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各級財政在政策性、制度性、功能性等層面發揮著基礎支撐作用。針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財政支持的現實障礙,要不斷完善現代財政制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強化財政制度性供給,構建多元共治鄉村治理新格局。
【關鍵詞】財政制度 財政政策 鄉村治理 鄉村振興
財政制度反映著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和互動關系,影響著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社會各領域,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涉農支出結構,創新農村財政管理,構建起相對完善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
財政制度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與作用
財政制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財政政策發揮稅收、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公共支出等方面的作用,能有效激活農村社會發展內在需求,解決農業和農村經濟資源投放不足等問題,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體現出財政政策工具性與鮮明政策導向。
首先,財政制度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制度保障。財政保障制度運用政府與市場的“兩只手”,架構起雙重保障機制,促進農業財政制度創新,推動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公平性,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搭建完備的保障框架。支持農業發展的財政政策,通過支出和補貼,增強農業科技投入力度,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搭建“三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支撐體系。
其次,財政制度是完善鄉村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的重要前提。它不僅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更是鄉村治理從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升華的必然途徑。財政制度通過對鄉村利益主體有效激勵,助推了鄉村社會資源整合與利益分擔,踐行了社會主義分配正義和民主財政,促進了鄉村治理主體要素全面發展,豐富了鄉村自治的整體格局與內涵,促成了法治、德治與自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財政支持鄉村振興的現狀與障礙
當前,財政政策框架體系通過資金統籌、稅收優惠、抵免返還等方式,借助直接支出、補助采購、貼息獎補、投資參股等政策,不斷推進扶貧、科教文衛、社保福利、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等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加速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均等化,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和生態保護扶持力度,重點支持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財政綜合改革試點,有效助推農業農村快速發展。從絕對數量來說,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增長明顯。從增長率上來看,財政支出增長波動顯著。以2003年為時間節點,我國支農支出增長率從相對較低轉變為增長率明顯提高。2010年以后,我國財政支農支出增長率有所降低,整體體現較強階段性特征。從財政支出結構來看,農業、水利、林業及扶貧支出占比較大,體現出國家重視農業發展、促進農村多元化發展、持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基本思路。
同時,從鄉村振興戰略中財政支持的現實障礙來看,一是財政涉農支出總量不足,無法有效滿足發展需要。國家財政隨著經濟下行壓力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收入增長潛力略顯不足,涉農支出無法保持高位增長,“三農”發展存在資金缺口,單靠支農支出無法滿足需求。
二是財政支農體系尚未理順,轉移支付制度不夠健全。一方面,長期以來,財政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領域投入不足。財政支出項目市場化導向力不足,示范帶動作用和財政引導作用發揮尚不充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農村公共服務領域事權和責任劃分不夠明晰,農業服務領域在服務措施、支出手段、責任落實及管理權限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三是財政支農支出劃分和相對財權劃分不夠明晰。我國支持農業發展的財政資金涉及部門較多,仍然存在政出多門、資金分散等問題。個別部門財政轉移支付項目管理隨意性強,整合能力相對較弱,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不高,惠農效果未能有效發揮作用,難以滿足地方財政實際需求;有的地區涉農扶貧綜合改革項目間存在交叉支出現象,支農資金管理體制機制不夠健全,條塊分割現象嚴重,缺乏合理制度約束;財政支農資金監督配套體制不夠健全,存在被擠占、被挪用現象,績效考核機制與資金使用效率相對較低。
四是財政在鄉村治理中作用發揮不夠充分。當前,財政支農資金過于強調生產效率和產量提升,忽略了提升農村全面發展、完善鄉村治理結構的職能發揮,造成了財政下鄉資源與項目公共屬性不強,制約鄉村內部自我完善,增加了鄉村振興制度成本,不利于鄉村治理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財政支出要切實促進城鄉協調、均衡發展
創新財政投融資體制機制。一是發揮財政杠桿作用,探索財政投入多元格局,強化鄉村振興專項債券發行,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架構起功能互補、互通協作、高效順暢的財政框架體系。二是創新財政手段和財政工具,及時清理、取消、合并、調整不利或過時政策措施,引導新增補貼資金規模化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要制定農業發展專項政策清單,加快建設涉農資金管理長效機制,改變碎片化管理模式,推動涉農資金整合。三是強化行業統籌銜接,發揮資金綜合效應,明確中央與地方事權和責任,對涉農項目建立權責明確、管理科學、評價完整的支出保障體系。四是強化系統性預算績效改革,將事前評估、事后評價與事中監控有機結合,形成績效目標。五是要加大數字化信息管理平臺建設,實現涉農資金績效管理體系數字化,形成數字化改革合力。
完善鄉村振興戰略制度性供給。第一,明確各級政府事權和財政支出責任,理順財政與市場之間關系,加大轉移支出支付事權、責任均等化改革,不斷縮小城鄉、地區差距。第二,加強城鄉行業地區收入差距調配,優化財政再分配職能,扶持老少邊窮、貧困人口及社會弱勢群體。拓展鄉村義務教育發展機制,落實城鄉居民養老、醫療、大病保險制度,統籌社會救助體系,提高農村低保覆蓋面,建立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第三,發揮財政制度化優勢,推進農墾相關機制改革,健全農業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加大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力度,推進人口市民化激勵機制建設。
探索鄉村治理新格局。一方面,在治理體系上促成德治、法治與自治結合的新型農村治理體系。嚴格落實村級財務及經費保障制度,堅持“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完善治理程序規則和分配格局,依法保障鄉村治理參與主體權利,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公權與私權關系,推動農村法治建設。要激勵鄉村公共事業發展,更好反映民眾需求,培養公眾責任意識、理性觀念與自治水平。要凝聚社會共識,營造誠信守法原則,推動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以公共財政推動鄉村德治進程。另一方面,從治理主體角度來說,要積極促成政府財政職能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完善鄉村主體培育的體制機制,避免缺位、越位和權力濫用。既要健全鄉鎮、村級財政制度建設,全面落實村級組織運行經費保障制度,也要發揮市場機制,扭轉市場配置,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構建協商對話機制和利益訴求機制,營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良好氛圍。
(作者為寶雞文理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專項項目“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高校大學生低碳消費方式引導研究”(項目編號:18JK0040)成果】
【參考文獻】
①郭曉鳴、張克俊等:《鄉村振興的戰略內涵與政策建議》,《當代縣域經濟》, 2018年第2期。
②原超、黃天梁:《使鄉村運轉起來: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內核與行動框架》,《中共黨史研究》, 2019年第2期。
③王華東、張馨蕊等:《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金融服務差異化監管體系構建》,《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第4期。
④姜明飛:《基于區域經濟差異下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村金融因素識別》,《現代農村科技》, 2019年第3期。
推薦閱讀:《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本刊秉持“立足湖南財經專科高等學校,面向全國財經理論界,發表校內外教師、專家、學者撰寫的既有理論深度、又有新意、理論聯系實際的財經類學術論文”的辦刊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