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人工曝氣技術治理涴市鎮溝渠的可行性分析涴市鎮渠道水主要受排放和排放的影響,絕大部分是有機污染,且N、P、K營養元素含量較高,水生藻類大量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造成水體發黑發臭。等物質,還能激發好養菌活性,分解水中的有機物。從技術上講,作為將污水處理中曝氣池與氧化溝結合的工藝,河道人工曝氣技術可以很好運用到涴市鎮污水渠道水治理中。本文選自:《寧夏工程技術》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寧夏工程技術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寧夏工程技術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寧夏工程技術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結合松滋市環保局對涴市鎮同興村2號灌溉支渠治理前所做的水質監測,其余溝渠污染情況與此基本類似,根據國內以往利用人工曝氣技術處理污染河流實例,可知僅需要10臺11.025kW曝氣設備按批次對34條溝渠進行曝氣復氧,一共5個批次,每批次曝氣1個月,曝氣設備每日運行15h。每批次結束后,將曝氣設備轉移到另外幾條溝渠中曝氣。如此計算下來,只需半年的時間可對全鎮34條河流分別曝氣復氧1個月。方案所用曝氣設備在目前市場上的價格約為2萬元?臺-1,一共10臺設備,加上安裝費、電費及其他步驟所需人工費,34條河流全部治理總耗費為10×20000+5×5000+11×15×0.5×10×150+17000=365750元。從經濟上講,將人工曝氣技術運用到涴市鎮溝渠治理中是完全合理的。
關鍵詞:溝渠管理,環保措施,環境制度
(1)目前涴市鎮治理溝渠的3種模式不僅花費巨大,如清淤-沖洗-硬化模式耗資千萬以上,而且效果不佳,污染易反復。因為清除底泥過程中會帶走大量的土著微生物,從而破壞水生系統,并有可能產生其他的生態風險。(2)河道人工曝氣技術相對節省許多,甚至不到3種模式中最省的1/4;其治理效果卻要好許多,因為它使溝渠中有機污染物得以充分氧化分解。(3)在當前河流及溝渠污染治理中,應謹慎采取以清淤為基礎的處理方式,而是更多地考慮采用已經比較成熟的河流人工曝氣技術。(4)無論是以清淤為基礎的治理方式還是人工曝氣技術,都只能讓溝渠的當前污染得到治理,要想長期保持農村溝渠的整潔干凈還需要健全農村垃圾收儲體制,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提高村民環保意識。
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溝渠污染問題,涴市鎮各個村都采取了一些措施,總結起來分為清淤模式、清淤-沖洗模式及清淤-沖洗-硬化模式。清淤模式清淤模式過程及效果清淤模式是涴市鎮在治理溝渠污染中使用的一種最為簡單和保守的方式,主要是針對淤泥過多污染不太嚴重的河流,用大型挖掘將已被污染的溝渠中的污泥、垃圾、樹枝雜物等從溝渠中清理出來,清出物堆放在河流旁邊的空地上。從成效上來看,實行這種模式后,溝渠中的水在一段時間內會逐漸恢復清澈,異味減輕并且曾經一度放棄該水源為飲用水來源的村民又重新喝上了變得較為清澈的水,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經歷了秋冬季枯水期以后,到來年的時候溝渠中的水又變得渾濁起來,而且還伴有臭味,水花生再次瘋長,能覆蓋50%~60%的水面,渠邊的村民不得不又一次放棄使用渠中的水。
大概一年半以后,整個渠道的污染從表面上看又恢復到治理前的情況。如紅花村1號支渠2009年4月進行清淤治理,水質一度改善,但2010年9月下旬即開始出現黑臭現象。對清淤模式的分析溝渠有一定的自凈作用,當其接納污物后,在自然沉降、有機物降解、稀釋作用、復氧作用(溶解氧濃度的恢復)、日照等諸多作用的聯合影響下使水中的BOD、DO恢復到原來的水平。由上面對污染源的分析可知,涴市鎮境內的溝渠污染主要為有機物污染,故水體自凈以生物降解為主。溝渠底泥以硝化污泥為主,成分主要為揮發性固體、油脂、蛋白質,纖維素及氮(以N計)、磷(以P2O5計)、鉀(以K2O計),同時還有病原體和各種微生物體。
