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電影產業是指以電影制作為核心通過電影的生產、發行和放映以及電影音像產品,電影衍生品,電影院和放映場所的建設等相關產業經濟形態的統稱。電影是個產業,那就需要把它當作產業來辦,還原其本性,多一點商品性,少一點特殊性。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電影企業就是企業,電影產品就是商品,而不能總在是不是“純企業”、是不是“純商品”上猶豫不決、爭論不休。政治家可以把電影當作“工具”,藝術家可以把電影當作“藝術”,但在具體的管理和經營中,我們必須遵循世界通行的電影產業運作規律:“電影是一種商業運作的大眾藝術;電影是個人消費,是競爭領域的行業;電影是一種工業,電影流通是商業貿易,須遵守服務性商貿的市場規則。”
關鍵詞:影視產業,媒體制作,電影類論文發表
中國電影產業高速增長10年來,總票房及單一影片票房屢創新高,電影投資成本也有水漲船高之勢。而隨著債權融資、直接投資、廣告收入與版權預售在內的多層次電影投融資渠道的日益完善,中國電影產業融資鏈條上兩個我們無法忽視的薄弱環節變得更加明顯:不可控的單一電影投資風險及無法完片發行風險。
目前美國每年發行的600多部影片中,大約只有1/4的影片盈利,但已足以彌補其余影片的虧損,并為制片發行方帶來高額回報。電影市場回報的高度不確定性,決定了投資組合理念盛行。
相比過去的單一電影融資機制,國內外電影人也更加青睞于新興的投資組合運作:它將投資人的資本按科學比例組合投在多個電影項目上,在3至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分期制作、發行。并以其差異性和投資方式的組合性,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資風險,盡可能提升電影組合的整體投資回報。 好萊塢早在1995年就將投資組合理論運用于電影投資,因此吸引了大批保險資金和養老基金。通常一個投資組合中會包括20至25部風格不同的電影,這極大地壓低了投資人的風險。如今這一理念也傳入中國,國影投資基金便是采用這一理念運作的。
提升影視產業國際競爭力策略研究
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國內學者對影視產業出口競爭力的研究都是基于“顯示性”和“分析性”的指標,提出促進影視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關于對策的相關文獻主要分為兩大分析思路:一是借鑒他國的提升經驗,試圖“洋為中用”;另一種基于我國發展現狀,提出相關問題及原因分析,而后提出對策分析。在借鑒他國經驗提出對策的研究文獻中,國內學者主要從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發展的經驗中,總結中國可以學習的地方。對策主要從兩個角度入手,一是學習他國經驗,強調影視產業需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在競爭中求發展。馬蕾(2005)、王水平(2006)、季峰(2007)在對西方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中發現:中國影視產業應重視和國外相關產業的合作,從而提升對外競爭能力。徐慶峰、吳國蔚(2005)和張斌(2010)后又聯合指出有條件的影視出口企業應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或建立國際合作聯盟,逐步建立地區性或全球性的營銷網絡,從而提高影視產品的出口附加值。魏婷(2009、2010)在研究日、韓動漫產品的國際貿易的發展經驗后認為,中國應實施戰略性的發展策略,鼓勵企業組建戰略聯盟,促進人才對外交流。二是尋求自我保護,從而提高對外競爭實力。鄧向陽(2010)在研究歐盟視聽出口產品補貼政策后,提出我國應盡快建立和完善補貼法,重點補貼視聽出版物的研發和西部落后地區視聽出版物,同時規范視聽產品的出口退稅和信貸制度。吳珊(2011)后又指出提升中國電影產業貿易競爭力,應加強政府對電影產業貿易的支持,從而扶持該產業的發展壯大。基于我國影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現狀分析,進而提出針對性對策建議的研究文獻,在對策類文獻中占絕大多數。綜合這些文獻所提出的對策,從實施主體進行區分,可以分為政府、行業和企業三個實施層面。對于政府應采取的對策建議,給出的主要觀點有:李懷亮(2002)研究認為入世后我國政府應以法律的形式肯定電影作為產業的性質,進一步加大對民族電影補貼力度并深入改革現行補貼方式,讓稅收減免、補貼、獎勵等政府保護措施發揮更深層次的作用,激勵和支持影視產業產業化的進程。李敏鶴(2006)和王水平(2006)又進一步指出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如加大資金的支持力度、優化產業融資方式都可以提高我國電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王國安、趙新泉(2013)后又明確指出政府在影視產業升級和整合的過程中應該扮演“看得見的手”的角色。要加快推進影視經營性事業單位和電影制片、發行放映單位轉企改制步伐,重點抓好電視節目制播分離改革,積極擴大影視企業經營自主權,為各種類型的影視企業提供投融資、財稅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從而實現我國影視產業價值鏈向高端攀升。