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如何高效防范財務風險,筑牢企業風險防火墻,防止企業陷入財務危機,是企業財務風險管控的重要內容之一。企業由于資本結構不合理導致資金短缺等情況時有發生,對企業財務管理系統造成一定干擾,進而形成財務危機,如其不斷加劇可能導致企業各方面出現關聯影響,從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嚴重的甚至導致企業破產。此種背景下,企業需根據發展戰略,分析財務風險來源及薄弱節點,構建與企業發展節奏相吻合的風險預警體系,增強企業財務風險預警與抗風險能力。本文在闡述財務風險來源基礎上,提出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構建策略。
一、引言
市場經濟背景下,企業處于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面臨內外不確定因素增加,致使財務風險加劇,不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對大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而言,自身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薄弱,若運營活動中出現較大的財務風險,會致使企業經營陷入困境,因而構建財務風險預警體系至關重要。構建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幫助企業主動有的放矢地防控財務風險,并在風險形成之前有效預估,從源頭上將風險隱患遏制于萌芽狀態,助力企業健康、穩定發展。
二、企業財務風險的來源
企業財務風險形成因素較多,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密切相關,主要核心根源是內、外部環境變更導致,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外部環境因素。立足外部環境因素分析,財務風險主要是由經濟變化、市場環境變化、國際環境變更等引起。首先,針對經濟環境變更,主要體現在企業實際經營過程中,整體宏觀環境對其造成干擾,如稅收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因素。其次,市場環境變化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經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市場競爭日漸加劇,致使企業面臨財務風險增加,如原油價格上漲、跨國企業人入駐等。最后,國際環境影響。國際環境影響主要包含多方面,如經濟、政治、軍事環境等變更,對企業財務活動造成一定風險。
(二)資本結構缺乏一定合理性。資本結構主要是企業長期負債與權益資金比重,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國企業中資本結構缺乏一定合理性,特別是國有企業,如負債規模較大、利息費用支出持續性增長。由于上述因素存在,導致企業整體利潤空間縮小,增加喪失債償能力風險,處于財務杠桿作用下,股東收益變化波動較大,增加財務風險。
(三)債務期限結構缺乏合理性。債務期間結構是長短期債務之比。企業處于一定規模下,債務期限結構缺乏一定合理性,增加企業財務風險。企業籌措長期債務資本,需支付的利息在借款期限內保持固定狀態,有助于企業資金安排利用,但長期債務資本導致融資速率滯后,資金成本較高,且存在一定約束條款;反之短期資金債務融資速率快,獲取較為容易,但大量籌集短期資金放置于長期項目中,直至約定期限還款時,難以籌集足夠的資金,企業面臨破產風險。因此,企業長短期債務結構布設合理性,資金還款期限較為集中,導致企業債務到期面臨較大的還債壓力,對企業正常生產造成一定干擾。
(四)信息不對稱產生風險。信息不對稱主要體現在內外部信息,內部信息不對稱主要是由于企業實際經營權和所有權處于脫軌狀態,內部形成一系列代理關系。由于委托人、代理人自身掌握信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具備信息優勢主體出于自身或部門利益考量,采取相應的行為措施損傷企業利益,危機企業財務安全。外部信息不對稱是企業外部經營活動中,由于企業信息不利因素,為企業帶來一定的損失。
三、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構建
(一)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架構
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是預警體系核心構成,整體建設思路是將資金指標作為核心著力點,結合企業內部績效指標實際狀況,預警指標布設主要從多方面考量,如日常現金流量、投融資環節、應用環節。預警指標體系主要以定量為基礎,兼顧部分定性指標。財務風險預警指標主要包含兩大模塊,即財務指標、非財務指標。企業選取預警指標過程中,不僅需考量實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等財務指標,而且需注重企業內控能力、創新能力等非財務指標,需對其進行良好協調確定。
1.財務指標
財務指標內主要包含三大指標,將其納入風險預警體系中,首先償債能力。償債能力是反映企業實際償還債務能力指標,看直觀反映企業實際財務狀況,包含短期、長期能力指標。企業實際經營過程中,企業并非處于任何一階段均具有債務到期按時償還能力,此種無法如約還款是形成企業財務危機重要因素。因此,償債能力是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重要指標,需對其加以高度重視。其次,盈利能力指標。盈利能力是企業處于一段時間內獲取利潤能力,盈利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基礎保證,盈利能力是企業抵御財務危機重要“資本”。因此,盈利能力放置于財務風險預警體系中十分重要。最后,資產管理能力指標。資產管理能力核心反饋企業資產實際效益及效率,效益是企業對內部資源利用成效;效率是資產實際周轉速率。現代企業經營過程中,流動性與收益性是企業核心特征,兩者相較流動性更重要,主要是企業資產需在不斷實踐利用中產生利潤。因此,資產管理能力不僅決定企業營運水平,而且影響企業盈利能力,將其指標納入財務風險預警體系中十分關鍵。
2.非財務指標
非財務指標主要包含內外部影響因素,其中內部因素占比較大,外部影響因素主要指行業影響能力。行業影響力作為并非實體資產,主要是企業處于自身行業中具有帶頭作用、社會貢獻等,其與企業財務危機處理能力成正比。內部影響因素主要包含兩方面,即創新能力、內控能力。一方面,創新作為企業發展核心驅動力,是企業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前提,企業發展創新能力是防范及處理財務風險關鍵因素。另一方面,企業內控能力影響財務風險處理水平。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納入該指標時,需重視崗位管理機制、責任制等,內控能力越高,辨識風險敏銳性越強,處理財務風險水平越高。
(二)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建立
1.風險警示子系統
風險評估子系統是利用一致性標準作為結果,以此反饋企業財務實際經營狀況是否處于安全范圍內,或是否存在一定的風險,將其稱之為預警標準。若最終結果顯示企業經營狀況處于良好,則表明企業面臨財務風險較小,運營水平處于均衡狀態;若超出該標準范圍內,則表面企業經營存在一定風險,造成企業經濟受損。預警標準確定與企業管理者對風險承受程度,以及企業風險發生可承受程度。不同規模企業承受風險程度不盡相同,不同級別預警劃分基于不同預警標準上實施。首先,若并未出現風險,以綠色表示,顯示其他運營處于正常狀況,無需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其次,低水平預警級別,以黃色代表,表明企業內部存在低財務風險,可能對企業造成輕微損失,企業決策者需采取一定防范措施,對風險加以監測掌握其發展趨勢,采取針對性解決措施,盡量將風險波及范圍縮小,降低企業面臨財務風險。第三,中度預警水平,以橙色表示,表明企業存在財務風險,若一經發生為企業帶來嚴重損失。若企業產品生產及銷售主要依附于市場控制,經營水平處于本行業下游,企業決策人員需采取針對性措施,控制風險形成因素,以免風險進一步惡化。最后,緊急警報水平,以紅色為代表。若風險預警系統結果顯示紅色,反應企業面臨較大的財務風險,風險指數較高,內部財務風險處于危急狀態,影響企業各項活動有序實施,嚴重狀況下企業可能面臨破產,所以需立即采取措施排查、解決風險。
推薦閱讀:財務核算人員寫論文可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