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本文從媒介依賴理論的基本觀點出發,分析受眾在新媒體環境下對媒介的依賴狀況,從而進一步探究大眾對媒體依賴的動因何在。文章發表在《新聞傳播》上,是省級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心理需求;媒介依賴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大眾傳播媒介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一撥又一撥新媒體在前進的科學技術環境中層出不窮,例如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媒體等。新的媒體以它們獨有的傳播優勢和特性占據不同的傳播空間,特別在三網融合的媒介技術催化下,各種新媒體相互取長補短,交叉疊加發展,使大眾從“沙發土豆”(couch potato)向“鼠標土豆”、“手機土豆”轉移(mouse potato and cellphone potato),進入一個混合的傳播時代。他們依賴新的傳播媒體所提供的擬態環境交往、娛樂、工作,在媒介化的狀態下生存,對新媒體所生產的信息從最初的輕信到盲從再到極度的沉溺,成為了新媒體下寄養的生命體。傳播學大師施拉姆說過,“大眾傳播媒介是時間的竊賊,而人們卻心甘情愿地讓這個溫情而聰明的竊賊盜走大量彌足珍貴的時間。”[1]
一、媒介依賴理論概述及受眾對新媒體依賴狀況
媒介依賴理論(Media Dependency Theory)是由德弗勒和鮑爾?基洛奇(DeFleur & Ball-Rokeach)在1976年提出的,它把媒介作為受眾——媒介——社會這樣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概括來說,媒介依賴理論認為“一個人越依賴于通過使用媒介來滿足需求,媒介在這個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因此媒介對這個人的影響力就越大。”?2?。受眾對媒介的依賴是互動的,但同時并非對等互動。德弗勒和基洛奇認為,“由于媒介資源對于受眾而言比受眾資源對于媒介更為稀有和獨特,因而在這一雙向依賴關系中,受眾對媒介的依賴表現得更為明顯和強烈。”[1]
近年來,在web2.0的媒介技術推動下,網絡媒體、手機媒介、數字媒體等新媒體發展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那么,何為新媒體?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指出,“今天的新媒體主要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上產生和影響的媒體形態,包括在線的網絡媒體和離線的數字媒體形式。”?3?新媒體提供的多元信息模式給受眾提供了足夠的可依賴的空間,使越來越多的受眾成為了其追捧者,呼聲水漲船高,年青一代占據新媒體使用受眾的大部分比例。“御宅族”、“網癮族”成為了此環境下的衍生群體。下面,本文作者欲進一步分析受眾對不同新媒體的依賴:
(一)網絡媒體
網絡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進入商用以來迅速拓展,目前己經成為當今世界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信息基礎設施。短短十幾年,它已迅速滲透到經濟與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推動了全球信息化進程。在中國,網絡媒體是當下媒體中的領頭羊,在信息傳播與產業發展中占據了不可動搖的位置。網民數量緊隨網絡模式的多元化開發及技術的更新而急速攀升,CNNIC 2010年7月15日在京發布《第2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0年上半年,我國網民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截至2010年6月,總體網民規模達到4.2億,較 2009年底增加3600萬人,普及率攀升至31.8%,較2009年底提高2.9個百分點。”?4?
原因何在?對比起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網絡把各傳統媒體優勢技術進行整合,實現了視、聽、讀、寫、說一體化的服務。有更多的地方可以讓受眾依賴。受眾可以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發表言論,找尋娛樂,還可以通過網站便捷地購物(例如淘寶網)、通過QQ、SMN等聊天軟件進行社交活動。我們發現,生活中大部分需要與外界接觸的事情都可以通過網絡來解決或實現?!兜?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對網民的網絡應用行為做了以下具體分析:
由此表可以看出,網絡不再僅供人們娛樂、溝通的媒介手段,己經形成了一個網絡社會。它提供的信息應有盡有,商品琳瑯滿目,且消費起來省時省力省時間。如此便捷、全面的傳播媒介給大眾提供了足以依賴的生活空間,他們把媒介等同于現實世界本身,自然地使自己與真實世界隔絕起來,麻醉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博奴、宅男宅女、青少年的“網癮”行為就是此現象的體現。
(二)手機媒體
手機媒體是繼網絡媒體之后的新興媒體。不論我們在何時何地,環顧四周,總會看見手機作為人們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在發揮著它的作用,它正在慢慢發展壯大,快速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許多手機用戶開通上網功能,偷菜,聊天,查詢信息等網絡媒體技術一應俱全,因此,它也被稱為“第五代媒體”。2009年1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了渴盼己久的三張3G牌照,這標志中國進入了3G時代。自此之后,手機上網迅猛增長,3G的互聯網連接與高速率激起了手機用戶對信息的強烈渴求,它是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延伸,手機上網成為了眾多用戶的日常行為。據CNNIC7月15日在京發布的統計報告稱,“至2010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數達2.77億,較2009年底增加了4334萬人,增長率為22%。”?4]
