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農村耕地流轉與多形式經營模式,是現代中國農業發展進程中的必經之路。在耕地流轉過程中多地陸續出現了非農化與非糧化風險,極大地威脅到了我國糧食安全。本文闡述了耕地非農化與非糧化風險定義及形成機理,非糧化和非農化對耕地的影響,并探討了應對“非農化”、“非糧化”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非農化;非糧化;耕地面積;解決措施
農村耕地流轉與多形式經營模式,是現代中國農業發展進程中的必經之路,也是耕地改革的發展趨勢。當前,我國耕地流轉面積已達到承包耕地總面積的三成以上。整體而言,耕地流轉形勢是良好的,但其中部分地區已陸續出現了“非農化”與“非糧化”風險。為此,應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關于耕地保護工作的相關指示,遵守基本原則,堅守政策底線,引導耕地有序健康地流轉,杜絕“非糧化”與“非農化”趨勢的進一步蔓延。
1、耕地非農化與非糧化風險定義及形成機理
1.1 耕地非農化與非糧化風險基本定義
耕地非農化風險是指流轉后的耕地未進行農業生產工作,而是用在其他領域,從而導致在農村農業基礎地位受到了損害。非農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應用:1)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2)超標準建設綠色通道;3)違規占用耕地挖湖造景;4)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擴大自然保護地;5)違規占用耕地從事非農建設;6)違法違規批地等六大類。
保留一定面積的耕地是穩定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但隨著近年來我國耕地面積逐年降低,倘若繼續流轉為數不多的耕地,將嚴重傷害到農業生產的基礎地位,進而造成經濟結構失調,釀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和社會風險。
耕地非糧化風險是指耕地流轉后雖然仍舊從事的是農業生產,但流轉后的耕地不是用于種糧,而是用于種植花卉,或用于養殖魚類、特種動物等,這些行為完全變更了耕地的基本用途,會對國家糧食生產儲備造成威脅。最近幾年國際上糧食危機時有發生,糧食安全也逐漸體現出其重要性,如果處理不好非糧化風險,將會影響到社會穩定性。
1.2 耕地非農化與非糧化風險的形成機理
1.2.1 客觀原因
利潤差異是耕地流轉過程中形成非農化與非糧化的客觀成因。其中,經濟利益上看,非農化風險來源于耕地非農化使用與農業生產使用存在巨大差異。隨著經濟的發展,耕地的農業生產使用逐漸處于下風,尤其是大型城市周邊耕地,進行商業使用,比如進行房地產開發,會使耕地價值翻幾十倍。因為巨額利益的誘惑,部分企業或個人不顧相關法律規定,私自將農業用地流轉為商業用地、非農用地。
而非糧化風險則是因為在不同農業生產類型中種糧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如圖1)。用耕地來種植糧食還是種植經濟作物,其利潤也存在較大差距。并且根據目前國際形勢來看,我國糧食價格相較于發展程度相近國家、發達國家的糧食價格偏低。相關報告顯示,種糧收益若除開生產成本投入后所剩無幾,而若是改種經濟作物或養殖特種動物,收益便得到了顯著提升。實現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是有效市場下經濟個體的天然動力,因此,非糧化風險客觀上是由耕地種糧的低收益化所造成的。
1.2.2 主觀原因
農民對耕地流轉后使用情況的漠不關心是造成非農化與非糧化的主觀原因。為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部分農民難擋高額租賃收益的誘惑,往往選擇租賃耕地;另外,目前農民群體中外出務工人數不斷增加,導致耕地閑置現象也隨之持續增多。相關調研指出,一些耕作環境較差的耕地被閑置,農民不愿意去耕作;若有人出資承包這些耕地,農民大多愿意簽下租賃合同。農民作為耕地的直接受益者,其自身對耕地流轉使用漠不關心的態度可見一斑。
再者,地方政府與基層干部的管理不力也是成因之一。我國相關政策規定:農村耕地的所有權歸集體所有,但隨著時代發展,“集體”的概念變得愈發模糊不清,是鄉鎮集體還是村集體?目前許多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持續進行招商引資,工作的重點都圍繞著工程、項目,難以分心關注耕地流轉情況。而在引進的農業企業中,真正從事糧食種植的少之又少。這也進一步加劇了非農化與非糧化的形成。
2、“非糧化”和“非農化”對耕地的影響
2.1 非糧化、非農化對生產力的影響
2.1.1 可逆性
為研究耕地流轉后不同使用方式對糧食安全的不同影響,可借助可逆性這個概念。可逆性是指耕地的使用方式發生變化后,重新恢復到適宜種糧的土壤狀態的難易程度,可借助恢復成本來進行觀察,花費成本越大,則耕地可逆性越小。對耕地流轉后的使用方式進行排列,可以更加直觀地顯示出不同方式可逆性的不同。
可按照可逆性的高低將耕地的不同使用方式排成一個序列圖(如圖2),從左往右是一個從可逆到不可逆的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可以看到,非糧化處于左側,非農化處于右側,整體來說非糧化的可逆性高于非農化,我們對于“非糧化”和“非農化”可逆性的分析,可以直觀地反映出二者對于土壤的破壞程度。
2.1.2耕地生產率
非糧化、非農化對耕地生產率也有造成一定的影響。耕地非糧化會改變耕作層的性質,例如:用于種植蔬菜、水果的耕地與養殖魚類的耕地相比,前者不會破壞到耕地的耕作層,很容易就能夠完全恢復到原有的狀態,后者則完全破壞了耕地耕作層,要恢復到適宜種糧的土壤狀態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因此非糧化對糧食安全的破壞理應受到更多重視,有關部門應給予嚴格限制。非糧化仍然處于大農業范圍內,是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其對土壤的破壞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可逆性的。
而非農化則會對耕地造成不可逆的破壞,并降低農業用地面積。耕地長期閑置會降低其土壤肥力,而資本進入后將耕地用于非農化經營,如興建工廠、旅游觀光設施、商品房開發等,會對土壤造成極大的污染與破壞,耕地上興建的設施也會大幅提升土壤恢復的經濟花費,這不是一般農業生產能夠承擔的經濟代價,最終導致耕地難以再次進行糧食種植,對糧食安全造成根本性損害。
推薦閱讀:吉林省農業系列職稱評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