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循環經濟的內涵:環境與經濟的融合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環境科學時間:瀏覽:

  摘要:自從90年代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發達國家已在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循環經濟的外部形態表現為自然資源利用的閉環過程,其內涵則為環境與經濟的融合。

  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經歷了三個階段:依賴自然階段、征服改造自然階段和善待自然階段。在人類社會早期,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人群在生產中軟弱乏力,人類面對自然表現出一種恐懼和依賴的狀況。當人類歷史進入16世紀,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和生產力發展,人類開始大規模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盡管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生產力不斷發展,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能源短缺等一系列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地困擾著人類。面對嚴酷的現實,人類不得不進行了深刻的反省:人類必須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維持和發展人類所創造的文明。就與環境的關系而言,人類社會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代表了三個不同的層次:不顧環境的經濟發展階段、生產過程的末端治理階段,實施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階段。

  1、 不顧環境的經濟發展階段

  自工業化初期直至20世紀中葉,經濟發展模式是一種不顧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人類從自然中獲取資源,又不加任何處理地向環境排放廢棄物,是一個“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經濟過程。此階段,單純地追求經濟利益是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驅動力。在自然資源的利用方面則以產品為中心決定取舍,對資源采取掠奪性開發。這個階段的GDP善于制造假象,掩蓋事物發展的本來狀態。GDP僅僅衡量經濟過程中通過交易的產品與服務之總和,它假定任何的貨幣交易都“增加”社會福利,但在交易過程中到底增加社會財富還是減少社會財富,它不能加以辨識。從環境角度看,GDP有個怪現象,就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自然資源消耗得越多,其GDP增長也就越快,GDP也不反映環境的緩沖能力下降、自凈能力下降和環境逆能力下降,反而是將環境污染算成對經濟的貢獻。因此,這個階段的GDP中包括有損害發展的“虐數”部分,從而造成了它對發展的不真實表達。應該說,這個階段兩GDP身上蒙有灰色的陰影,單純為了追求GDP的增長,而以環境犧牲為代價的做法致使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日益嚴重,并成為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2、 生產過程的末端治理階段

  工業化大生產不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世界物質財富,壯大工業化國家力量,也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消耗著全球有限的自然資源,產生了大量危害自然環境的污染物。隨著工業的發展、規模的擴大和密集程度的提高,生產過程排出的大量污染物已超出了自然所能容納的能力,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人類開始注意環境問題,但其具體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強調在生產過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結果,治理的技術難度大,不但治理成本高,而且生態惡化難以遏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都很難達到預期目標。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在于“成本外溢”的外部不經濟性。“成本外溢”的外部不經濟性是指個人(包括自然與法人)經濟活動對他人造成的負面影響而又未將這些負面影響計入市場交易的成本與價格之中,污染嚴重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污染物會給其他生產者和消費者造成不利影響,但排放者沒有對這些不利影響承擔任何責任。為解決外部性問題,使外部問題內部化,政府開始制約污染物達標排放制度和排污收費制度,以確保私人成本等于社會成本。預防制定的實施雖然有助于消除外部不經濟性,在實際操作中,都帶來了一個尷尬局面:由于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所以污染企業僅僅**達標排放,不愿再增加投資進一步提高污染控制水平。這使我國的污染預防呈現出“少排放”的末端治理而非“少產生”的源頭控制。企業增加成本帶來的環境效益與能轉移給社會,不能轉化為企業個人收益。作為“經濟人”的企業是不會讓“收益外溢”的外部經濟性問題出現。這就是單靠末端治理不能解決環境污染的原因。

