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辣椒新品種紅辣單生椒是通過不育系DSLX-A和自交系991-1雜交配制的F1代種;中晚熟,平均株高70 cm,株幅63 cm,主稈有效側枝數為9個;椒果細指形,成熟期紅色,平均果長6.53 cm,橫徑1.43 cm,單果重4.91 g,單個植株平均結果數為174個,平均產量1 600 kg/667 m2;維生素C含量1 450.7 mg/kg,辣椒素含量1 540.0 mg/kg。該品種抗疫病、炭疽病,加工適性好,適于貴州地區早春露地栽培。
關鍵詞:朝天椒;雄性不育;一代雜種;紅辣單生椒
文章編號:1005-2690(2021)23-0009-03 中國圖書分類號:S641.3 文獻標志碼:B
辣椒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調味品作物,發展前景廣闊。辣椒也是貴州重要的優勢特色產業,種產銷均位于全國第一。近年來,加工型辣椒因產業縱深長、收益較好、附加增值空間大,需求量不斷擴大[1]。加工型辣椒存在品種混雜、專用品種缺乏、加工適性差、品質不均等制約因素,尤其是單生朝天椒品種以進口品種為主。為滿足生產企業對加工型朝天椒新品種的需求,育種人員利用優良的地方椒和不育系,采用雜交、回交等育種手段[2-3],選育出優質高產、抗逆性強、加工適性好的單生朝天椒新品種紅辣單生椒,現已在貴陽等地示范推廣。
1 選育過程
紅辣單生椒是兩種品種雜交而成,屬于強恢復性指形單生型第三系F1代雜交種,恢復度達100%。母本雄性不育系DSLX-A是以2006年從三亞引進的雄性不育材料M06A為不育源,2007年利用骨干自交系DSLX與M06A的F1代再與親本雜交,再通過連續回交5代,此時DSLX性狀已全部轉入不育系中,由此獲得胞質不育系DSLX-A、保持系DSLX-B,不育株和不育度較純。不育系DSLX-A株型緊湊、直立,生長勢強,株高79 cm,株幅60 cm,分枝性強,側枝數8個,葉片綠色、卵圓形。田間觀測發現,不育系屬于花藥不育型,花器整體較小;青果綠色,單生向上,果實表面微皺,熟果呈鮮紅色,果指形,表面有光澤,果肉厚度適中,腔小,平均果長、果寬和肉厚分別為8.02 cm、1.33 cm、2.01 mm,中辣。
父本991-1品種是2007年在貴州遵義縣試驗地收集到的單生朝天椒991,采用系譜法經6代單株定向選育而成的穩定自交系。該自交系中晚熟,植株生長勢強,株高41.45 cm,株幅40.03 cm,果指形、深綠色,熟果紅色,平均果長和果寬分別是9.13 cm、1.53 cm,腔小,味辣,連續坐果能力強。
2013年冬季在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配制三系親本雜交,2015年春季在貴陽和遵義試驗示范基地開展新品種對照試驗。結果表明,DSLX-A×991-1雜交F1代恢復度達100%,營養生長勢較強,長勢整齊,能連續坐果,果實商品性好,抗病抗旱能力強。2017年春季至2018年春季連續兩年在貴州等地進行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20年1月獲得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證書,名稱為紅辣單生椒,編號為GPD辣椒(2019)520788。
2 選育結果
2.1 品種比較試驗
2015年在貴州省農業科學院辣椒研究所下屬的貴陽和遵義兩個試驗基地,相繼開展品種比較性試驗。栽培采用露地方式進行,將單生朝天椒遵辣1號作為對照品種。小區配伍組設計,重復3次,面積設為7.5 m2,單個小區種植30株。4月7日播種,采用漂浮育苗,5月20—25日高畦覆膜雙行單株定植,株距40 cm,行距50 cm,8月底一次性采收鮮紅椒計算產量。測產結果如表1所示,紅辣單生椒熟性晚,平均產量2 004.2 kg/667 m2,比對照遵辣1號(平均產量1 380.35 kg/667 m2)增產45.20%,產量增加極為明顯。
2.2 區域試驗
2017—2018年,在貴州省不同辣椒種植市縣及不同海拔等8個試驗點進行區域試驗,采用露地栽培方式,以遵辣1號作為對照。小區采用配伍組設計,重復3次,面積設為13 m2,劃分每單個小區種植50株。田間管理按當地常規生產進行,8月15—30日采收鮮紅椒測產。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紅辣單生椒2017年春季和2018年春季在各試驗點平均產量1 630.89 kg/667 m2,比對照遵辣1號(平均產量1 145.73 kg/667 m2)增加42.34%,不同區域試驗點產量差異明顯。
2.3 生產試驗
2018年在畢節市大方縣、銅仁市石阡縣進行露地生產試驗,以遵辣1號為對照。3月14—20日播種,采用漂浮育苗,4月26日—5月17日高畦覆膜雙行單株定植,株距40 cm,行距50 cm,小區面積222 m2,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田間管理按當地常規生產進行,8月底采收全部鮮紅椒測產。產量測算如表3所示,紅辣單生椒平均產量1 609.90 kg/667 m2,比對照遵辣1號(平均產量1 147.07 kg/667 m2)增產40.40%,兩個試驗點產量差異明顯。
2.4 抗病性及抗旱性
2017—2018年對新品種進行區域試驗,同時對紅辣單生椒的抗病能力及抗旱能力進行田間性狀調查。疫病和病毒病等的田間調查、分級標準和病情指數計算,分別按照張曉敏等(2015)[4]的方法進行測算和計量,調查結果如表4所示。紅辣單生椒對病毒病表現為中抗,平均病情指數為22.22,疫病的平均病情指數為15.02,炭疽病的平均病情指數為12.53。從表4數據可以看出,單生椒對疫病、炭疽病的抵抗能力要優于對照品種遵辣1號,而對病毒病的耐性與對照品種遵辣1號水平接近。貴州干旱災害嚴重,紅辣單生椒比對照品種遵辣1號較為抗旱,平均抗旱指數為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