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傳統課程標準下的機械基礎分為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零件四類,但它們偏重理論且與機械基礎注重實踐以及高職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初衷不符。就新課程下的機械基礎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
作為高職機械類專業重要科目的機械基礎,以往的課程是分為四門來學習的。即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零件。這四門課程的理論性和抽象性過強,且涉及面廣,需要的學時多,其特點是偏重學術,卻對實際應用方面指導不夠,不能滿足高職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針對這一現狀,提出了新課程標準。
一、新課程標準與傳統教學標準的區別
1 學習方式上的區別
新課程標準與傳統教學標準相比,在教學方式上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它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像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得新知、分析解決問題、交流能力等。而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標準所欠缺的,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課改的要求。
2 教學手段上的區別
傳統課程標準以課堂教學為基礎,老師往往采取的是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手段。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則強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并掌握其規律。
3 主觀能動性的區別
新課程標準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強調探究式學習,要做到探究式學習,就要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學生為中心,這樣才能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而傳統課程標準以老師為中心,學生的學習是在老師的要求下被動接受的,因此就不可能記得牢,經常是到了下課,學的東西又還給了老師。
二、新課程標準下的機械基礎教學
1 傳統課程標準的弊病催生新課程標準下的機械基礎教學
由于傳統課程下的機械基礎耗時多,且學術性、理論性、抽象性過強,不適合高職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新的課程標準實施后,機械基礎成為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汽車運用技術、機電一體化、數控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等機電類專業的必修課,并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2 新課程下的機械基礎與傳統課程下的機械基礎比較
新課程下的機械基礎只針對有所關聯的專業進行開設,且在課程的設置上堅持改革、發展和創新,強調的是基礎過程的課程體系建設,強調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突出的是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先進性。并以操作性為重點。而傳統課程下的機械基礎的受眾不明確,老師也多照本宣科,學生也缺乏實踐的機會,使得本來很實用的學科變成了紙上談兵。
三、新課程下的機械基礎教學的切入點
1 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以前,機械基礎的課程設計之所以強調理論教學,是為了適應考試的需要,學得好是一張卷子,學得不好也是一張卷子。學生學習機械基礎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習質量可想而知。新課程讓機械基礎這個實踐性強且實用性佳的學科回歸了本位,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特別是動手能力的培養,繼而使得學生的理論知識也得到了鞏固。
2 擺脫對書本的依賴,以實踐教學為主
之前的機械基礎內容難、繁、偏、1日,老師教起來費神,學生聽起來頭疼。這還不說,由于師生都以書本為唯一的獲知來源,使得書上的一些理論缺乏現實參考,有的學生,老師已講得聲嘶力竭,他還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3 注重扮演角色性質的變化
如果把機械基礎比作是一部電影劇本,里面有很多臺詞,以往是老師作為演員,按劇本里的臺詞把要說的話給念白出來,學生只要當觀眾,進行附和就行了。但是新課程則要求將老師和學生的角色換過來,變為學生當演員,讓老師來當觀眾,同時還要對學生的演技進行評判。特別是在實驗課或是校外實踐時,更是要以學生為主角,以他們真正掌握所學知識為標準。
四、新課程下的機械基礎學時設置及目的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不妨將以往涉及面廣的理論知識進行模塊化分類,分為基礎知識、機械傳動、機械零部件三大模塊。對于基礎部分以理論講述為主,課時不宜過多。而其他部分則分為兩種情況,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則課時均分;以實踐為主的,適當增加實驗課。這樣一來,主題就得到了突出,老師實現了教學目的,學生達到了學習目的。
新課程下的機械基礎教學強調的是輕理論、重實踐,輕說教、重自學。因此,在教學方式和手段上要適應課改的要求,在教學內容上務實且要學會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將多媒體教學等形式引入課堂,并在實踐教學中逐步形成教學體系,這樣才能使得機械基礎教學不斷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邵敏,新課程與傳統課程利弊談[J],教學與實踐周報,2008(10).
梅塞提,高職機械基礎教學新法研究[M],高等職業技術出版社。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