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為了解黑龍江省水稻穗褐變病主要病原菌侵染時期及致病性情況,分別于水稻破口期、揚花期、乳熟初期采用禾谷鐮孢Fusarium graminearum、鏈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黑附球霉Epicoccum nigrum對水稻穗進行注射和噴霧接種。結果表明,4種病原菌在水稻破口后即可侵染稻穗使谷粒穎殼變褐。注射接種稻穗谷粒褐變重于噴霧接種。4種病原菌的致病力存在明顯差異,禾谷鐮孢致病力最強,鏈格孢的致病力弱于禾谷鐮孢。
關鍵詞 水稻; 穗褐變病; 侵染時期; 致病力
水稻是黑龍江省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僅次于玉米居第二位。由于水稻的長期種植、氣候變化和品種更替,水稻病害的發生情況也隨之改變。除了稻瘟病、紋枯病為常發病害外,近年來,水稻穗褐變病也常有發生且日趨嚴重,已成為黑龍江省水稻生產的新障礙[1]。水稻穗褐變病(也稱谷粒變色、褐變穗、黑穗病、穗腐病等)是發生于水稻穗部的病害。病菌侵染水稻穗部谷粒,發病初期稻穗穎殼上出現褐色或鐵銹色斑點,而后斑點逐漸變大為不規則的病斑,甚至整粒變為濃褐色或黑褐色。病粒無光澤,發生嚴重的年份,有的穎殼空癟,受害谷粒會出現茶色米、黑米,嚴重影響水稻產量和稻米品質[2]。有的病菌產生毒素,危害人類、畜禽健康[3]。據報道,水稻穗褐變病由多種病原真菌引起,但各地的病原菌有所不同[3-6]。黑龍江省水稻穗褐變病主要由禾谷鐮孢Fusarium graminearum、鏈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和黑附球霉Epicoccum nigrum 4種病原真菌引起[7]。這4種主要病原菌的侵染時期、致病力強弱目前尚不明確。本研究通過對水稻穗褐變病4種主要病原菌在水稻破口(穗苞破口見穗)后的不同時期進行接種試驗,旨在探明4種病原菌的最佳侵染時期與致病力,為水稻穗褐變病的高效防控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病原菌與水稻品種
供試病原菌:從感染水稻穗褐變病的穎殼上分離的4種主要優勢致病真菌,禾谷鐮孢、鏈格孢、稻黑孢、黑附球霉,為本實驗室分離保存。
供試水稻品種為‘空育131’。
供試培養基:PDA,去皮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17 g、蒸餾水1 000 mL;麥粒培養基,將麥粒用蒸餾水沖洗2次后倒入足量蒸餾水,煮至麥粒露白不開花,過濾,分裝到三角瓶中,滅菌[8]。
1.2 病菌孢子懸浮液準備
將鏈格孢和稻黑孢接種到PDA培養基上活化培養即可產孢。黑附球霉在PDA培養基上培養,待菌絲長滿后,用無菌刀刮去表面菌絲后放置產孢。將禾谷鐮孢接種到麥粒培養基上誘導產孢。配制孢子懸浮液,孢子濃度調整為5×105個/mL。
1.3 水稻植株培育
將供試水稻育苗至秧苗3葉期時移栽到桶里,常規管理,孕穗末期將水稻植株移到室內,破口-乳熟初期接菌備用。
1.4 破口后不同時期接種
1.4.1 破口期接種
7月7日用注射器將4種病原菌的孢子懸浮液從水稻已破口的穗苞處注入,直至孢子懸浮液溢出,用無菌水作對照。每種菌接種4穗,重復3次。
1.4.2 揚花期和乳熟初期接種
采用注射和噴霧兩種方法進行接種。
注射接種:用微量進樣器取10 μL 4種病原菌菌液注射入穎殼內,每個處理接菌4穗的全部穎殼,重復3次,以接種無菌水的稻穗作為對照,接菌后套袋保濕12 h。
噴霧接種:將4種病原菌分別配成5×105個/mL孢子懸浮液,每穗噴8 mL,以噴無菌水作對照,每個處理重復3次,接菌后套袋保濕12 h。
1.4.3 接種后谷粒褐變調查
破口期接種在稻穗基本抽出后觀察發病情況。揚花期和乳熟初期室內接種后7 d調查谷粒穎殼褐變情況,然后將水稻移到室外,14 d后再調查谷粒穎殼褐變情況,成熟后調查結實情況。