  3、 循環經濟內涵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這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確良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構造成一個“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上述模式是循環經濟的原始外部形態。隨著循環經濟的深入發展,環境與經濟的高度融合成為循環經濟的內涵,環境因素融入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綠色營銷—綠色消費”構成的循環經濟內涵的外部表現形式。生態設計注重金融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在生產資本中的構成權重。改變了“自然環境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因素”的看法,開始把自然環境作為資本設計生產資本之中。上述形式中所述的清潔生產不單指一個企業的生產,而代表了生產層面上貫徹清潔生產理念并付之以行動。綠色消費對循環經濟發展可起推動作用。如節約用水、一水多用、使用節水龍頭;隨手關燈、使用節能燈;選擇公共交通,以自行車族為榮;選購綠色食品,自備購物袋,少用一次性用品等等,上述所列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無不內涵著保護環境意識。這種意識作為住處可通過綠色營銷這一環節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反饋。綠色營銷成為市場轉向的指揮棒,面對可持續發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無論是世界組織、各國政府,還是盈利組織,甚至每個公民都在探索與環境相適應的發展模式和消費模式。人們已經認識到營銷出路在于可持續營銷,而可持續營銷的重要內涵則是環境營銷。

  4、 經濟與環境融合的理論基礎

  系統的有序性是系統內諸要素的協同作用所形成的,協同作用是任何一個復雜系統都具有的一種自組織能力,也是形成系統有序結構的內部作用加協同導致有序,這在人類社會的各類系統中普遍存在。系統的協同作用不是一兩次就能完成,是不斷在運動中在新的層次上進行新的協同作用。

  當代科學技術發展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之間互相影響、滲透、聯系愈來愈緊密,綜合性學科、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自然科學社會化與社會科學自然化的發展趨勢,把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科技等構成一個錯綜復雜、聯系密切的大系統,對人類的知識結構、思維方法產生了更大影響,使人類認識世界的觀念理論、方法、手段都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協同是“環境與經濟融合觀”的理論基礎。在經濟快速發展進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通過考慮環境污染損失、自然資源稀缺性及環境保護支出,構建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是實現“環境與經濟融合”的根本保證。

  5、 經濟與環境融合的典型案例

  眾所周知,CFC為破壞臭氧層物質。90年代初,我國冰箱生產基本保持在40萬臺左右,1993年因受“蒙特利系議定書”影響,各國開始限制有CFC產品進口,中國冰箱出口下降20萬臺。由于中國冰箱待業有識之士早在1990年開始研究無氟冰箱,再加以蒙特利系多邊基金的支持,1994年中國冰箱出口達到40萬臺,1997年出口達到130萬臺,2000年出口達到180萬臺,而且成為世界系冰箱生產大國,中國用了幾年時間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了綠色冰箱的發展,加大了出口力度。中國的這種行動不僅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保護臭氧層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冰箱產業的發展進程說明,對產業的結構升級有條件的產業必須予以培育,促成其轉化。環境因素不能看成是制約因素,在一定程序上應看成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因素。從世界范圍來看,正是環境因素不斷提高,推動了科技進步,加速了產業結構的調整。

  德國的《包裝廢物管理條例》頒布以后,從1991到1995年,制造商們為了養活處理包裝廢物所付的費用,紛紛將包裝減少到最低限度,全國包裝廢物的總產生量減少了12%,1991年,德國成立了進行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的DSD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在1997年的包裝廢物回收率為89%,循環利用率高達86%,相當于從每一個德國公民手中回收廢物73.7公斤。循環經濟使德國在GDP增長兩倍的情況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近75%。

  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說明了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既不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也不是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的生態平衡模式,而是強調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和相互協調的生態型經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段寧 《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北京清潔生產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001年9月

  2、王蓉《污染預防的內在動因及制度創新的經濟分析》北京環境保護 2003(2)15-17

  3、馮之?!堆h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深刻革命》北京循環經濟 2005(13-14)16-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州市| 曲阜市| 舒城县| 报价| 灵武市| 来凤县| 台中市| 社会| 鱼台县| 三明市| 三亚市| 普兰县| 佛冈县| 德保县| 齐齐哈尔市| 武山县| 石河子市| 迭部县| 秭归县| 乌鲁木齐县| 项城市| 颍上县| 个旧市| 磐石市| 日照市| 库尔勒市| 股票| 准格尔旗| 萍乡市| 大冶市| 辽源市| 贡觉县| 东源县| 凤山县| 舟山市| 中卫市| 微山县| 广汉市| 汶上县| 梁平县| 安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