另外,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手機作為比電腦更普及,比報紙更互動,比電視更便于攜帶的優勢媒體在新的媒體傳播方式中嶄露頭角。手機上網比電腦上網更便捷、更休閑化。手機運營商與通信商聯手打造的各類G3手機上網模式,讓手機媒體成為了一款迷你的掌上電腦,并且,Idetic公司發明了把手機變為電視的技術MobiTV后,手機上網服務進一步升級。大眾對媒介技術的追崇轉為媒介依賴。
二、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媒介依賴的原因
對比起傳統媒體,新媒體的互動性、個性化、即時性、智能化的特點決定了受眾對它的愈加青睞,從而也加劇了大眾對它的依賴。本文作者欲探究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媒介依賴的原因所在:
(一)社會信息的發布催化了受眾對新媒體的依賴
新媒體技術支撐了新媒體的寬廣的信息網羅渠道,在現實社會中,人們對于信息的發布與接受不再只依賴于報紙及電視等傳統媒體。新媒體以它即時、便捷、及高容量的特性搶占了信息發布的主導地位。不論是政府、公司、還是個人大部分是通過新媒體(主要是網絡媒體)進行信息發布,再經由其反饋。量大的信息可經由網絡媒體傳遞,簡易短小的信息可直接使用手機媒體傳達。公眾了解政府組織的最近動態或收發各種文件通知時,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是他們的首選渠道,它沒有時間限制的等待,對每個信息不需單個付費購買,并且有海量的信息儲存力。胡錦濤總書記在視察人民網強國論壇一周年時強調,“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互聯網的建設、運用、管理,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選擇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平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發展的廣闊空間。”[5]因此,社會信息依賴新媒體發布很大程度上逐步催化了大眾對新媒體的依賴。
(二)新媒體的優勢特性迎合了受眾的媒介消費
麥克盧漢早前預言地球會成為一個小小的“環球村”,數年之后成為了現實,互聯網為全球傳播筑起了一條四通八達的信息高速通路,網絡媒體成為了儲存海量信息的倉庫,它的交互性和跨時空性的特點使得大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此情有獨鐘。加上手機媒體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毋庸置疑,新媒體的優勢顯著:首先,從新媒體的傳播方式而言,它整合了所有媒體的傳播特性,不僅可進行文字、圖象、聲音等傳播(例如QQ、博客、播客、網絡電視、網絡廣播,網絡論壇等),還可以隨時隨地下載、儲存、交互溝通、發送信息。其次,從新媒體的傳播功能而言,新的媒體的傳播形態由點對點或點對面轉變為面對面。不論是互聯網還是手機媒體,任何人都可以經濟便捷地向受方傳送信息。再次,從新媒體的傳受主體而言,它不同以往傳統媒體的傳受方式,沒有固定的傳者與受者,任何人、任何組織可同時兼具主體與客體的雙重身份,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變革接受的信息,并加以創造,從而二次且多次傳播,形成新的信息源。
(三)新媒體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需求
人是社會性的生命體,并非孤立地存在。在紛繁喧囂的當下,大眾被鋼筋混泥土層層包圍,又因高度的社會壓力及分工而被分離在不同的單元套間中,傳統的關系網漸漸減弱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散漫的、無中心的原子化社會。“在原子化的社會關系中,社會生活和文化圖景顯得支離破碎,社會關系網絡不足使得孤獨感成為一種彌漫性的心理狀態,孤立的個體遭遇前所未有的自我認同困惑和歸屬感的缺失。”?1?因此,他們把內心復雜交錯的恐懼感轉化成對媒介的依賴,把媒介當作一個精神伴侶來緩解內心的壓力。對于真實社會的壓力,大眾選擇媒介所傳達的信息理解、認同,與群體中的大部分保持意見一致,產生趨同心理,避免孤立無援的處境,可謂天涯若比鄰。以上新媒體的各種傳播優勢提供了大眾一個全新的虛擬空間,他們通過新媒體獲得信息,獲得與人交流、社交的機會,獲得尊重與話語權,提高了大眾參與的主動性,實現了全民共謀、全民共創的場面。大眾通過新媒體技術筑成的虛擬的堡壘,自由倘佯、釋放煩憂。新的媒體多方位的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滲透到“人們心理結構的關鍵紋理之中,”[1]給人們提供了可尋求慰藉的精神家園,從而依賴并追崇。
三、結束語
媒介依賴是大眾與媒介之間一種深度關系的體現,在新媒體重構的媒介化環境中,人們對此依賴性越加的嚴重。盡管對于新的媒介技術大眾駕馭起來游刃有余,但從心理層來講,卻受到了新的媒介的牽制。因此,新媒體環境下大眾對媒介的依賴成為了學者們亟待關注的問題之一。
省級論文發表須知:《新聞傳播》雜志是由黑龍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黑龍江省新聞研究所主辦,是黑龍江省唯一公開發行的新聞與傳播學類專業期刊,是黑龍江省一級期刊,全國發行,每月一期。ISSN1672-0261CN23-1070/G2郵發代號14-251。二十多年來,雜志一直與時俱進,求新求深求活,質量不斷提高,輻射力、影響力日益增大,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實用性、可讀性和服務性,深受廣大傳媒業師生、從業人員和研究人員的喜愛。在全國社科類新聞核心期刊綜合評選中《新聞傳播》位居18位,是復旦大學認定的重點期刊。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