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目的 探討原發性結腸惡性淋巴瘤的臨床特點,以提高本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2例原發性結腸惡性淋巴瘤的診斷、治療和隨訪資料。結果 42例患者均行手術探查,手術切除率為90.5%,其中根治性手術達78.6%。病理類型均屬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細胞淋巴瘤30例,占71.4%,T細胞淋巴瘤12例,占28.6%。隨訪30例手術加化療或放療患者, 其中24例術后生存超過5年(5年生存率80.0%),9例術后生存超過10年(10年生存率30.0%),6例死于淋巴瘤復發,消化道出血、穿孔及感染性休克等。結論 本病的臨床表現多樣, 術前誤診率較高; 內鏡下多次多點活檢、深鑿活檢可提高本病的確診率; 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可提高本病的生存率。
【關鍵詞】 結腸腫瘤 淋巴瘤
原發性結腸惡性淋巴瘤(primary colonic malignant lymphoma,PCML)約占結腸惡性腫瘤的0.5%~2%[1]。由于PCML臨床表現、內鏡、X線檢查等與消化道腫瘤類似,無特異性,因而其臨床誤診率高。為提高本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現對我院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2例PCML做以下討論。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男性29例,女性13例, 男女比例2.2∶1。年齡15~72歲,平均38.7歲。病程12 d至1年半,平均4.2個月。本組42例均按Dawson[2]診斷標準:①全身無病理性淺表淋巴結腫大;②胸片無縱隔淋巴結腫大;③白細胞總數及分類正常;④手術證實病變局限于腸及引流區域淋巴結;⑤肝脾正常。
1.1.1 臨床表現 以腹痛為最常見,腹痛37例(88.1%)、消瘦31例(73.8%)、腹部腫塊33例(78.6%)、大便潛血6例(14.3%)、肉眼血便24例(57.1%,其中5例伴出血性休克)、發熱21例(50.0%)、腹瀉18例(42.8%)、腸梗阻8例(19.1%)、急性腹膜炎3例(7.1%)。
1.1.2 內鏡檢查 行結腸鏡檢查27例,其中病變局限于回盲部20例(74.1%),橫結腸2例(7.4%),降結腸1例(3.7%),直腸1例(3.7%),結腸彌漫浸潤型3例(11.1%)。腸鏡下病變形態表現多樣:①腫塊型13例(48.1%);②潰瘍型6例(22.2%);其中2例為單發大潰瘍,潰瘍直徑1.2~5 cm,潰瘍多較深,形態不規則,另4例為多發潰瘍,潰瘍數量3~5個,直徑0.5~2.5 cm;③浸潤型8例(29.6%),其中局限浸潤3例(11.1%),表現為局部黏膜皺襞隆起、增厚粗大、褶曲,呈腦回樣外觀;彌漫浸潤型5例(18.5%),表現為腸壁廣泛增厚變硬,彈性差,擴張不良。腸鏡病理活檢確診6例(22.2%),其余均誤診為癌腫、克隆氏病、急慢性炎癥。
1.1.3 鋇灌腸檢查 術前行鋇灌腸22例, 病變形態多樣,主要征象為充盈缺損、龕影、黏膜增粗呈顆粒狀、指壓痕、黏膜僵硬、局限狹窄。22例中腸套疊6例(27.3%), 龕影4例(18.2%),充盈缺損10例(45.4%),長段狹窄2例(9.1%),均未能明確診斷。
彭志紅,等. 原發性結腸惡性淋巴瘤42例診治分析 1.1.4 CT 21例患者行腹部CT掃描,主要表現為:腸壁的明顯增厚13例(61.9%),其中腸壁局限性增厚形成結節狀腫塊8例(38.1%),8例中3例腸壁增厚形成巨大軟組織團塊,突向腸腔內,呈腸套疊特征的層狀低密度環,另5例腸壁多發結節狀腫塊,部分融合成分葉狀腫塊,邊緣較清楚;3例(14.3%)腸腔擴張;2例(9.5%)局限性腸壁增厚并腸系膜增厚、脂肪層密度增高;3例(14.3%)結腸壁彌漫性增厚伴腸系膜和后腹膜的淋巴結顯著增大。
