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高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對農業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重要研究課題。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十分注重農業發展及農村建設,并且偏向該方面的政策也在逐年增多。但是就目前農業發展現狀來看,其與城鎮發展差距依舊很大,三農問題仍是關注熱點。于國家而言,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效的改善了農村經濟狀況,提升了整體的經濟水平,于社會而言,農業產業化經營能夠拉近農村與城鎮的距離,形成規模化經營。本文從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概念出發,分析當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如龍頭企業作用不明顯、科技含量缺失等,并結合實際嘗試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希望能夠為農業產業化未來的發展提供簡單參考。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經營;現存缺陷;發展建議
農業發展同科技、信息化等一樣,也在不斷進步中,但我國相關的理論研究卻很少。同時新時期下的農村,與傳統意義上的農村有很大的不同,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也急需擴展,本文的研究對豐沛我國現有理論知識和指導農業產業化實踐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農業產業化概念
農業產業化,即為農業生產、經營與服務的一體化,主要依靠經濟和法律關系,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以及產后等環節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創造一定的經濟或社會效益。作為以農產品為中心,通過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關聯成完整的農業產業鏈的新型經營模式,與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幾點明顯特征:
(一)生產專業化
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不再是分散性的生產,而是有規模、有流程的集中生產,以農產品基地為基礎,以增加基地農戶經濟收入為保障,做到每一個環節的專業化,才能形成最終的產業化生產模式,打開分工協作的格局,形成規模化效應。
(二)管理企業化
農業產業化經營將農業生產作為“第一車間”,將分散的生產資料進行匯總,通過加工、篩選后,進行儲存并銷售,從而轉換成經濟收益,用于農業的再生產,逐步向企業經營管理的模式靠近。
(三)產業一體化
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并非單獨運行,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形成市場-龍頭-基地-農戶的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模式,將農業“小生產”與外界“大市場”進行聯合,從而連接城市、農村,工業、農業,不斷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現存缺陷
(一)農業產業化認知不到位
對農業產業化進行規劃時,必須結合當地實際的經濟發展情況,印發的相關文件也都要充分考慮到當地市場容量、經濟飽和度等,但是目前普遍存在農業產業化認知不到位的問題。一方面表現在部分農村領導干部身上,在推動農村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沒有認識到發展農業產業化對地方經濟促進的重要性,且沒有形成區域內規模化模式,無法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另一方面,表現在廣大農民身上,部分農村的龍頭企業在當地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但多數體現在高校教師或企業職工上,而廣大從事手工生產的農民沒有聽說過這些企業,對企業這一概念的認知極度缺乏,更不用說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認識,尤其是其中各項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等含義,沒有參透,在日常生產活動中缺乏驅動力和積極性,導致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始終不夠理想[1]。
(二)龍頭企業發展空間急需壯大
龍頭企業是連接農民和經濟市場的重要樞紐,同時也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武器,對內必須加強農民組織管理工作,確保農業的正常生產量,對外需要調控市場,以市場的實時需求調節生產內容,確保農產品與市場的順利銜接。但是目前農村龍頭企業的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發展空間狹小。一是政策影響,就區域農村經濟發展來看,黨和地方各級政府給予的政策扶持力度相對較小,或者政策的支持措施等執行不到位,導致龍頭企業在發展中缺少基礎性保障;二是資金影響,對于在農村發展的企業,尤其是中小農業產業化企業,普遍存在著資金問題,且農業生產中面臨的自然風險、人為風險等較多,致使很多投資者不愿意投資農村企業,其融資渠道狹窄,限制了龍頭企業的發展空間,雖然近些年農村企業逐年增加,但是個體發展難以形成主導企業。
(三)農業產業化缺乏互聯網思維
農業產業化最終要與市場接軌,本質上屬于市場農業,必須遵循市場的發展規律,而信息化背景下,農產品自身的科技含量和農業企業的互聯網思維,是決定其與現代經濟市場的距離,以及其市場競爭能力的核心要素。農業產業化作為一種極具規模化的產業體系,涉及多個行業,同時對當地的資源、環境、經濟等有著較大的依賴。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時,必須注重農業科技的進步與互聯網思維的擴張,但考慮到我國農村普遍缺少信息化建設,要想精進還需很長的時間。此外,在龍頭企業中,其科技型人才和互聯網創新能力也較為缺失,尤其是農業領域的技術人員十分匱乏,更不用說在農業技術上的應用,導致農產品的生產成本、人工成本等較高,無法取得市場競爭優勢。很多農村地區只有發展勢頭較好的幾家企業從外聘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但是企業內部關于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嚴重不足,不管是資金還是人力,短期的技術指導等無法改變企業根本性的科技問題[2]。
(四)農業規模化、市場化未形成
從宏觀角度來看,農業產業化屬于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之一,市場的需求是支撐其發展的根本,因此,針對市場需求的體系建設十分重要,可當下我國農業生產活動存在較大分散性,沒有形成規模化、市場化生產模式。第一,土地的零散種植極大降低了規模化生產能力,生產要素的分配難度加大,且與農業生產相配套的基礎生產設施無法短時間內普及,很多種植者依舊扮演著傳統生產角色;第二,產品中間流通速率低,分散性生產模式的供給主體主要是農民,雖然他們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參與者,但是他們對商業組織以及資本運作方面了解不足,在實際的貿易活動中,農民仍舊是承擔風險和壓力更多的一方。雖然類似于龍頭企業這樣的中間組織取得了一定的承接效果,但是在農民利益維護、農業規模化、市場化建設方面的工作并不理想,沒有起到促進農產品流動速度的作用。
推薦閱讀:在農業知識發表論文可以評農藝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