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目前國際化的市場中,英語建設管理上的新應用制度有哪些呢,對于現在英語教學的新發展模式有哪些呢?文章從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的界定和中國英語本土化問題等方面做了分析。
摘要: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已是共識。但是否應該把中國英語當作一種與美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等相提并論的英語變體,則仍存很大爭議。筆者以為,中國英語的存在是因英、漢文化交流中前者缺乏對漢語文化中特有現象的表達結構而作的一種文化空缺的填補,是出于順應交際目的的需要。這種文化空缺的填補不僅表現在詞匯層面上,還表現在句式、語篇層面上,但這并不一定就說明中國英語因此就必須成為一種獨立的英語國別變體,甚至還須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描述,成為后人學習的標準。
關鍵詞:中國英語,英語論文,職稱論文發表
一、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的界定
關于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的區別及其定義,國內很多學者撰文作過探討,但是關于以上問題以及中國英語本土化問題,還存在著很大爭議。人們在使用這兩個術語(包括對應的英文形式)時所指有差異,如張宏武的“中國式英語”在引言部分實際指中國英語,但后來舉例卻又是中國式英語。林瓊舉例闡述中國式英語時卻包含了其他研究者用作中國英語的例子,如談到句式層面的中國式英語時所舉例子“Let’s go and eat our meals”,謝之君文中則指“客觀存在的”中國英語。可見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這兩個術語的使用和區別還存在混亂的現象。
論文網推薦:《外語研究》,《外語研究》(雙月刊)創刊于1984年,由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主辦。為解放軍南京外國語學院學報,1986年學院改名為南京國際關系學院,本刊即從1987年第1期起改為現名。二十幾年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外語研究》已成為我國外語界的知名刊物,自1994年起即先后被列為中國常用外語類核心期刊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首批收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自1999年起成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源刊,目前已為多種數據庫全文收錄。
中國英語最先由葛傳規先生提出,后來榕培、李文中、謝之君都對此進行了定義。筆者認同謝之君的觀點,認為中國英語是一種干擾性英語變體,且這種干擾表現在語言各個層面上,即語言、思維和文化的層面。因此筆者文中所指的中國英語是以規范英語為基礎,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等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得到英語母語者認同的英語變體。而中國式英語是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因英語能力的欠缺和漢語母語的干擾(中國英語也有漢語母語的干擾)和影響而造成的不合英語文化習慣的錯誤英語,是錯誤分析(error analysis)的對象。中國英語和中國式英語雖然同在一個連續體上,但是后者向前者的轉化非常有限。
二、中國英語本土化問題
首先從目前英語在中國的使用情況看,并沒有普及到英語成為日常生活所必須的語言的程度。基本上只是少數人作為外語在學習或使用,而且英語使用者都在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和加深對目標語文化的理解,以便更有效地與英語國家的人們交流。其次,不利于規范英語的學習和不同文化的有效交流。再說任何語言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能否成為國別變體還需看以后英語在中國的使用和自然發展情況而定,何況中國英語是否成為國別變體英語都不影響我們目前對英語的使用。為了滿足交際的需要,英語使用者總是能找到填補英語文化空缺的途徑。
關于英語是否國際化和本土化的問題,不僅國內研究者有爭議,國際研究界也同樣有爭議。如Greenbaum指出,由于受母語干擾以及各自文化與環境的影響,本土化英語很可能難以為外人理解。Kandiah認為在新加坡語境下,任何“新英語”的出現都是源于“不完善的學習”,第二語言使用者必須遵守本族語規范,決不能另立標準。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英語本土化是英語國際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應該采取排斥的態度。如Kachru指出:“本土化是語言充滿活力的表現,是語言創新的結果。它體現了外來語言的地方性功能、新語境下的‘會話文化’和交際策略,以及來自地方語言的‘遷移’”。Warschauer甚至相信未來國際化英語的標準會更多地以非本族語者使用的英語為參照標準。筆者以為,對待國際化和本土化的問題,我們不應采取極端的方式,而應該是提倡既有統一的英語核心標準,而又允許標準化層面下為了交際的需要有地方特色英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