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本文總結了我國技術貿易的發展階段,分析了“十三五”以來中國技術貿易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選取2017—2019年中國技術進口前十大行業的發明專利數據論證技術引進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同時選取技術引進前十大行業中8類制造業的出口交貨值及高技術產品出口數據,分析了技術引進對提升產品出口競爭力的作用。我國技術貿易具有廣闊發展前景,技術創新能力增強與產業升級將促進技術貿易量質齊升,“市場換技術”與“技術換技術”將擴大技術進口空間,開放合作創新將促進技術引進方式更趨多元化,科技全球化格局變化將促進技術市場來源多元化,“一帶一路”將成為技術出口的新興市場,并就進一步提升我國技術貿易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技術貿易 自主創新 服務貿易 技術引進
作者:王曉紅
技術貿易可以有效組合利用全球先進技術提高創新效率,降低自主研發成本和創新風險,是發展中國家實現技術創新和產業跨越發展的重要途徑,也始終貫穿在我國對外開放、自主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整個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以技術引進戰略為核心建立起完整的工業化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尤其是通過大規模技術引進及消化吸收,創新能力大幅躍升,并獲得了部分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顯著提升了產業競爭力和貿易競爭力,實現了從技術落后國家進入世界創新大國的歷史性跨越。技術貿易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擴大企業技術積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經濟新動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推進器和加速器。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技術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尤其是在核心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比較薄弱,實施技術貿易戰略仍然十分重要。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日新月異,開放創新合作已經成為全球技術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繼續發揮技術貿易對于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不斷提高技術引進質量和擴大技術出口規模,對于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產業升級和服務貿易發展,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我國技術貿易發展的主要階段
從我國技術貿易的實踐看,技術貿易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新中國以技術引進為主導的起步發展時期(1949—1978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在大規模引進成套技術設備的基礎上建立起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和技術體系。這一階段的技術引進經歷了“高潮—低潮—高潮”波瀾起伏的發展歷程。第一個高潮期是1949—195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西方國家的全方位封鎖,我國技術引進渠道主要來自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其中“一五”時期引進“156項工程”遍布工業部門特別是重工業①。1950—1959年期間我國共進口415項成套設備,其中304項來自蘇聯②,引進的成套設備主要集中于機電、電力、冶金和煤炭等領域。1960—1971年中蘇關系惡化之后技術引進進入低潮,1962—1966年我國僅與日、英、法、意、德及部分東歐國家簽訂技術引進合同80多項,用匯3億美元。引進的成套設備約占外匯額的90%,涉及石油、化工、冶金、礦山、電子、精密機械、紡織機械等。1966—1971年受“文革”影響我國基本停止了技術引進。1972—1978年技術引進迎來了新一輪高潮。我國開始主要從西方國家引進技術,1973年確定了26個大型項目約43億美元③,即“四三方案”引進計劃,技術引進范圍擴大到冶金、鋼鐵、煤炭、石油、化工、機械、水利、輕工等領域,其中化肥、化纖和烷基苯項目占全部投資額的63.84%。這一時期,世界先進技術、工藝、設備和先進管理理念、方法一起引入國內市場和產業體系,對我國建立自主完備的工業化體系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二)“以市場換技術”戰略為主導的大規模技術引進時期(1978—2000年)
改革開放改變了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技術引進路線和格局,為組合全球技術資源提供了廣闊天地。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形成的“以市場換技術”戰略④使我國技術引進進入一個由利用外資驅動的歷史新階段。通過大規模、多方式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創新要素,實現了制造業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并為形成國家自主創新體系奠定了基礎。此外,國內企業層面開展“技工貿”“貿工技”結合等戰略也取得了積極成效。這一階段的技術引進呈現以下主要特點。
一是技術引進規模快速擴大,且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這一時期的技術引進規模從1979年的24.85億美元增長至2000年的181.76億美元,擴大6.3倍。技術引進來源國主要集中于美日歐發達經濟體。早期以引進日本技術為主,1979年自日本的技術引進額約占60%。1990年日本“一股獨大”的局面被打破,排名前5位的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和意大利分別占引進額的25.33%、10.43%、8.1%、7.21%和4.82%,合計占55.89%,到2000年前5位來源地日本、美國、德國、瑞典和中國香港合計占65.64%。技術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最高年份1996年達105.6億美元,相當于1985年的3.3倍,其中設備是逆差的主要來源(圖1、表1)。
二是技術引進由以硬件設備為主,逐步向軟性化發展。這一時期我國主要依靠進口國外生產線和設備來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成套設備和關鍵設備占比基本保持在70%以上,最高年份1979年達97.65%,且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根據原國家計委相關單位對4302項主要成套設備和關鍵設備的技術引進合同分析,1979—1990年以技術為主的合同項目數占比由36.2%提高至43.1%,合同金額占比由1.5%提高至39.6%⑤。1995年之前的成套設備引進規模大大高于關鍵設備,到1999年關鍵設備引進額超過了成套設備,說明引進技術的資金效率提升,也反映出我國設備國產化水平提高對一般設備進口需求下降(表2)。此外,技術引進開始由“硬”向“軟”轉變,1979年技術許可、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占技術引進的比重僅為2.26%,到1999年兩項合計已經達到26.5%,加上技術轉讓三項合計占比高達45.18%①。
推薦閱讀:發表服務貿易論文的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