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全媒體時代,技術成為驅動媒體發展的主要動力。在技術驅動下,新聞生產與分發在路徑選擇上需要以技術為底層邏輯的突破口,打造有利于新聞傳播的生態環境,搶占新聞傳播高地。而面對智媒時代的技術挑戰,如何處理好傳播內容、受眾、傳播者與技術的關系,也成為未來智能技術在新聞業深入發展的題中之義。
【關鍵詞】智能技術;新聞生產 ;新聞分發;技術挑戰
技術創新正在為新聞傳播提供無限可能。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云直播等技術為新聞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提供了全新的未來指向。傳媒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顛覆與重構。2019年,伴隨著中國5G(第5代移動通信技術)商用的啟動,中國正式進入5G時代。5G網絡的啟動,使得新聞生產格局和傳播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聞生產與分發需要正視技術驅動給傳媒產業帶來的影響,跟上智能社會發展步伐,做出合理的路徑選擇。
1. 智能技術+新聞生產
1.1新聞生產方式轉向
從工業化時代到信息化時代,技術推動新聞傳播不斷向前發展。1453年古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催生全球首份報紙《通告報》呱呱墜地。20世紀初無線電波技術出現,催生1919年英國無線廣播電視成立。1923年圖像信號遠距離傳輸試驗成功,使得人們可通過電視觀看節目。20世紀90年底互聯網技術的崛起,將人類溝通的書寫、口語和視聽模態實現了連接。20世紀末,以深度神經網絡為基礎,結合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人工智能浪潮迅速崛起,顛覆了傳統新聞生產和發布模式。未來,在萬物皆媒的物聯網時代,我們將實現隨時隨地、毫無障礙地搜集新聞、編輯新聞、發布新聞。未來的新聞業在科學技術面前將會產生更加顛覆性的變化。
以視頻新聞為例,在5G時代,視頻新聞制作由單回路生產轉向多回路生產,新聞生產的重心“后移”。此外,有了5G加持,視頻素材傳輸也實現了多回路傳輸,許多視頻新聞在生產時直接應用了超高清多屏、多視角場景,即便是在人力較少的情況下,新聞也可以實現多回路生產。新技術對新聞生產的影響還體現為新聞生產的表征邏輯由“復制”轉向“體驗”,文本構成由核心文本中心化轉向伴隨文本聚合。其中,新聞生產的體驗式表征邏輯指在新聞生產中,新技術的應用使得新聞現實還原、疊加、交互都掙脫了敘事方式、場景應用的束縛,可以為受眾提供個人在場參與的新聞消費方式。新技術也使文本構成和文本聚合中心化成為可能,清晰的畫質,多機位、多場景視頻直播,交互技術的大量使用,都會導致新聞文本的增多。過去被傳統新聞文本排斥在外的許多內容源、服務源也會進入到文本中來,進而改變核心文本的話語意義。
在5G、AI、VR等眾多新技術的賦能下,2021年全國兩會報道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川觀新聞、川報全媒視覺中心聯合中國移動,推出“云覽四川24小時”5G+XR拓展現實慢直播,并制作了“川觀新聞·5G消息兩會通”特別板塊,充分展現了5G消息富媒體、智能化、交互式等特點,顛覆了傳統新聞生產理念和方式。新華社打造了首個5G沉浸式多地跨屏訪談,使用5G、CAVE、MR技術以全實景、真跨屏的方式,請代表委員講述他們的履職故事。技術+創意的傳播理念使新聞樣態不斷突破、新聞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濟南報業推出“5G+4K+MGC+央濟聯播”大型全媒體報道,報紙、網站、客戶端齊上陣,視頻、圖解、H5齊發力,專題、訪談、解讀齊展現,實現新聞報道效果的最優化。
1.2新聞生產路徑選擇
技術驅動下新聞生產需要從技術、人才和數據三方面入手,明確發展思路,做好頂層設計,加快轉型步伐。新聞生產的頂層發展與設計思路如下:首先,改變過去被動使用技術的狀態,因地制宜,制定分步走戰略,找準長短期產品和服務的技術發展方向,成立技術團隊,積極進行技術研發。在技術研發中,將技術生態體系劃分為技術設計層(上層)、技術應用開發層(中游)和應用消費層(下游),借助技術外包、技術合作與自主研發提高公司產品和服務質量,促使新聞生產掙脫技術公司的束縛,由新聞生產部門自行決定新聞產品的形態和功能。然后,建立與新聞智能生產相匹配的新聞團隊,促使技術人才在新聞生產中進行全方位滲透,使新聞生產由傳統新聞的垂直協作模式變為跨學科、跨工種水平協作模式。
為了提高新聞生產質量,在技術人才和新聞團隊管理上,還要改變傳統的薪酬結構和激勵機制,完善管理制度,打造先進的媒體文化,以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再次,隨著新媒體平臺的崛起,在新聞生產中,要改變傳統的用戶分析模式,以用戶數據分析為新聞生產選題、策劃、推送的重要依據,結合用戶的新聞消費習慣進行新聞生產和推送,促使自身掌握的數據價值不斷增值,以盡快適應新技術帶來的新聞新變局。
人機高度協同是智媒時代一種新型的生產場景。機器會取代大部分機械的工作,人主要從事更具創意和創造力的工作。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百度總裁李彥宏曾這樣感慨:移動互聯網時代結束了,互聯網未來發展機會將是人工智能。國外,眾多媒體機構緊跟智能社會發展的步伐,推出了機器人寫作業務。美聯社機器人記者wordsmith每季度可完成3000篇稿件,大大提升了新聞生產的數量。紐約時報數字版的新主編機器人Blossom負責挑選爆款文章,提升了新聞產出的質量。數字商業新聞網站Quartz聊天機器人以好友身份出現,以聊天方式幫用戶解讀新聞。國內,很多公司也在研發寫稿機器人,如騰訊、百度、鳳凰等。新華社推出媒體大腦,通過機器生產視頻新聞。人民日報推出創作大腦,實現了人機高度交互和人機協作。數據與算法正在沖擊傳統新聞生產模式,并重塑了新聞業的整個生態系統,單向型新聞生產正逐漸轉化為閉環式新聞生產。
推薦閱讀:《新聞研究導刊》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主管主辦的新聞傳媒類專業學術期刊,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半月刊,2010年創刊,國內外公開發行,郵發代號:78-250,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4-8883,國內統一刊號CN:50-1205/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