術研發、增加建設資金支持、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多方面的策略。
關鍵詞 生態農業建設;循環經濟模式;技術研發;資金支持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社會各界開始更加關注生態農業建設。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階段,農業生產水平相對滯后,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對農產品產量與質量的更高需求?;诖?,現代農業應當立足于各個地區的農業發展特點,利用生態學原理,貫徹循環經濟理論,借助現代化農業發展技術,科學化地利用土地資源、水資源等,以更加積極地實踐進行生態農業推廣,為農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1 循環經濟模式概述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存在較大的差異。傳統經濟模式主要是高強度地開采利用地球物質資源進行加工與消費,促進經濟的增值。這種發展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大多是一次性使用資源,浪費資源的現象嚴重,會引起資源短缺的問題,還會產生許多廢棄物、污染排放等,影響環境質量,危害生態環境[1]。而循環經濟模式根據自身的生態特性進行生產,強調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屬于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經濟,在整個生產、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較少,基本上能達到零排放的目標,進而確保環境與生產共同發展。構建循環經濟模式,應創新循環經濟發展理念,關鍵是構建符合實際的生態工藝形態。當前,主要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發展的關鍵舉措包括:產品消費之后的資源回收、建立生態工業園、企業做好清潔生產活動等。循環經濟模式最核心的目標是節能減排,將農業生產各階段產生的副產品,投入到其他生產環節或工廠中作為原材料,實現廢棄物循環利用,達到農業生產的零污染排放目標,進而形成良性的社會循
環體系。
2 生態農業建設中的循環經濟模式構建路徑
2.1 多種生物共生互利
生態農業強調建立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具有生產率高、穩定持續、綜合性、有機性和效益性的特點。生態農業以生態經濟學發展原理為核心,在農業生態系統當中,利用不同生物種類的優化組合、互利共生,真正起到增產、增收和創設良好生態環境的作用。當前我國生態農業建設中的實用技術有沼氣利用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細綠萍養殖及綜合利用技術、稻田養殖技術、食用菌栽培技術及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等。生態農業在經濟上必須是可行的,有助于建設農村景觀,生產出需要的產品,使農業生態體系變得更穩固。以河南省濮陽市范縣稻田養蝦為例,稻田在經過施肥曬田、消毒等管理工序之后,放水、插秧、放蝦,在收稻的時節,將蝦撈出上市[2]。這種稻蝦養殖模式,水稻能為蝦提供良好的環境,蝦也能發揮出除草、施肥的作用,大量的浮游生物能轉化為水產品,水稻、蝦實現了互利共生。實踐表明,稻田養蝦是一種內涵擴大再生產,是對國土資源的再利用,一般可增加水稻產量10%左右。同時還可以為社會增加水產品供應,豐富人們的“菜籃子”,同時還能提高土壤的肥力,促進生態環境的優化,提升農民綜合收益。
2.2 多層次資源循環應用
開展多層次的循環再利用生態農業工程,能推動林業、漁業、工業的協調穩定發展,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能發揮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生態環境的效用。例如,利用落葉、瓜果等養殖蚯蚓,將蚯蚓作為雞、鴨、魚的飼料,以雞、鴨、魚的糞便作為肥料還田,實現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的增收增產目標。又如,利用秸稈飼養牛羊,牛羊糞污和生活污水經過沼氣池處理,生產出層次較高的生物產品,沼氣發酵殘留物堪稱“肥中之王”,是世界上作物營養最全、最均衡、生產無公害綠色、高檔有機食品最佳肥料,農業廢棄物在多層次的循環利用中,轉化為無害資源,提升了整體收益。此外,需要在無廢料的農業生產中,注意避免出現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的情況,保護農業生產環境[3]。以濮陽市光弘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態產業園項目為例,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投資超過140萬元,占用土地約10 hm2,建設智能溫室、連棟溫室,并完善PVC管道灌溉系統、排水系統等;購入了智能化打藥機、噴霧器、苗床等,育苗、管理、收獲等均實施工廠化管理,對每項生物質廢料進行再加工、再利用,做到了資源的多層次循環使用,基本實現了無廢料農業,創造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2.3 基于加工養殖業的庭院農業生態
主要有立體化養殖模式,以食物鏈為基礎,建立農作物—畜禽—沼氣—魚的循環生態鏈。如濮陽市成昆農業養殖加工基地充分地利用農業生態工程技術,創造出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實踐過程進行分析,養殖場借助氧氣池,將畜牧養殖場、水稻田等連接在一起,發酵之后的家禽糞便可以生產生豬飼料,沼氣可作為生活燃料,以家禽糞便為原料的沼液進入稻田養魚,也可以作為農業生產用肥,構建起科學化的自然經濟發展體系。廣泛運用的還有堆肥法,采用農作物—畜禽—覆膜堆肥—活性肥還田模式。例如內黃縣威特有機肥廠,收集附近牛羊豬雞等養殖廠動物糞便,堆肥時加入微生物制劑,覆膜促使高溫發酵,生產出病蟲害少,微生物豐富的活性有機肥,這種肥料是附近鄉鎮蔬菜基地用肥首選,供不應求。
3 循環經濟模式下建設生態農業的建議
3.1 完善社會化服務和農業保障體系
農產品的生產和供給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因此推進可循環的生態農業建設,實現我國農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應構建完善的環境管理、鼓勵保障等機制體系,落實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在對國外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分析了解到,在發展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的階段,均需要以完善保障體系作為核心。因此,我國相關部門需要加快制度建設,逐步完善農業法律法規、基本政策,同時適當提升農業財政支持力度,引導搭建循環式農業發展平臺,做好對農業環境的管理工作,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度,為發展生態農業提供良好的條件。
推薦閱讀:綠色生態類論文發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