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給就業市場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明確提出可能被替代崗位類型,闡述了人工智能導致的企業用人需求變化,以及政府、企業、院校和求職者應對的措施。
關鍵詞:人工智能;就業;用人需求;用人策略
2020年搜索熱度最高的關鍵詞無疑是“武漢”和“肺炎”,疫情幾乎占據了公眾的全部視野,日日夜夜從病毒手中奪回無數生命的,是無私無畏奮戰“疫”線的醫護人員,也有不可小覷的人工智能技術:AI輔助診斷、AI影像分析、AI藥物研發、AI體溫檢測、AI醫療機器人等不斷見諸媒體,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說2003年非典時“人工智能”還是《黑客帝國》電影中的科幻故事,今年的人工智能已經是戰勝疫性的核心技術力量。不僅在醫療領域得到普遍應用,人工智能也成為金融、交通、零售、教育、安防、家居等幾乎所有行業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
一、人工智能給就業市場帶來挑戰和機遇
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使得機器換人成為可能,司機、股票分析員、建筑工人、快遞、會計以及更多崗位的從業者面臨著被替代的危機,世界經濟論壇《2018年未來就業報告》顯示,當前人類承擔了全球71%的工作任務,而到2025年機器承擔的工作將超過人類,智能化對就業產業了巨大的沖擊。
(一)人工智能給就業市場帶來巨大挑戰
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沖擊是全球性的。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失業與就業:自動化時代的勞動力轉型》預測,到2030年,全球將有8億人的就業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的調查數據表明,2018年開始的三年內,全球工廠將安裝近210萬臺新型工業機器人,而我國機器人需求將占全球需求40%。
在美國,牛津馬丁學院曾在2013年曾預言未來二十年內,人工智能將會沖擊47%的就業崗位;2016年奧巴馬政府就在政府報告中表達了人工智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的擔心,為抵御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沖擊,政府需要出臺相關政策維護社會穩定;美國前財政部長Lawrence Summers也曾表示:按眼下新技術發展的勢頭,四分之一的中年男性很快會面臨失業風險。
在我國,近幾年人口紅利的消失加速了機器人在各個領域的應用,7×24小時的不間斷生產、管理成本的降低吸引了越來越多企業的眼球。代工廠龍頭企業富士康已經部署了4萬多臺機器人,為此人力成本同比下降了11.91%。在2019年的“3·15”期間,機器人電話營銷數量超過40億,這一令人驚嘆的數字后面,是數千個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失去的就業崗位。
隨著機器人智能化程度的升高,它們能完成的工作也越來越復雜,“AI智能貨架”不需要理貨人物,能自動識別庫存變化情況并適時補貨;AI招聘機器人學習了崗位要求和應聘者的信息后,能精準將人員推送到對應部門;無人零售處獵豹移動推出的“豹咖啡”,一分鐘就可調制出味道鮮美的香濃咖啡,也不需要食品制作員的值守;而財務機器人幾分鐘就完成人工數十年的庫存清點、發票辨識、結轉憑證、報表生成等工作,數百萬的會計人員將何去何從……
人工智能給就業市場帶來的沖擊毋庸置疑。創業導師李開復預測:未來十年人工智能將取代一半人的工作,在需要考慮少于5秒的領域,人根本不是機器的對手,它們不怕累,不鬧情緒、犯錯率極低,他提醒父母們要讓孩子慎重地選擇大學專業,因為弄不好,等他們畢業的時候,該專業的工作已經消失了。不僅僅是家長,青年人也意識到了就業的危機,超過半數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心里的“頭等大事”就是人工智能帶來的失業風險。
(二)人工智能給就業市場帶來潛在機會
每一次工業革命都面臨著重重挑戰,其就業市場也會隨之產生動蕩。工業社會初期蒸汽機的大規模應用,人們曾一度擔心機器會打掉自己的飯碗,但事實證明了機器在消滅一些崗位的同時,也創造出更多新的工作機會:工廠建設需要建筑工人,廠內機械設備的生產維護需要工人,機械運的動力煤催生了挖煤工和鍋爐工,挖出來的煤運送到工廠需要運輸工,鋪鐵路需要鐵路工人,開火車需要司機,把煤搬上搬下需要搬運工……一大批新的工作機會誕生了,大多數新崗位需要人們學習掌握新的技能。
19世紀末誕生的汽車也一度遭到乘坐馬車紳士們的極度憎惡,他們用各種惡毒的語言妖魔化著這一“怪物”,英國立法規定市內限速2英里/小時以下,汽車前方幾米遠處還要有一手執紅旗的男人先行。馬車老板對汽車更是恨之入骨,常常唆使兒童向汽車扔石塊,馬車老板、車夫、馬車制造人員、路兩側清理馬糞的人員、木料加工等多類崗位坍塌,但事實證明汽車這一產業鏈上帶來的就業機會遠高于前者。
人工智能和二百多年前的蒸汽機、汽車一樣,同樣創造了大量潛在的就業機會。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8未來就業》曾預測,到2022年,人工智能將取代7500萬個工作崗位,但有1.33億個工作崗位將伴隨著人工智能而產生,即凈增5800萬個工作崗位。美國勞工統計局預測了人工智能對不同領域帶來就業崗位增量:在2012年至2022年間,美國將新增1560萬個工作職位,意味著勞動力需求以每年0.5%的速度增長。據估計,美國在人工智能驅動下就業崗位的增長主要集中在醫療保健領域,占據未來增加工作崗位的三分之一,每年就業增長率為2.6%,約500萬個就業崗位。其它新崗位所在行業分別是商業服務(350萬個)、建筑(160萬個)、文化娛樂(130萬個)、州及地方政府機構(92.9萬個)、金融(75.1萬個)以及教育(67.5萬)等。
談及人工智能對國內就業的影響,阿里巴巴前董事會主席馬云一言概之:過去二百多年,人們一直擔心新技術帶走就業機會,但新技術的發展實際上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且極大地解放了人類的勞動力。我相信人類擁有的智慧是機器永遠無法獲得的。機器只有芯,而人類有心。人工智能并不是某項技術,而是我們為自己的未來確定的一種生活方式。”。比如,未來制造業都是服務業,流水線上大部分工人將會被機器取代,而人類體驗的部分不可能被取代。
推薦閱讀:就業問題分析論文在什么期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