1.1.5 病變部位、病理及分期 腫瘤位于盲腸30例,盲腸及升結腸6例,橫結腸3例,降結腸及乙狀結腸3例。屬潰瘍型12例,浸潤型9例,息肉型21例。腫瘤直徑為12 cm 3例,5~10 cm 36例,2 cm 3例。累及肌層9例,全層33例。按照國際Working Formulation分型,小淋巴細胞型1例(2.3%),濾泡性小裂細胞為主型1例(2.3%),濾泡性小裂細胞與大細胞混合型2例(4.7%),彌漫性小裂細胞型6例(14.3%),彌漫性大小細胞混合型12例(28.6 %),彌漫性大細胞型7例(16.67%),淋巴母細胞型1例(2.3%),彌漫性小無裂細胞型1例(2.3%),間變大細胞淋巴瘤1例(2.3%),彌漫T細胞淋巴瘤10例(23.8%)。免疫組化分型屬B細胞瘤30例,T細胞瘤12例。行腸周淋巴結清掃30例,共檢出淋巴結369個,其中21例共有48個淋巴結發生轉移,轉移率為70%(21/30),轉移度為13%(48/369)。
1.2 治療
1.2.1 手術治療 42例均行手術治療,其中15例因腸出血、穿孔及套疊行急診手術。具體術式為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27例,橫結腸切除3例,左半結腸切除3例,腫瘤姑息性切除術5例,未能切除病灶僅行腸造瘺或活檢術4例。1.2.2 化療或放療 38例切除患者中有33例均于術后接受化療,有1例Burkitt淋巴瘤患者接受BFM90方案化療,另32例接受了至少4個療程的CHOP或COP方案化療,以上患者中2例治療后局部病灶進展的患者接受局部放射治療。4例未切除者中,1例用60Co作病變部位及盆腔照射,另3例因術后全身情況差或其他原因,未行放、化療。
2 結果
30例手術加化療或放療患者得到隨訪,隨訪率為71.4%,隨訪期為1~13年。其中24例術后生存超過5年,5年生存率80.0%,9例術后生存超過10年,10年生存率30.0%。6例死于淋巴瘤復發,消化道出血、穿孔及感染性休克等。
3 討論
3.1 PCML的診斷
PCML術前診斷十分困難,臨床誤診率較高。本組27例術前通過結腸鏡病理活檢確診僅6例(22.2%),余21例(77.8%)被誤診為結腸癌、克隆氏病、腸結核等。造成誤診的主要原因為:①發病率低。本組PCML 42例,占本院同期收治結腸惡性腫瘤(5 832例)的0.72%,略低于文獻報道[1]。②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以腹痛、消瘦、貧血、便血、穿孔等消化道癥狀或腹部包塊為主。③鋇灌腸X線征象酷似結腸癌。本組22例鋇灌腸檢查中有16例(72.7%)被誤診為結腸癌,部分病例X線征象很難與增生型腸結核相鑒別,本組有2例(9.1%)被誤診為腸結核。
結腸淋巴瘤X線特點為局限性或多發性結節狀充盈缺損,腸管病變的范圍較廣泛,腸壁增厚僵硬而黏膜完整,蠕動尚可。④腸鏡病理活檢確診率低,內鏡下結腸淋巴瘤形態特點為腸黏膜皺襞肥厚似腦回狀,黏膜下息肉樣結節狀隆起,直到較晚才侵犯黏膜,故早期活檢不易取到腫瘤組織。本組結腸鏡病理活檢確診率僅22.2%,低于文獻報道的57.9%[3]。⑤CT檢查無特異性,結腸淋巴瘤的CT特點為:單發或多發結節或腫塊,邊緣清楚,大小不一,可互相融合成分葉狀腫塊。通常見不到潰瘍病變,即使出現潰瘍,其周圍環堤也較光整。淋巴瘤常有全周性腸壁增厚,輪廓較光整,很少有毛刺及向周圍浸潤的表現,也較少直接侵及臨近器官,可伴有腹腔、盆腔或腹膜后淋巴結腫大,可融合成團 [4]。近年隨著超聲內鏡的廣泛應用,內鏡下結腸惡性淋巴瘤的診斷準確率顯著提高。
超聲內鏡能較準確地判斷病變侵犯的深度、范圍及淋巴結受累情況,有助于病變的鑒別診斷。超聲內鏡下,淋巴瘤最具特征性的表現是局限性黏膜潰瘍而第2、3層呈彌漫浸潤性改變。當然,內鏡下活檢是必需的。由于腫瘤多位于胃腸道黏膜下層,常規活檢組織小、淺,加之擠壓變形等影響,導致常規活檢診斷率低。活檢病理陰性也不能輕易否定,可多次多點活檢,深鑿活檢,另結合細胞刷檢,可明顯提高術前診斷率。此外,對疑似本病患者而病理活檢為陰性者應盡早行剖腹探查,必要時術中切取病灶行冷凍切片診斷。
3.2 PCML的治療
盡管對PCML的治療目前仍有分歧,但通常以手術治療為首選,輔以化療和(或)放療。手術切除腫瘤,不僅能減少體內的腫瘤組織,提高化療的效果,預防化療期間可能出現的出血、穿孔和梗阻等并發癥,而且有利于準確分期,明確病理類型,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因此對不能行根治切除的晚期高度惡性結腸淋巴瘤,也應積極行姑息切除,術后再輔以化療或者術前化療后行手術切除可望取得較好的效果。特別要注意PCML有于黏膜下沿腸軸生長的特點,腫瘤在腸管浸潤范圍要比肉眼所見病變范圍廣。
