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殘疾人、老年人是人類社會中一個特殊而困難的群體,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建設一個能使他們行動自由、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無障礙環境是十分必要的。筆者對南京市無障礙建設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提出了建設合理規范無障礙環境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無障礙環境 現狀調查 思考
一、引言
無障礙環境是指保障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需要群體在生產和生活以及社會活動中能夠像一般人那樣順利實現交通安全、信息交流等各種公共服務設施的一個基本保障和條件。它是適應人道主義的呼喚,旨在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環境,為廣大殘疾人提供方便、安全、平等活動空間的一種全新理念。1989年4月我國第一部保障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建筑設計法規《方便殘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出臺。199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對無障礙建設作了規定:“國家和社會逐步實行方便殘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設計規范,采取無障礙措施”。1994年南京市政府審議通過了《南京市無障礙設施建設管理辦法》,幾年來《辦法》的實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達到了方便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目標;南京市在影視作品,電視手語,盲人有聲讀物等使得聽力言語殘疾和視力殘疾者能夠無障礙地獲得信息,與健全人共享社會物質和文化的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無障礙環境的現狀:
南京市現在總人口為800萬,現有殘疾人近30萬,占人口總數的3.75%。無障礙環境的建設,標志著一個城市現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體現了人權與平等和以人為本的現代理念。南京市已建成盲道1000多公里,市區新建道路中人行道的緣石坡道設置率達100%,市區道路擴建或改建90條,道路坡道總計7860處、市區主干道盲道59條、過街音響信號裝置742處、 殘疾人專用電話亭1350個、殘疾人電梯約百部、無障礙標志牌1480塊、無障礙公廁等合理分布在各城區,南京市無障礙道路長度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人民日報》頭版報道了我市無障礙設施建設的成就,江蘇衛視就無障礙設施進行專題采訪。無障礙設施的建設,體現了現代社會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南京市的城市形象。
2005年南京等12個城市獲得“全國無障礙設施建設示范城市”稱號。南京是江蘇省經濟、文化發展的龍頭,國際交流頻繁,逐步向國際化城市的模式邁進,2014年青奧會在寧召開,屆時吸引著數以萬計的國內外體育愛好者(其中一部分是殘疾人),因此南京市的無障礙環境建設,理應代表我省乃至我國的最高水平。2010年3、4、5月份筆者對南京市40處公共設施、二十條主干道及玄武湖公園、紅山動物園、新街口、湖南路等場所以及火車站、祿口國際機場、新街口地鐵站、河西新城區的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等的無障礙建設情況作了調查,這幾年來南京無障礙建設已有了很大進步,但是距殘疾人的實際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
從調查結果來看,最為普及的無障礙設施是坡道。坡道設計有三種情況:一是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交叉處的道口緣石坡道,在筆者調查的二十條主干道上,中央路、中山北路、中山南路、中山東路、江東路、湖南路等都有道口緣石坡道;二是大型商場、寫字樓等公共設施人口處的坡道,此次所調查的40處公共設施中,只有新街口百貨商場、金鷹國際購物中心、中央商場、金陵飯店、中央門長途汽車站、地鐵站等建筑有較為規范的入室坡道;三是調查過街天橋與地下通道的坡道,過街天橋及地下通道沒有達到《規范》所定的1:12標準設計或沒有設計坡道。
南京市現有的1000多公里盲道及盲道線路分布,還不足以構成一個完整的盲道體系,經常出現盲道時斷時續的尷尬局面。在二十條主干道上都有盲道,但有的地方不規范,那些原本為盲人提供便利的盲道,其本職功能正在被這樣那樣的因素削弱,部分盲道可以說是形同虛設。老城區的改建也導致了部分盲道暫時性的功能癱瘓。筆者在新街口、湖南路上看到,馬路兩旁的盲道上密密麻麻的擺放著自行車、摩托車,而原有的標志性黃線也早已磨損不清了,盲道的功能基本廢除。盲道建完后如何管理使用,為殘疾人提供到位的服務,這是有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調查中發現,殘疾人“綠色通道”上還存在著更多的障礙:電視節目中有的缺少字幕或手語,令許多聾人只好“觀其像,猜其意”;在很多大型書店里,盲文圖書卻難覓蹤影。只有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樹立起助殘意識,才能真正使殘疾人沐浴在愛的陽光中。
