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與企業合作,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全新理念,為教育行業發展帶來了一片春天。文章發表在《教育學術月刊雜志》上,是教育高級職稱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校企合作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培養國家事業繼承人的過程,因此教育培養的人才就必須適合社會之需,面向社會,面向市場。
當前,普通高校的傳統教育模式大多數是重理論而輕實踐甚至無實踐,培養的人才的很難適應當前社會的高速發展。著名教育學家呂型偉曾撰文對我國傳統教育進行了回顧與總結:教學內容死板,教學大綱多年不變;單純的知識教育,舊有經驗的復制,忽視實踐,沒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考試分數評高低;忽視人文教育,沒有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等。
一、引 言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要求學生走進企業就能直接進入一線的關鍵技術崗位熟練工作。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直接與一線多變和多樣的關鍵技術崗位結合起來。這是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這一特征決定了高職教育發展需要與企業緊密結合,走校企合作辦學之路。[2]
二、校企意義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院校與企業發展的共同之路、必由之路。通過校企合作要解決的問題,對職業院校而言,主要是解決辦學條件、育人模式、學生就業三大問題;對企業而言,主要是解決產品生產、培訓員工、智力支撐三大問題。職業院校生存的依托是企業和市場的需求,企業和市場是職業教育院校“產品”的接受者、檢驗者、使用者和直接受益者。
三、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1.訂單式。[3]“訂單式”培養模式,是由用人單位根據其對不同規格的人才需求情況,提出訂單,由學校按照用人單位提出的規格、數量進行培養。教學計劃由校企雙方共同制訂,根據崗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要求確定培養方案,構建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企業通過校企合作會議參與學校培養方案的制訂,通過講課等形式把企業的用人要求傳達給學生。
2.校企聯合式。“校企聯合式”培養模式,是由學校與用人單位共同辦班的一種辦學形式。在這種培養模式下,企業與學校成了辦學的伙伴,雙方共同出資、共同建設。在學校得到企業辦學經費及師資支持的同時,企業則得到符合自身人才規格需求的未來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校企雙方成為了利益共同體。
3.產學合作式。“產學合作式”培養模式,是由企業直接進駐學校,通過企業的生產讓學生在學校零距離接觸生產過程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什么樣的企業可以進入學校,企業怎么進入學校,企業進入學校后應履行什么樣的義務,都有嚴格的規定。通過“產學合作式”培養模式,學校獲得企業資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師生可以通過觀摩和師傅的指導,學到企業生產最前沿的知識與技能。
4.校企互動式。“校企互動式”培養模式,是學校主動為企業培訓員工,參與企業技術革新,企業主動接受學校師生實踐、學習的合作模式。
四、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
雖然我國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起步較晚。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的校企合作蓬勃發展,時至今日,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與企業進行了合作。由于學校所處的環境、專業的設置、雙方主動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每所學校校企內容、層次、形式、途徑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
目前高職院校校企重要性得到了高職院校各類人士廣泛的肯定。但目前合作形式比較單一,主要表現為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簽訂合作辦學的協議,而真正開展實質性學校比較少。況且協議的內容多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實質性的東西,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合作協議簽訂的時間是在該校教學質量水平評估之前。
五、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職業教育在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方面的理論研討已比較深入,在實踐中也探索出一些成功的模式和經驗,但總體來看,校企合作還處于起步階段,深度和廣度還遠遠不能適應高職院校和企業發展的需要,影響和制約校企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職業院校自身的問題。[4]從理論上講幾乎所有職業院校都已認識到校企合作對于人才培養和學校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一涉及到具體問題,長期封閉辦學的慣性思維和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就會產生很大的作用。顧慮教學秩序和教學計劃被打亂,顧慮辦學的主體地位受到沖擊,顧慮學校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失,甚至顧慮與企業的關系不好處理等等。
2.企業參與積極性還未能真正調動起來。[5]“校企合作學校一頭熱”的現象還比較普遍。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市場經濟運行體制還未發育成熟,多數企業在資本積累和生存發展中還處于爬坡階段,企業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當前的經濟效益和生產秩序,加之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狀態嚴重存在,企業無需承擔人才培養成本即可直接獲得勞動力供給,校企合作能給企業帶來的回報和“共贏”還未得到企業的廣泛認可。
3.政府的職能還不到位。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校企合作機制的真正形成需要相應的法律體系予以保障,需要政府強有力的宏觀調控。近幾年,我國政府為促進校企合作制度的形成盡管也出臺了不少政策,但多數屬于倡導和鼓勵方面的行政條文,執行起來彈性較大,還缺少法律層面上的剛性約束。 六、加強校企建議
走校企合作辦學之路是高等職業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是職業技術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實行校企合作,能使職業教育緊貼市場需求,真正辦出水平、辦出特色。因此,要積極采取有力措施,不斷推進職業院校校企合作。
1.加強校企研究。對各地及各職業院校校企實踐經驗要加以總結和提升,對實踐中出現的困惑和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同時,要加強對有關校企合作理論的梳理、辨析,特別要加強校企合作模式、運行機制、保障機制的研究,努力形成比較系統的校企理論,從而為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提供理論支撐和指導。
2.更新校企理念。進一步深化對校企合作必要性、重要性的認識。職業院校要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角度,從為經濟建設培養適用性人才的高度充分認識校企重要意義,增強主動性和緊迫感。企業要從人力是第一資源的高度加深對校企合作必要性的認識,把與職業院校合作作為提升企業員工素質的戰略措施來抓。要拓展合作思路,校企內容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拓展的,職業教育院校要在明確自身辦學定位的基礎上拓展校企思路,強化服務行業企業、服務社會的意識,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學校要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與企業方式,與企業建立全方位的緊密溝通。
實踐證明,成功的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的,單向的援助或過分依賴往往不能穩定和持久,職業院校應不斷更新校企合作理念,探索和創新校企合作模式,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形成足以吸引企業參與實力和魅力,主動地、全方位多層次地為企業服務。政府部門應不斷完善校企保障機制,從政策、法規和人力、物力、財力上給職業院校以強有力的扶持。
高級教師職稱論文發表推薦:《教育學術月刊雜志》創刊于1984年,本刊為月刊,主編:吳重涵。國內統一刊號:CN36-1301/G4,國際刊號:ISSN1005-6459,是江西省教育廳主管,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和江西省教育學會主辦的教育理論期刊,系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江西省一級社科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