谷粒褐變類型劃分參考侯恩慶等[9]的方法。調查的數據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時期接種發病情況
在水稻破口期將4種病原菌孢子懸浮液從開口處注入穗苞內,完全抽穗后觀察發病情況,結果4種病原菌均可侵染小穗,使穎殼變褐(圖1);揚花期、乳熟初期分別用4種菌接種,稻穗同樣均可感病,穗變褐,表現出與田間相同的癥狀(圖2,圖3)。說明水稻穗褐變在水稻始穗開始,只要有合適的環境條件,病原菌就可以侵染稻穗造成谷粒褐變。
2.2 4種病原真菌對揚花期稻穗的致病性
2.2.1 4種病原真菌注射接種對揚花期稻穗的致病性
揚花期注射接種,4種病菌均能使稻穗變
褐,病斑初期淺褐色,后逐漸變為深褐色病斑。但4種病菌對水稻穗的致病力不同(表1)。4種病原菌揚花期接種后無論是7 d還是14 d調查谷粒褐
變情況都是禾谷鐮孢處理發病最嚴重,谷粒褐變率分別為93.5%和99.5%,其次為鏈格孢處理,谷粒褐變率分別為89.9%和95.7%,而接種稻黑孢、黑附球霉處理的籽粒褐變率明顯低于禾谷鐮孢和鏈格孢。接種禾谷鐮孢無論是7 d還是14 d,全褐型(穎殼全部變褐)的比例均最高,7 d調查禾谷鐮孢處理全褐型占44.1%,14 d全褐型占79.3%,顯著高于其他3種菌處理;接種鏈格孢7 d調查,全褐型占195%,14 d全褐型占47.2%,顯著高于稻黑孢、黑附球霉處理;稻黑孢和黑附球霉2種菌處理7 d和14 d調查,全褐型所占比例差異不顯著,7 d分別占1.7%和5.8%,14 d分別占3.1%和8.3%;禾谷鐮孢和鏈格孢處理的褐點型病斑顯著少于稻黑孢和黑附球霉接種處理。禾谷鐮孢和鏈格孢致病性強,病斑擴展明顯。
水稻成熟后調查結實率,未接菌對照的結實率為99.2%,與接種處理差異顯著。禾谷鐮孢接種處理結實率最低,為26.5%,顯著低于其他3種菌接種處理。
綜合分析,接種禾谷鐮孢的褐變率最高,全褐型所占比例最大,結實率最低,說明禾谷鐮孢致病力最強。
2.2.2 4種病原真菌噴霧接種對揚花期稻穗的致病性
在水稻揚花期噴霧接種,4種病原菌均能使穗變褐。接種禾谷鐮孢和鏈格孢后7、14 d調查,谷粒褐變率均在85%以上,差異不顯著(表2),但接種禾谷鐮孢處理7、14 d后,全褐型病斑所占比例分別為12.7%、46.1%,結實率最低,為65.3%,與其他3種菌接種處理差異顯著;接種鏈格孢處理14 d后,谷粒褐變率、半褐型、褐斑型比例高于接種稻黑孢、黑附球霉處理且差異顯著。噴霧接種稻黑孢、黑附球霉處理谷粒總體褐變率低,稻黑孢處理14 d后,褐變率為77.7%,顯著高于黑附球霉處理(褐變率為486%);未接菌處理7 d和14 d后,褐變率為分別為0%和4.9%。綜合比較禾谷鐮孢致病力最強,其次是鏈格孢。
2.3 4種病原真菌對水稻乳熟期穗的致病性
2.3.1 4種病原真菌注射接種對乳熟期稻穗的致病性
4種病原菌在水稻乳熟初期注射接種,稻穗谷粒褐變均低于揚花期注射接種(表3)。注射接種無菌水(對照)的谷粒只表現褐點斑(表3)。禾谷鐮孢、鏈格孢、稻黑孢處理褐變率差異不顯著。接種禾谷鐮孢處理全褐型病斑所占比例最高,接種7、14 d后分別為52.9%、56.0%,與其他3種菌處理差異顯著。鏈格孢處理7、14 d后,全褐型病斑所占比例分別為32.5%、35.1%,顯著高于稻黑孢、黑附球霉。稻黑孢、黑附球霉處理全褐型病斑、半褐型病斑所占比例較低,褐點型病斑較高,顯著高于對照、禾谷鐮孢、鏈格孢處理。4種病原菌注射接種處理的結實率顯著低于對照,禾谷鐮孢、鏈格孢處理結實率分別為56.5%、59.7%,低于稻黑孢和黑附球霉處理。
2.3.2 4種病原真菌噴霧接種對乳熟期稻穗的致病性
在水稻乳熟初期噴霧接種后7 d和14 d調查,4種病原菌引起稻穗谷粒褐變率較低,全褐型病斑和半褐型病斑比例均較低,主要表現為褐點型病斑(表4)。4種病菌中,禾谷鐮孢、鏈格孢處理14 d后谷粒褐變率分別79.6%、71.2%,高于稻黑孢、黑附球霉處理;各處理結實率均在90%以上,差異不顯著。
推薦閱讀:水稻論文發sci好發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