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基礎設施對農村經濟發展作用極大,在我國新型農村建設環節,需要對基礎設施進行完善,重點關注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本文先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進行研究,分析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和不足,隨后,重點描述了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村經濟面貌出現的變化,明確農村經濟中資金和生產資源投入產生的實際作用,為新時期農村經濟發展路徑選擇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發展作用
新農村建設中,促進農村經濟轉型發展十分重要。我國農村經濟建設,應利用機械化、現代化技術,更新和完善基礎設施?;A設施包括農田水利、道路交通等惠民工程,相關人員應認識到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分析目前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并制定針對性措施,充分發揮基礎設施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
一、農村經濟發展中基礎設施建設現狀
目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對基礎設施進行了改善,不僅增加了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而且關注居民生活、生態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一系列改革和建設方案使鄉村振興戰略得到落實,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目標。隨著農村基礎設施資金投入的增加,農田水利、農機設備和生態農業等領域呈現出迅猛發展勢頭,極大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有利于綠色經濟發生理念落實。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相關建設方案未能形成體系的問題仍然存在,部分地區在生產要素分配、交通項目優化和農村環境衛生建設方面有待提升,需要對此進行改善。農村經濟良性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相關人員需要利用現有政策,結合本地區優勢,制定符合區域內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的計劃和部署,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獲得提升。例如,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農村經濟建設中,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了生產要素供給,使得當地農村衛生和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為新區內經濟發展賦能。
二、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增加生產要素
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增加物質資本,投入資源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能夠改善農村經濟落后面貌,調動更多資源建設農村,取得規模經濟效益。隨著電力和水利設備的投入,農村經濟體系更加完善,農業經濟帶動資金流動的現象會更加明顯,使得經濟發展出現良性循環。
宏觀上分析,農村經濟發展與基礎設施投入存在密切關系,勞動力和資本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在參與分配的過程中應重視對二者進行優化。農業基礎設施屬于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排他性,產品邊際成本較低?;A設施投入建設中,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并提供公益性質服務?;A設施建設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能夠促進有效供求關系實現,進而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提高生產率。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較高,是新時期農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完善基礎設施能夠增加生產要素供給,促進農村經濟循環和有序發展。
微觀角度看,基礎設施也間接增加了農民收入,貧困程度隨之減輕,由此可見,興建基礎設施是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增加社會福利的關鍵舉措。農村經濟效益的實現與基礎設施建設關系密切,尤其是農田水利、公路交通和倉儲服務等設施建設,為農產品生產、運輸提供了便利條件。另外,基礎設施建設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就業,使人民生活得到重要保障。
(二)完善道路交通系統
我國農村具有地域范圍廣,分散性較高的特點,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經常受到道路交通落后影響,不利于農作物和農產品的有效運輸。為改善這一問題,需要對交通系統進行完善。實踐表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也是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有效路徑。相關人員應通過完善交通系統,促進區域間農業交流與合作,使農村經濟發展目標得以實現。
例如,青島西海岸新區農村建設中,在統籌城鄉發展的理念下,對交通設施進行了改善。有關人員為促使各類資源轉向農村,制定了招商引資措施,吸引人才和優質企業對農村經濟進行建設投資,使得農村經濟發展走出多元化道路。同時,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落實了新農村建設理念,將道路交通與經濟發展目標進行統籌,改善農村交通閉塞問題,為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農村經濟發展對交通運輸的依賴性較強,尤其是在偏遠山區、交通條件落后地區,其農作物運輸和管理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在經濟持續發展的理念影響下,有關人員應認識到農村道路交通建設不完善的問題,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法。例如,打通城鄉道路交通網,對原有農村道路進行整合,為農村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提供穩定的基礎與保障。農作物不同于其他食品,在運輸過程中對時效性的要求較高,為降低損失,確保農戶經濟收益穩定,應對現有交通條件進行改善,利用先進技術對運輸環境進行調整,真正做到在產品運輸和銷售環節釋放發展潛力。
(三)提升農村環境生態與衛生
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和衛生水平,真正實現了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傳統農村經濟建設中,由于生態保護力度不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理念未能落實,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部分農村出現了邊發展、邊治理的問題,制約了經濟水平的提高。隨著新農村發展理念的提出,農村經濟建設中更加關注生態效益和環保效益,人們的生態發展意識提升,認識到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同等重要,需要協調發展這一觀念。
在實際工作中,有關人員在充分認識到農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通過特色農莊、優質旅游景點,為當地經濟發展賦能,使得農村經濟建設出現了新的業態。隨著設施建設相關工作持續推進,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格局形成,農村經濟發展朝向體系化方向發展,為當地居民增加了可觀收益。基礎設施作為公共產品具有外部性特點。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以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保項目,使得農業經濟生產成本降低,有利于轉換農村發展思路,為實現生態化農業發展模式提供幫助。另外,以往發展理念將工作重點放在經濟開發上,未能對農村環境與生態進行建設與合理布局,進而造成了自然環境嚴重問題,部分農村出現耕地面積銳減、環境污染、霧霾沙塵等問題。眼下,人們應認識到生態基礎設施項目的重要意義,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環境問題進行調整,發揮政策與資源優勢,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之間的矛盾。
(四)對教育和醫療的影響
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現代化的前提條件,通過完善基礎設施促進了教育和醫療更新,使得農村資源配置更加完備,有利于提高生活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對教育和醫療的影響較為深遠。例如,在教育領域,通過對教育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進行建設,解決了以往農村教育資源落后問題,不僅農村人口文化素質得到提高,生產效率也更接近預期。此外,相關措施的應用還保證了農村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農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樣給農村勞動者綜合素質帶來了積極影響,促使相關人員意識更新。新時期,農業機械化需要利用現代化生產工具,這些與勞動者素質存在密切關系,農業生產更加科學規范,有利于規模經濟效益實現。傳統農村教育發展中,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未能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輟學率,不利于農村教育結構調整和教學水平提升。新時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教育資源增加了投入,使得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農業生產鉆研能力進步。
醫療衛生方面,通過對村級衛生院的建設,為農村人口提供了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衛生醫療項目的現代化建設,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人員利用先進理念,對村級衛生服務實施進行完善,是落實新農村建設發展目標的重要工作內容,對農村人口生活質量和自身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三、結論
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各方面,如生產資源和勞動力要素、農田水利工程、交通道路系統、生態農業項目和教育醫療等。在新的發展理念下,相關人員應認識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和主要問題,對現有發展條件進行明確,通過合理配置資源、制定完善的發展規劃的方式,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陳志剛,嚴海成.農村金融與家庭農場基礎設施投資——基于微觀數據的傾向得分匹配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20,No.307(11):45-57.
[2]孟召娣,郝漢,蔣和平,等.城鄉要素合理配置帶動都市農業發展模式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9,40(01):20-27.
[3]唐德才,張燕,石宇.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的現狀、問題及發展路徑[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9):1-5.
推薦閱讀:農村經濟期刊投稿內容