清淤只是改變了淤泥的位置而已,并沒有改變其物質組成。雖然暫時減輕了水體的自凈壓力,但這些淤泥是不穩定的,其中不僅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和微生物,而且其適合微生物生存。將這種污泥投放到自然界,其中的有機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會繼續腐化分解[3],時間一長,分解產生的各種污物會伴隨雨水重新進入水體,造成二次污染。清淤模式主要是依靠挖掘機來操作的,若是將涴市鎮境內所有的51km支渠清淤一次大概需要的工作量為510臺(班),以目前市場價格3000元?臺-1(班)計算,約需要投入的資金為153萬元。
清淤-沖洗模式過程及效果涴市鎮的清淤-沖洗模式的第一步工作與清淤模式一樣,都是使用挖掘機將溝渠中的淤泥清理出來,而且淤泥并沒有運走,依然放在溝渠岸邊,只是在清淤完成后把渠道中原有的污水全部抽出,或澆灌農田,或排入干渠中稀釋,或直接排到空地上讓其下滲,然后從干渠中抽取相對干凈的水送到渠道中。由于渠道的水頭損失大,而沖洗過程需要較大的推流速度,所以這一過程需要用高壓力、大流量抽水機操作。如此反復幾次,使渠道中污物減少,進入清澈的新水。從成效上來看,清淤沖洗模式能使渠道在治理工程完工后立即恢復潔凈,并且保持較長時間,但是污泥腐化分解并遭到雨水沖刷的二次污染問題并沒有解決。如大興垸村1號支渠2010年4月進行清淤-沖洗治理,2011年秋季水量減少時黑臭現象嚴重。
沖洗工程中排出的水,處理不好,又會給其他地方帶來污染。對清淤-沖洗模式的分析清淤-沖洗模式出現第一個問題的原因與清淤模式相同。由于清淤-沖洗模式在清淤后,有一個對渠道的沖洗過程,在快速水流的作用下,渠道中的遺留雜物得到了相比于清淤模式更好地清理,而且以干凈水取代污染水,減輕了處理后溝渠的自凈壓力,使其快速恢復了干凈。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在沖洗過程中,抽出來的原水和沖洗水并沒有得到處理,僅是將其移位,其受到污染的性質沒有改變。排入干渠中,若干渠容納能力太小,會嚴重降低干渠水質。但因為污染貢獻小,該地污水中鮮含重金屬離子,主要成分為有機物和微生物,故進行農田澆灌可以起到改善土壤結構,提高產量的效果。若是有大片空地,利用滲濾法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清淤模式的基礎上,加上每條溝渠約0.2萬元元沖洗的費用,對涴市鎮總共34條支渠實行清淤-沖洗模式需投入153+0.2×34=159.8萬元。
清淤-沖洗-硬化模式清淤-沖洗-硬化模式過程及效果清淤-沖洗-硬化模式是在清淤-沖洗的基礎上對溝渠兩岸邊坡進行水泥硬化,溝底保持不變,形成標準的梯形斷面。從成效上來看,這種模式實施后使渠水立即恢復了清澈,同時也讓溝渠看起來更加整齊,但是筆者發現,時間一長,溝渠中仍然會像前2種模式一樣出現漂浮物增加、水的色度變大、發臭的現象。很快沿岸村民便放棄了使用渠中水作為飲用水來源。如同興村2號渠2010年5月進行清淤-沖洗-硬化治理,2010年9月該渠便嚴重水質惡化。
對清淤-沖洗-硬化模式的分析一方面,該模式能夠在一段時間內使封閉、固化渠邊坡上的雜物保持穩定,短時間內不會釋放到水體中,而且在保持渠道通暢方面有一定優勢。另一方面,河岸嚴重硬化之后,原始河岸表面被封閉,土壤與水體的關系割裂開來,隔絕了河道中的生物、微生物與大地的接觸,自然生存環境發生變化,河流的天然自凈能力因此下降[4]。若涴市鎮所有河流全部采用這種模式,計算成本:取河流凈深3m,支渠護岸傾角75°,則全鎮所有溝渠硬化總面積為3/sin75°×51000=1.581×105m2,當地水泥硬化價格為100元?m-2,得總硬化成本為1581萬元,加上清淤-沖洗模式花費,整個工程將耗費159.5+1581=1740.5萬元。
為此筆者根據國內外實例,結合涴市鎮實際情況提出用河道人工曝氣技術治理溝渠的方案。河道人工曝氣的理論基礎河道有機污染物的超標或水中氮、磷營養元素含量較多造成藻類異常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溶解氧不足,厭氧分解產生H2S、NH3、FeS等致黑致臭物質造成水體發黑發臭。向水中曝氣充氧,使其由缺氧轉變為富氧水體,在溶解氧的作用下,河水中的有機物往往被好氧菌所分解,H2S、FeS、NH3等物質被氧化成Fe(HO)3和NO3-等物質。而Fe(OH)3沉淀在水底沉積物表面形成一個較密實的保護層,該保護層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上層底泥的再懸浮,并減少底泥中污染物向上的擴散釋放,從而達到消除河水黑臭的目的,河水中的溶解氧水平恢復到3mg?L-1以上,就有可能恢復水體自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