故有時腸壁僅表現為輕度增厚,而漿膜并無改變,易致判斷失誤。因此為了切除足夠腸管,應行術中冷凍病理檢查,一方面可以避免腫瘤殘留,另一方面也可減少病變腸管間吻合口漏的發生。有的腫瘤體積較大或與周圍組織粘連嚴重,但與周圍組織粘連多為非浸潤性,手術切除可能性大。本組中有33例分別得到根治切除或姑息切除。PCML淋巴結轉移率高,本組病例腸周淋巴結轉移率為70%,提示多數患者原發灶外多有轉移,但腫大淋巴結以反應性增生為主,局部外觀改變嚴重于轉移程度,融合成團的淋巴結與大血管的粘連并非都是腫瘤浸潤的結果,應爭取清掃區域淋巴結。
近年來臨床研究表明,惡性淋巴瘤常為全身性疾病,在結腸多為其首發表現形式,往往以后其他部位又出現病變。故對該病術后均應常規進行化療或放療[5]。化療是惡性淋巴瘤術后必不可少的輔助治療手段,尤其對于姑息性手術。結腸惡性淋巴瘤的放療,有作者認為,除I期患者外,應常規進行。放療應采用高能射線及廣泛照射野,除原發部位外,還應包括腹主動脈周圍淋巴結[6]。凌躍新等[6]報道一組PCML,手術切除19例中除2例單行手術切除外,余17例術后均加用化療和/或放療,術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別為64.1%和52.4%。故對PCML選擇以外科手術為主的聯合治療較為合理。本組有1例盲腸淋巴瘤已侵犯右側輸尿管和髂血管,行姑息性右半結腸切除術,同時術中在殘留腫瘤組織周圍用銀夾標記,術后加用化療和放療。隨訪7年5個月,健在。另1例升結腸淋巴瘤已侵犯右側卵巢和輸卵管,行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及雙側卵巢、輸卵管切除術,術后加用化療。隨訪13年,健在。
近年來,生物反應調節劑已廣泛應用于低度惡性淋巴瘤。臨床研究結果顯示,α干擾素和IL2對低度惡性淋巴瘤有效,與CHOP方案合用,可起到提高療效、延長緩解期的作用。單克隆抗體美羅華為抗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表面抗原CD20陽性細胞單克隆抗體,治療低度惡性B細胞NHL,單藥有效率為48%,與CHOP方案或相應聯合化療方案并用,有效率可達90%以上。
3.3 PCML的預后
與腫瘤分類、浸潤范圍、有無轉移、能否切除及術后是否配合化療、放療等有關??傊岣弑静〉闹斡始吧嫫诘年P鍵是提高對其臨床和病理特點的認識,并能早期診斷及進行合理的綜合治療。
【參考文獻】
[1] Romaguera J, Hagemeister F B. Lymphoma of the colon[J]. 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05,21(1):80-84.
[2] Lee Y G, Lee S, Han S W, et al. A case of multiple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lymphoma of the colon identified as simple mucosal discoloration[J]. J Korean Med Sci,2005,20(2):325-328.
[3] 吳澤惠,唐石初,楊通明,等.原發性大腸惡性淋巴瘤[J].中國內鏡雜志,2003,9(1):70-71.
[4] 周述嶺,盧光明,許健,等.回盲部惡性淋巴瘤的CT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2,18(7):567-568.
[5] 陳理國,王圣諾,劉冬生,等.原發性結腸惡性淋巴瘤15例診治體會[J].中國腫瘤臨床,2002,29(2):127-129.
[6] 凌躍新,黃德驤.原發性結腸惡性淋巴瘤22例診治探討[J].中華消化雜志,1999,19(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