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小學教育專業,是在培養小學教師五十多年的經驗基礎上,于200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新增設本科專業。質的課程研究極富人文精神的方法論思想集中體現在崇尚自然主義、注重整體探究、關注互動過程、采用歸納分析、主張多元理解、承認價值關聯等方面。文章發表在《中小學教學研究》上,是小學德育教育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質的課程研究;方法論
小學教育培養對象:主要是具有中等師范學歷及一定教育教學經驗的在職小學教師。培養目標:達到高等師范專科小學教育專業學歷,提高素質水平。質的課程研究在當今課程領域方興未艾。
教育領域素有“質的(qualitative)”和“量的(quantitative)”方法論之爭,它們構成了20世紀以來教育研究方法的兩條發展主線。誠如瑞典教育家胡森(T.Husen)所指出的:“一是模仿自然科學,強調適合于用數學工具來分析的經驗的、可定量化的觀察。研究的任務在于確定因果關系,并作出解釋。另一范式是從人文學科推演而來的,所注重的是整體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說明的方法。”[1]近年來,隨著質的研究方法在課程領域的廣泛運用,質的課程研究獨具特色的方法論思想也開始引起課程學界的普遍關注。
質的課程研究方法與傳統的量化課程研究方法和定性課程研究方法之間的根本區別不在于研究內容的變化,也不在于研究手段的改進,而在于研究視角的轉向和研究目的的改變。質的課程研究關注的是課程活動自身的存在,是活生生的課堂生活世界和意義世界,關注有著各自獨特境遇和邏輯的課程事件,以及它的處境、它的發展變化和它的最終命運,而不是致力于發現一種先在的、不變的客觀規律來解釋一切課程現象。因此,就方法論意義而言,質的課程研究處處透露著一種鮮明而強烈的人文精神。這種方法論上的人文精神集中體現在它反對盲目崇尚自然科學客觀主義研究范式,反對實證主義原子論和物理主義機械還原論,倡導以人為本的課程研究取向,重視事物的本源性和整體性,尊重人的認識的主觀性和多樣性等方法論思想上。
一、承認價值關聯
在人文社會科學當中,價值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領域。價值問題本質上是一個選擇性的問題,主體的價值選擇不僅體現著人們需要的某種滿足,而且還體現著人的主動追求。如果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試圖尋求一種普遍的人文規范來統攝人的生命欲求,遮蓋人的價值世界,就會出現理性與價值關系的嚴重失衡,導致偏頗的結論。
與實證主義的量化研究不同,質的研究承認,對社會與人的研究從一開始就不能不面對價值問題,質的研究中不可能把事實與價值截然分開。質的研究所關注的不是社會科學研究應不應涉入價值的問題,而是如何涉入價值,確立價值的依據是什么,一個具體的研究會受到哪些方面的價值態度的影響,不同的價值觀如何平衡和協調,社會科學研究應如何創造一種新型的人際態度和思維方式等一些貫穿社會科學研究始終的基本問題。質的研究目的不是致力于揭示客觀規律,而是描述常識,反映事實背后存在的利益關系、價值選擇和價值沖突。
作為一種人文社會現象,課程也是人們價值選擇的結果。它不是一個純客觀的自在之物,而是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肩負著人類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價值,這些都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結晶,因而蘊含著豐富的潛在意義。課程活動就是通過溝通和解釋,把人類的歷史經驗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獲得對人類生活的理解和對自身生存價值的認識,從而形成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經驗。因此,質的課程研究要求正視課程內容與過程中的各種價值因素,鼓勵研究者在直面被研究對象的生活世界的同時,也深入到意義世界中去,體會其中所蘊含的真、善、美,探尋人類生存的現實境域和未來欲求。
小學教育系現有本科專業即小學教育專業,是在培養小學教師五十多年的經驗基礎上,于2001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新增設本科專業,也是遼寧省試點實驗專業,是教師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教育專業在辦學層次上定位于本科層次,使學生達到本科層次的學術素養;在培養方向上定位于學校教育方向,使學生具備專業化的小學教師素養;在服務面向上定位于服務于地方基礎教育,為本地區及周邊地區培養人才。學制四年,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
二、崇尚自然主義
在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當中,“自然主義”(naturalism)指的是一種研究者直接面對真實社會現實的哲學態度和方法論信念,它有別于“理性主義”(rationalism)或“科學主義”(scientism),將自然科學的研究邏輯運用于社會現實研究的信念和趣好。在科學主義范式下的量化課程研究中,研究者總是傾向于對研究對象施加影響,尤其是對于實驗性研究,研究者要精心設計一個人造的實驗情境,在實驗過程中系統地操縱變量的變化,以便精確地發現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樣的研究一般來說內外部信度都會很高,但效度由于受到研究者的人為因素干擾而大大降低,因為它同實際的自然情形相差甚遠,是對人的原本特性和事件過程的本真狀態的人為扭曲。質的課程研究為了避免上述情況,采取了一種自然主義的研究態度,力圖在真實的情境狀態下把握研究過程。
崇尚自然主義的方法論思想有以下兩個突出要點。
第一,研究者不人為干擾或改變研究現場和研究過程,即不將已有的理論框架、概念范疇、測量手段等強加于研究過程。研究者只是作為一個觀察者、訪問者或參與者、行動者深入到課程活動的全過程之中,在實地收集第一手資料,并對這些資料做具體詳盡的描述,使之真實地再現于讀者面前,由讀者自行作出體悟和判斷。
第二,注重對研究資料的情境性解釋。質的課程研究并不熱衷于撇開背景因素對資料進行抽象分析,也不關心研究結果的概括性和可推廣性,而是著力于準確、詳盡而又充分地描述研究的自然情境和情境中的現象,強調把研究資料放到收集資料的當下情境中去解釋。這種自然主義的研究態度使得課程所包含的生活世界、經驗過程得以自然顯現。
三、注重整體探究
小學德育教育論文投稿須知:《中小學教學研究》由遼寧省教育廳主管,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主辦。本刊全國公開發行,其讀者是全國廣大中小學校教師、省市區教研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本刊全國統一刊號為CN21—1396/G4,本刊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4-5728。郵發代號為8-234。本刊大16開本,64頁,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