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廣西貴港市位于桂東南,處于西江流域中游、潯郁平原中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華南地區水陸聯運交通樞紐,大西南東向出海通道的重要門戶。貴港居民食用辛香料植物的種類豐富,歷史悠久。采用民族植物學的研究方法對西江流域貴港段常見的辛香料植物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表明,當地常見的辛香料共計33種,隸屬20科。分析了當地辛香料植物種類多樣性、食用部位多樣性、食用方法多樣性、食用選擇區域性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根據調查結果,提出了促進當地辛香料植物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為當地發展特色飲食文化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西江流域;貴港;辛香料植物;民族植物學
食用香料植物系指用于各類食物烹飪中增香的調味植物,通常使用該種植物的某一部位或全部。美國辛香料協會(American Spice Association)規定,凡是主要用于食品調味的植物,都可稱為食用香料植物[1]。作為增香調味的天然原料,辛香料植物具有其獨特優勢,天然、無污染、無殘毒。
貴港的土地資源類型具有多樣性,土地結構復雜,土類完備,生長著種類豐富的辛香料植物。貴港居民飲食習慣和口味好清淡、喜食酸、飲涼茶,還擅長制作食療藥膳以調理身體[2]。自宋代就有書籍記載貴港居民善于食用辛香料植物。清道光年間,貴港的辛香料植物不僅全國聞名,還遠銷港、澳、東南亞等地,銷售更是盛極一時。雖然有學者曾對西江流域貴港段辛香料植物進行過研究,但這些研究側重于描述性的介紹,缺乏對其系統性的梳理[3]。本研究運用民族植物學的研究方法,通過文獻研究法、實地考察、標本采集、訪談調查等對西江流域貴港段辛香料植物資源進行了調查分析,以期為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辛香料植物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研究法 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查閱、收集、整理、考據,對貴港發展歷史、地理概況、辛香料植物種類、食用方法等數據進行歸納統計。
1.2 實地訪談調查 對港北區、港南區、覃塘區、平南縣、桂平市的集市進行實地調查,主要調查對象為大排檔、人民市場、中草藥市場等,對其中的具體植物進行標本采集。調查采用“5W+1H法”[4],對當地居民進行訪談并錄音。記錄植物的采集地點、民族名、當地名、食用部位、食用制作方法等信息。
2 結果與分析
2.1 研究地概況 貴港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介于109°11′~110°39′E、22°39′~24°02′N之間,北回歸線橫貫中部,西江流域中游,潯郁平原中部,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門戶。貴港下轄桂平市、平南縣、港北區、港南區、覃塘區,總面積達10602km2,市中心城區面積73.1km2[5]。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干燥溫暖;太陽輻射能豐富,熱量充足,雨量豐沛,年均氣溫21.5℃,年均降雨日166d,降雨量16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