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傳統的民族民俗文化非常的豐富,戲曲是我國的重要的傳統的藝術文化之一。依據有關的歷史記載,戲曲早在先秦時期各個地區就已經出現了多種的戲曲形式。隨著時代的變革,我國的戲曲也隨之不斷的推陳出新,其藝術的觀賞性越來越強。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戲曲的傳播與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新媒體的開放性平臺能夠成為戲曲傳播的媒介。研究新媒體時代的戲曲傳播變革,對于促進戲曲的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對新媒體時代下我國的戲曲傳播變革進行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 戲曲傳播; 傳播方式; 傳播變革; 新媒體;
傳統戲曲主要有四個組成要素,分別是演員、劇本、觀眾以及劇場構成,在劇場中,臺上的表演與臺下欣賞的觀眾具有非常明顯的界限。在新媒體時代下,戲曲大的傳播方式變得越來越豐富,其傳播的媒介也隨之增多。比如: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進行戲曲的傳播。由于戲曲的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那么其構成戲曲的四個要素必然也會受到影響。新媒體背景下,戲曲的傳播互動性更強,演員與觀眾的界限變得模糊,因此,演員在進行表演時需要適當的作出一些調整,以適應傳播環境的變化。同時在新媒體的背景下,由于網絡中信息量龐大,所以戲曲的信息很容易被其他大量的信息所淹沒,這樣會限制戲曲的發展。所以,目前戲曲需要適應現代新媒體時代,加強改革創新,構建出能夠符合時代的傳播機制。
1、 新媒體時代的概要
新媒體是21世紀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概念,指的是除了電視、報刊以及傳播等傳統的媒體之外出現的新型的媒體形式。如: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它涵蓋了所有的數字化媒體形式[1]。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普及,媒體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人類社會進入新媒體時代。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第四媒體與第五媒體成為主流的媒體,它們通常是依托于數字技術、通信技術以及信息技術,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傳播,其傳播的互動性非常強,范圍廣,幾乎人人都是受眾,且人人都能成為傳播者,完全的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其為信息的傳播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由于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的路徑是靠網絡,而網絡信息的傳播是不受時間、地區以及空間的限制的,因此信息傳播的范圍更廣、成本比較低并且速度更加快,在理論上能夠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這是傳統的媒體無法與之相比的。除此之外,新媒體的信息傳播的反饋速度更快,在信息平臺發布之后,幾乎可以立即收到相應的傳播效果的反饋[2]。
2、 在新媒體時代下對戲曲傳播的影響
通過對新媒體的分析可得知,新媒體的普及改變了整個媒體的環境。而每次的媒體環境的變化都會對文化的傳播造成影響,那么戲曲的傳播自然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下,大數據的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到各行各業,媒體傳播的渠道也變得越來越多,特別是在網絡傳播中,有著龐大的數據流量。這些數據包含的信息種類繁多,其中一些現代文學藝術作品以及娛樂的活動比較多,觀眾也很容易被這些信息吸引注意力[3]。所以,戲曲類的信息非常容易被大量的龐雜信息所覆蓋,然后漸漸的被人們遺忘。根據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新一代的年輕人們對戲曲都不太了解,并且不感興趣,他們在進行信息獲取時更加不會去關注到戲曲藝術文化類的信息,他們一般都關注一些大眾信息,由此可見,戲曲不能滿足當代年輕人的欣賞趣味。雖然新媒體也為戲曲的傳播提供了平臺,但是傳統的戲曲中的題材比較陳舊,與目前的時代脫軌了,所展現的審美特征與現代年輕人的審美角度不符。
3、 新媒體時代下我國戲曲的傳播變革