筆者在南京市建委了解到,隨著近年《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規程》的出臺,城市新建項目必須無條件地配備無障礙設施;已建項目也需逐年排出重點單位,進行無障礙“補課”,無障礙建筑不僅給殘疾人的生活與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給老年人、幼兒以及全社會成員帶來了使用上的方便,“無障礙”概念正在光大和延伸。
三、建設無障礙環境的思考
無障礙環境是一個既可通行無阻而又易于接近的理想環境,南京市的無障礙環境初步形成了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的無障礙道路系統,減少了殘疾人、老年人出行困難的問題。因城市建設或重大社會公益活動,確實需要臨時占用無障礙設施的,征得有關單位同意,并設置警示標志或信號設施,臨時占用期滿,占用單位應及時恢復原狀,通過調查筆者對南京市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有幾點思考。
1.建立無障礙環境必須爭取市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無障礙環境建設應納入政府的職責,進入政府議事日程,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無障礙設施建設負起領導和監督責任,才能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無障礙環境建設是為了方便殘疾人和老年人、服務全社會的事業,是功及社會、利及百年的大事,因此政府的重視是執行、貫徹《規范》的關鍵。
2.加強城市規劃、工程設計的審批、驗收的監督力度
南京正處在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時期,在建、待建工程中加入無障礙元素不但投資少,主要是收益大。如何確保《規范》的實施,不出現日后改造現象,關鍵是工程建設全過的審查制度,特別是要把好驗收關。對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公共建筑,注意無障礙建設的系統性和規范性,對發現的問題,可根據職責分工向各部門反映,以便職能部門及時進行調查處理,無障礙環境的建設必須通過“技術立法”才能有效規范工程的設計、施工及驗收,才能使無障礙環境建設保質保量。
3.無障礙設施的維護和管理亟待改進
當前,無障礙設施損壞比較嚴重,如新建的坡道被挖,新建的盲道被車輛壓壞,電話停、過街音響信號裝置人為破壞,常常無人問津。因此,南京應成立專門的機構對無障礙設施進行維護,劃區、劃片包干到人,也可以招募志愿者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另外占道現象比較普遍,有的盲道成為停車場地,甚至被破壞;有的已建無障礙設施被攤位侵占。加強無障礙設施管理是當務之急,在行政執法的同時,加強對“無障礙”的宣傳,使社會了解“無障礙”,理解殘疾人,才能自覺愛護無障礙設施。
4.無障礙設計要規范
目前,南京市相繼出臺了《南京市人民政府令》和《南京市無障礙設施建設規劃》,使無障礙設施建設事業有法可依,有規可循。無障礙設計不僅僅是修建一個入口坡道的簡單概念,關鍵是做到系統化、體系化。應加強專用產品的研發,抓好室內外盲道、專用衛生設備、安全扶桿、音響信號和標志等的定型生產,促進無障礙設計的推廣與應用。同時在升降式電梯中添加盲文按鈕和樓層語音提示,在醫院、商場等公共場合添加多媒體視頻方便聽力殘疾、視力殘疾者接受信息,使得這些大眾傳媒更好地為特殊需要者服務。
5.人行橫道應當設置盲道及過街音響裝置
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上應當設置盲道,這樣盲人根據盲道提供的信息更有效通過路口,雖然南京市部分路段有過街音響裝置,但盲人過街仍然較困難。南京市新城區主干道江東路路幅寬達80米,雖然安全島上有盲道,但無過街音響裝置,盲人很難找到安全島,人行橫道設盲道及過街音響裝置非常重要。當然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遇盲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減速讓行。另外多一點地下通道,車站應設有盲文站牌,讓盲人出行更有信心。
6.在普通學校及特殊學校增加無障礙環境的學習內容,提高全社會無障礙環境的意識。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相對較多,在校學生有幾個億,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應在學校課程中增加無障礙設施的學習內容,使同學們了解無障礙環境,增強為殘疾人、老年人服務觀念。在學生中建立志愿者工作組進行宣傳,使更多的人了解無障礙設施及使用的方法,從而能有效提高全社會無障礙環境的意識。同時應增設專門的培訓基地加強城建管理、施工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管理及設計水平,技術人員應持有“無障礙”設施建設資格證,確保施工質量。我們應在全社會中營造無障礙環境,為殘疾人服務。
總之,無障礙環境建設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需要政府部門的重視和協調組織,需要專業人員的知識技術和不懈努力,盡管我國的無障礙環境建設起步較晚,人們在此方面的觀念還比較淡薄,但是在回歸社會主流和老齡化社會的沖擊下,政府相關部門應將其作為為民辦實事和關心困難群體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展望未來的無障礙環境,將是一個人人享有平等權利,充滿團結、友愛、互助的人性化空間。
參考文獻
【1】朱慧 ,黃志剛 北京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的現狀與發展〔J〕觀察思考 ,2006(4)
【2】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網站:http :/ / www. cdpf . org. cn
【3】劉虹.關愛弱勢群體,構筑無障礙城市[J ] .北京規劃建設,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