對于行業協會層面應采取的對策,給出的主要建議包括:劉波(2007)、曹嵐(2010)則指出民間文化團體和中介組織,則應充分利用各自對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強與國外同類中介組織的溝通與合作,大力開展對外文化和信息交流,不斷增強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及其價值的認同感,在縮短中外“文化距離“上發揮促進作用。對于企業層面應采取的對策,提出的主要觀點有:張華榮(2002)結合中國國情和世界大眾傳媒業的發展潮流,特別是精神生產產業化的趨勢,來研究電影產業等大眾傳媒的產業化問題。他指出在大眾傳媒界產業化進程中,應該實行資本運營和多元化模式,同時注重傳媒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從而促進精神生產的發展。徐東華(2004)后又認為中國影視產業處于成長期,面對西方實力雄厚的影視集團競爭和加入WTO的嚴峻考驗,企業需加快產業資本重組,擴大融資渠道,參與國際分工,提高國際競爭力。王國安(2013)通過對比中美兩國影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比較研究中發現:首先要加大影視衍生品的開發力度,提升影視產品附加值,通過開發影視衍生品,不僅能改變以往影視企業單一的盈利模式,而且可獲取影視產業的高端要素,促進影視產業價值鏈向高端攀升。其次,培植領導型的影視企業,領導型的影視企業能利用其支配地位進行制度設計和規劃制定,極大地降低內部交易成本和創新成本。綜上所述,對于提高我國影視產業出口競爭力對策的文獻主要從兩個角度展開:一部分專家學者從他國影視產業的發展經驗出發,研究發達國家提升影視產業競爭力的做法,并在此基礎上尋求針對我國影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還有一部分專家學者則通過對比他國影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情況,找出我國該產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針對性地提出提升我國影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建議涵蓋政府、行業和企業三個層面。就研究的廣度和深度而言,對政府和企業如何提高影視產業競爭力提出的對策建議更加全面、具體和深入。但針對影視行業層面,如影視行業協會如何發揮其在促進國際競爭力發展中的作用,目前的研究還相對粗淺,還有待今后深入分析和探討。
影視產業出口競爭力研究展望
影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服務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已成為了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核心層的影視產業外向型發展也將進入一個新的“繁榮期”。針對這一趨勢,基于對目前的國內關于影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現狀分析,本文認為今后關注重點可以集中在以下幾個方向:(一)提升影視產業國際競爭力對文化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在開放型發展的體制下,影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對本國經濟社會到底有沒有促進作用,影響大小如何,影響程度如何,都需要結合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的方法去進行論證和檢驗。通過相關驗證,對影視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如何提升等問題都具有實際的參考價值,而目前相關實證研究的文獻相對不多。(二)影視產業貿易方式和貿易利益得失影視產品和影視服務的界限日益模糊,基于網絡技術傳播和交易的、內容數字化的文化產品,其價值很多情況下體現在影視產業服務的品質和效率上。相比較傳統產品貿易,服務貿易的受益更高,利益也更加廣泛。所以,影視出口貿易在貿易方式上和利益分配上與傳統貿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我國影視產業出口貿易方式和利益大小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對于利益分配有什么貢獻?這些都可以成為深入探討的領域。(三)影視產業對于“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樣性”影響的研究由于影視產業具有經濟性和文化雙重屬性,因此,隨著影視產品和服務出口能力的變化,一國的價值理念、道德信仰和意識形態等,會不會受到相關影響?會不會對相關國家的“文化安全”和“文化多樣性”造成威脅,為了減少相關威脅,我們運用政策保護影視產業發展的政策空間有多大?在WTO有關影視貿易的多邊談判中,我國應采取何種立場?如何在各國推行國內影視產業保護的政策背景下,對影視產業出口可能存在的貿易保護新形勢、新趨勢,進行相關分析,提前制定預案也是未來研究該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點領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