通過針對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對戲曲傳播的影響進行分析之后,可以得知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目前我國的戲曲傳播面臨著許多的問題以及挑戰,戲曲的傳播需要進行改革創新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
從新媒體時代下我國的戲曲傳播變革來看,新媒體的技術對戲曲的傳播過程中的藝術構成的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戲曲具有四大構成要素:觀眾、劇場、演員以及劇本。但是在新媒體的背景下,傳播的環境發生改變,其傳播過程中不再像傳統的戲曲傳播那樣單向的進行,新媒體傳播的環境徹底的改變了傳統戲曲中劇場的性質以及形式,取消了舞臺現場的集體性,讓觀眾通過手機、電腦等間接的、分散的觀看演出,并且觀眾可以通過網絡直接的進行交流、評價以及互動等,手機、電腦等“顯示屏”成為了替代劇場的新的戲曲傳播的載體,在觀眾進行欣賞的過程中,觀眾可以自由的進行選擇,依據自己的喜好切換戲曲,戲曲的觀賞由之前的大眾觀賞體驗轉變為私人觀賞的體驗。
另一方面,新媒體的開放性更強,特別是一些自媒體的形式,觀眾可以通過各種新媒體的平臺來發布自己的作品,不會受到傳統意義上舞臺、觀眾的限制。比如:網絡上廣泛傳播的原創戲曲作品:《圓夢》《朱麗小姐》等。這些作品都比較貼近當下人們的實際生活,不僅將傳統的戲曲藝術手法充分靈活的運用起來,同時通入了大量的現代表演的藝術,將人物復雜的內心情感,充分的表演出來,生動感人,絲絲入扣。通過網絡搜索可以發現,網站中有許多的戲曲網站,其中也有很多的原創作品。互聯網將戲曲的傳播形式進行了革新,目前已經逐漸成為戲曲傳播的主要途徑。
除此之外,新媒體還將戲曲傳播的自由度進行變革。這對于戲曲的創新發展具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給戲曲的發展提供了遠遠不斷的活力。創新作為當今時代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也是戲曲進行發展的不竭動力,戲曲的傳播發展必須要保持創新開拓的精神,才能保證其可持續的發展下去,從而實現其藝術的價值。雖然新媒體平臺中海量的信息會對戲曲的傳播造成一定的文化沖擊,但是這些信息同樣為戲曲的創新提供了素材,為戲曲的傳播提供了途徑,戲曲也因此漸漸的成為了其他的藝術形式的元素之一。例如:戲曲的元素開始被逐漸的應用到電影藝術、電視劇、服裝設計等許多的行業中去。比如:在電影《霸王別姬》中就融入了大量的傳統戲曲藝術元素以及表現的手法。而電影的成功輸出也為戲曲的傳播做出了貢獻,促使戲曲通過電影走向世界。
從戲曲傳播的效益角度來看,新媒體將戲曲傳播的效益獲取形式進行了變革。傳統的戲曲傳播通常是以小劇場作為其主要的載體,通過門票來獲得經濟的效益,演出具有一次性,每一場演出都需要演員賣力的進行表演[4]。但是在新媒體的背景下,戲曲的傳播過程中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文件,傳播的是影像、錄像等等,他不需要演員多次的進行表演,只需要進行一次的錄像就可以。其傳播的經濟效益可以通過售賣版權費用以及多媒體文件的售賣來實現,其所能夠獲得到的經濟效益比傳統的戲曲更多,并且具有持續性。戲曲傳播的經濟效益的增長有助于戲曲長久的發展下去,還能幫助戲曲擴大影響力,促使更多的人能夠投入到戲曲的傳播當中去。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新媒體影響了戲曲傳播的各種方面,對于戲曲傳播來說,新媒體不僅給其帶來了挑戰,更是帶來了機遇。因此戲曲的傳播應當適應新的時代,新的要求,正確的認識新媒體的環境,積極的融入到新媒體的時代中,加強應用新媒體的技術,借助新媒體互聯網平臺,不斷的促進戲曲文化的發展。
4、 結束語
戲曲是由民間的歌舞、滑稽戲以及說唱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組合而成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其在中國歷史的文化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新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各類的藝術文化不斷的融合傳播,戲曲遭受到很大的沖擊。所以,戲曲想要得到持續的發展,就必須要認清新媒體時代的環境,利用新媒體的平臺優勢傳播戲曲文化,不斷的進行創新,加強戲曲傳播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李曉峰,陳楠.傳統戲臺與地方戲曲文化的關聯性研究——以湘贛地區傳統戲臺為例[J/OL].南方建筑,2017,(14):22+24.
[2]郭延龍,張燕翔.基于技術接受模型下的戲曲傳播模式變遷研究——以黃梅戲為例[J].藝術科技,2016,29(12):4-5+73.
[3]王淼,王玫.戲曲傳播流變與新劇種生成的關系——以秦腔入川對川劇形成的影響為例[J].當代戲劇,2015,(03):24-27.
[4]林美宇,楊天熙,鄭瑋.中國傳統戲曲的網絡傳播特征及策略探究[J].文教資料,2010,(19):95-97.
推薦閱讀:新媒體時代涉農新聞報道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